产品责任险:能否化解企业风险?

时间:2022-10-20 05:19:52

产品责任险:能否化解企业风险?

企业购买责任险,特别是食品行业购买责任险,是从另外一个层面引入了点对点的社会监督力量。

最近三鹿问题奶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公众在质疑奶制品市场混乱、监管不力,和企业缺乏起码道德责任心的同时,更关心的是,当自身因为问题产品而造成伤害,该如何索赔?消费者能获得什么保障呢?目前中国的乳制产品有多少有责任保险?记者走访了多家保险公司。

是否“意外”还待界定

一旦中招问题奶粉,引发肾结石,这样的“意外”,保险公司能否埋单?

对此,中国人寿广东分公司专家指出,仅就“肾结石”评判,应当将其划为疾病一类,不属于“意外”;但从此次“肾结石”的成因来看,确实是一次“意外”事故。“意外险能不能赔付,关键要看国家相关部门对这次事故的界定”,该人士指出。

不仅如此,由于“肾结石”不属于各保险公司重大疾病险的“重大疾病”之列,所以,即便家长为孩子投保了重大疾病险,也没有可能得到赔偿。

不过,一旦受害者购买有住院津贴保险,发生住院时保险公司一定会理赔。而在这次事故中,不幸夭折的幼童如果其家长为其购买了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寿险,则保险公司也要负责埋单。

产品责任险或为企业脱困

对于检查出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多家企业来说,如果他们投保了产品责任保险,也有可能在这次事故中获得保险公司一定赔付。

“厂家生产、出售的产品发生事故,造成消费者的人身伤害、疾病、死亡或财产损失,是产品责任险承保的主要内容之一”,业内人士指出。不过, 这一险种也规定,如果被保险人故意违法生产、出售或分配的产品造成他人的人身伤害、疾病、死亡或财产损失,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因此,产品责任险能不能帮这些企业脱困,关键还要看对事故的定性”,该人士称。

随着社会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以及公众获得媒介传播能力的巨大提高,越来越多由于产品对消费者和使用者造成伤害的个案被曝光。这些产品通常是由于产品本身存在缺陷造成伤害,而这些缺陷可能是由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标签说明的不足造成。

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于产品缺陷导致的产品伤害责任有严格的法律管辖,一旦发生,生产厂商和经销商往往面临巨额的赔偿和罚款。

特别是如果产品同时导致许多人受到伤害,受害人会提起集体诉讼,一旦胜诉,上十亿美金的赔偿也不罕见。在中国,现有的《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合同法》都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内容,但是对造成产品责任事故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惩罚的力度不够,造成类似案件频频发生。如果自己碰上了类似的伤害事件,消费者应该如何应对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身的利益呢?

美亚保险的理赔专家指出最关键的两点:保全证据和及时索赔。

(1)保全证据。包括导致伤害的产品,包装和单据,如果厂商要求召回,应该保留产品被回收的收据;还包括伤害的现场和目击者证词、伤害检验证明等所有可以证明你受到损害的事实以及损害的程度;产品的缺陷与受害人的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能否提供有力的证据,是获得厂商足额赔偿和官司胜诉的关键因素。

(2)及时索赔。我国在《产品质量法》中对因产品责任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规定为两年,对于受害者来说,及时索赔可以保证在厂商不予赔偿时,受害人还有足够的时间。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内提出诉讼将导致丧失胜诉权。

关于产品伤害的赔偿范围,从我国法律规定来看,对受害人赔偿其因缺陷产品所致的实际损失,包括因受伤害导致的误工损失等。同时,对于事件中的另一方,造成伤害的产品的生产厂家来说,一旦陷入类似事件,厂家的商誉和经营都会大受影响。所以提高产品责任以及食品污染风险的意识,控制相关的产品责任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一些业内人士也很赞同保险行业的观点,他们认为,其实有许多办法可以控制由于产品造成伤害需要承担的赔偿责任,如对整个生产流程和供应链进行风险鉴别排查,将风险控制的流程书面化,对于发生产品召回的应急预案,在供货合同上要求原料部件供应商承担供货产品责任等。

除了一系列的工艺改造及管理优化之外,还有一个简便易行的风险管理办法,就是购买产品责任保险。向一家有信誉的保险公司购买合适的产品责任险,可以在意外发生的时候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同时美亚保险还提出,企业购买责任险,特别是食品行业购买责任险,其实是从另外一个层面,引入了点对点的社会监督力量。

然而,目前在国内,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销售者,对于产品责任的认识仍然很不够。如何通过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并且有效率的法律和管理体系,一方面充分保护消费者利益,使受害者获得应有的赔偿;另一方面也保护厂商的合法权益,避免由于产品责任的过度诉讼导致厂商的经营积极性和产品创新受到影响,非常值得各方人士深思。■

上一篇:泛华再舞资本魔棒 下一篇:投保现状与真实需求落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