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趣是数学学习最好的老师

时间:2022-10-20 04:52:40

生活情趣是数学学习最好的老师

`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数学学习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学习好数学,应用好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关键词:新课标 生活情趣 数学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可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因为只有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学习、探索和实践中。

在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每个学生自己的学号,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班的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学号,现在我们做个游戏,教师:根据自已的学号,符合条件的同学迅速到讲台前集合,不符合条件的可以小声说说哪些同学符合条件。做好准备了吗?①学号是10的倍数请集合(站到讲台的右边)。②学号是10的因数请集合(站到讲台的左边)。教师:你是几号?(5号)你上来了,还有哪个号的同学应该跟你一起上来,并站在一起?(2号)为什么?2号同学,你同意吗?1号呢?教师:10号到底该站哪边?如果你能用一句话来说出你应该站的位置,老师就不为难你,好吗?你真幸福,你既是自己的倍数,又是自己的因数。10的倍数有几个?(3个)前面不是说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吗?怎么只有这3个?(课件随机出示,教师同时进行总结)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每个学生都有的学号,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学生思维活跃。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求倍数和因数的方法,特别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延续性,让学生初步感悟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其他特征。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教授“折扣”一课时,可以把学生跟着妈妈去商场买衣服的情境搬到课堂教学中来。“星期天,小红跟着妈妈去商场买衣服,小红看中一件漂亮的衣服,标价150元,商场打八折出售,请你帮小红算一算,小红买这件衣服实际花多少元?”

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2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可以投资、买股票、储蓄……这时教师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在预习的基础上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乒乓球比赛开始前,裁判员用猜球游戏决定运动员打球位置和发球权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游戏公平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的眼光留心观察丰富精彩的现实生活,就能发现很多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五、数学知识生活化,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知识后,设计一个让学生协助妈妈制作窗帘的实践活动,布置学生课后量一量家里一个窗户的长和宽,算出窗户的面积,看看妈妈制作这个窗子的窗帘最少要用多少面积的布?让学生在量一量,算一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手里钱的多少,到超市有计划地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上一篇:人机对话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下一篇: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