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0 03:40:42

个性化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实践证明,抓住学生兴趣,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发掘,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该文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图像合成”这节课,提出个性化教学模式,将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和学生辅导法进行有效的融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效率积累经验。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任务驱动;分层教学;学生辅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0-0113-02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课也被提升了一个高度。培养初中学生拥有信息素质和创新意识,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教师如何结合自身实际与学生特点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任务、提高创新意识;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找到自我,树立自信心;在轻松讨论中,提高操作应用能力,学有所得,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图像合成”这节课,就如何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如何做好辅导工作,这几个问题作些探讨。

1 教学任务设计要巧,任务驱动式在教学过程中起大作用

在这堂课备课过程中,我反复研究教材,为教材中的知识点搜集大量的相关的资料,为教学任务设计打下巧妙基础,争取每一个任务都设计得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科学,并使每个任务中都渗透着本课的知识点,把学习模块进行分解,设计成简单并容易达成的一个个小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了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本节的知识点。

在本节课的任务设计上,把目标细化成三个层面:初步了解、学会及理解、掌握并熟练应用。

1.1 初步了解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过前几节Photoshop软件基础知识的学习,能熟练Photoshop的基本操作,掌握了一些工具的操作技巧。因此在“初步了解”这个目标的任务设定上,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及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一“选取卡通人物”。在“教”之前,让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初步了解那些基础的知识和方法步骤,并体验自学与合作带来的成就感。

1.2 学会及理解

“魔棒工具”的使用技巧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新知识点,因此把它设定为“学会及理解”这个层面的任务。通过老师演示,学生模拟操作的方法来达成目标。让学生能对刚学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上机操作。具体做法是:

1)学生在按照课本上提供的步骤操作完成任务一的时候会出现问题(部分需要的图像没法一次性选中),在讲解时就由此展开,细述魔棒工具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边讲解边演示,为学生能顺利完成该目标任务打下基础。这种让学生在操作上先发现问题再自己动脑想方法解决的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师的讲解时,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针对性地记忆重点步骤,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引发互动,演示过程提问学生:“在选取卡通人物时,多余的选区,如何处理?需要的图像没有选全,又该怎么办?”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3)学生纠正任务一出现的问题,并模仿教师新授的操作,继续操作完成任务二“将卡通人物全成到风景照中”。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操作,巩固新知。

1.3 掌握并熟练应用

Photoshop软件功能强大,操作性强,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长期的实践操作才能掌握其精髓。而“海报设计”更是考验一个人的审美观和创新的意识,需要扎实的Photoshop应用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灵活处理,举一反三,我在“掌握并熟练应用”的目标设计上,让学生独立完成“运动会宣传海报设计”这个任务。进一步掌握本节的知识点,熟练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进行这三个层次的任务过程中,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一系列的任务,由浅到深一步步地达成教学目标。让他们在体会操作乐趣的同时,充分满足学生内心都渴望成功的欲望,让每一个学生内心都充实满满的成就感。

2 教学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分层教学必不可少

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如果采用传统的广播式的大面积学,就会造成学生吸收不均衡、加剧两极分化,大大降低教学质量。为此通过平时教学中的观察,根据学生课上的学习表现、每节课作品的完成情况以及创新潜能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优秀生、中等生、待进生,进行分层教学。

1)优秀生

这个层次的学生,电脑基础扎实,有很好的领悟力,很强的动手能力,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完成本节统一要求的“合成图像”任务外,还给他们安排了“探索磁性套索工具”任务,让优秀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达成“合成图像”这个目标,让他们体会到用不同途径解决问题的乐趣,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每节课都充满挑战性,使优秀生也有不断进取的空间。

2)中等生

他们电脑基础一般,学习态度较认真,每节课基本能完成任务。本节课上要求他们尽可能完善“运动会海报设计”,精益求精,争取有所突破。有余力的同学,可尝试用一样的方法,完成“节日贺卡设计”。让他们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基础上,每节课进步一点点。

3)待进生

由于电脑基础比较差,这部分学生上课时通常会提不起精神,有些跟不上,会出现自卑情绪。针对这些同学,课上注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在这节课上,稍稍降低了任务要求,只让他们完成“将卡通人物与风景”的合成,也就是只完成两幅图像的合成,不涉及图层与文字工具的应用。在教师巡视过程中,帮助他们共同完成任务,体验完成作品的成就感,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每节信息技术课。

分层教学就是要结合不同等级学生的特点,使每一个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采取学生“教”学生的方案,使辅导到位,全面提高

本节安排为上机操作课,而在实践课中,学生们多多少少总会遇到一些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较复杂步骤的操作上。这时候问题相对集中,就会出现教师忙不过来的状况,这样“一对多”的辅导势必会打击一些同学的积极性。为此,我采取学生“教”学生的方案,在本节的具体实施中颇具成效:

1)在完成环节任务时,教师巡视,选出那些优先达成目标的学生当组长,每排选出一至两个,负责指导本排学生(10人/组)。这样大大提高辅导效率,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2)这时候的组长就是一个个“小老师”,用他们平时的交流方式来帮助解决问题,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能在班级里,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本节课收到良好效果,轻松的课堂,个性化的教学,真正抓住了住每位学生的心。使学习都变成一次愉快的旅程,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激发了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 郭海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2):146-146.

[2] 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

[3] 陈元保.分层教学全面优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8).

[4] 陈强华.基于任务驱动的探究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J].新课程学习,2013(10).

[5] 钟和军.中学信息技术课分层导学模式的构建和实现[J].网络科技时代:信息技术教育,2001(6):23-25.

[6] 董京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0):28-31.

[7] 林辉.浅谈如何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J].新课程:小学版, 2010(9).

上一篇:如何利用大数据思维构建“智慧警务” 下一篇:汉惠帝刘盈:中国古代最牛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