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政务新闻

时间:2022-10-20 02:35:04

做活政务新闻

政务报道贴近性不强、舆论监督乏力,一直是地方党报的两个“软肋”。而处在最基层、直接服务党委、政府和群众的特殊地位,又迫切要求地方党报把这两个“软肋”都硬起来,服务好党委、政府和群众,否则就会在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丢掉地盘,失去读者。

从2004年创办具有子报性质的《济源日报・王屋晨风》起,我们就拿出一个版面倾力打造“政务热点追踪”,拿出一个版面重点经营“行风对话”。我们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做深、做活、做透政务新闻和舆论监督,把推动政府工作和关注民生民意作为重要一环,努力搭建构建和谐社会的平台。一年来,“政务热点追踪”和“行风对话”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中间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政务热点追踪”追出最大效益

政务新闻长期以来占据着日报头版,尽管各级党报一直在呼吁改革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但这种尴尬境地一时还难以改变。我们拿出一个版来做“政务热点追踪”,就是想寻求对传统政务新闻报道的突破。

我们的做法是:把“顶天”(从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中抽出核心内容,加以“放大”,把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报透”)与“立地”(摒弃灌输式宣传、空洞式说教,针对群众的需要,把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报活”)结合起来,抓住“两头”,实现“双向回流”,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搭建起交流与互动的桥梁。

――注重从广大群众关心的角度,来宣传党委、政府的重大政策、决策和工作部署。

我们强调从群众的视角切入来做政务新闻,角度做这样的转换,争取到了读者的“身份认同”,从而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揭示了党委、政府重大政策、决策和工作部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增强了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005年10月,济源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的实施意见》,对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为了让市民理解、支持并参与到这项工作,我们精心组织了一个系列报道:《对比一下:要不要改造城中村?》以旧城和新城对比的照片、以生活在城中村中的居民的“现身说法”,来说明进行旧城改造的必要性;《以为民之心干好“为民工程”》报道了近几年来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取得的效益,让市民认识到进行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

这些从普通市民角度切入的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改变了一些人对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的错误和模糊认识,把舆论的焦点从要不要进行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引到了如何进行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上。

――注重以党委、政府的精神,来解答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

2005年5月,针对有些职能部门服务态度差、工作效率低的情况,我们结合政府正在开展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推出了一个专题《群众反映:少数部门态度差工作效率低市长要求:狠抓效能监察促进作风转变》,突出了市长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要求,并公布了本市证照专项清理结果。报道见报后的效果非常好,很多外来企业和市民拨打政务新闻热线,对政府的努力表示欢迎和支持。

――注重政务新闻报道的连续性,发挥“新闻督察”的作用,促进党委、政府工作的落实。

“政务热点追踪”十分注重报道的连续性,把党委、政府有什么政策、决策和工作部署告诉市民之后,我们还要步步跟进搞“追踪”,做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作风的“新闻督察员”,看那些政策、决策和工作部署到底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群众是否从中得到了实惠。

在新闻督察方面,我们除了采取常规明察暗访的做法之外,还与党委、政府督察部门合作,加大了督察的力度,保证了督察的效果。

“行风对话”对出“两头满意”

地方党报身处最基层,如何去做舆论监督,一直困扰着我们。业内流行着一句话,叫“打苍蝇不打老虎”,如果遵循这一规则,自然很难做到群众满意。然而,如果监督失度,不但会给党委、政府工作添乱,影响地方稳定,甚至还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到头来,只能是党委、政府不满意,广大群众也不满意。

因此,我们认为,解决舆论监督问题,其实是解决地方党报的生存问题。《济源日报・王屋晨风》创刊后,我们全力打造了一条家喻户晓的新闻热线,然而,大量报道见报后,部分政府职能部门视而不见,舆论监督仍然无法有效实施。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决定“借力”推动舆论监督。

――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开展政风行风监督,并借助电视媒体的做法,开办“行风对话”。

2005年年初,我们经过与市纪委、市监察局协商,将新闻热线改为“济源市政风行风监督热线”,综合媒体拥有的影响力与纪检监察部门拥有的权力优势,解决监督难和落实难的问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热线部接到群众举报后,派出记者做深入的调查采访,掌握确凿的证据之后,在报纸上公布出来。纪检监察部门根据这些信息立即介入处理,直至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在事情的处理过程中,报纸即时公布处理进展情况和处理结果,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避免负面报道可能引发的消极影响。

但是,这样的舆论监督方式虽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却因多是零敲碎打,会在群众中造成“大事不抓,只抓小事”的误解,甚至会影响纪检监察部门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这样一来,不但没有起到“借力”的作用,反而削弱了双方的力量。

怎么办?我们尝试使用电视媒体的做法,适时开办“行风对话”,即:报社设立一个类似电视台演播室的现场,就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群众最关注的问题,面向社会召集群众嘉宾,并请纪检监察部门召集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与群众进行现场对话,直接解决或承诺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然后,“行风对话”工作人员(由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报社记者组成)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及承诺兑现情况实施监督,最终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因为“两头参与”,平等对话,“行风对话”取得了“两头满意”的最佳效果。

如今,“行风对话”早已家喻户晓,每期除邀请嘉宾外,要求旁听的市民也越来越多,对话现场日益火爆。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不仅得到落实,因常年等原因造成的棘手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案。

例如,一位群众因患脑血栓住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生活从此不能自理。他找到卫生部门,经过医学会鉴定,认为其反映的问题不属于医疗事故。他对此表示不服,在省、市之间奔波上访。通过参加针对医疗卫生部门的“行风对话”,他将自己的疑问及相关情况提供给了市卫生局局长,引起这位局长的高度重视。后来,经过权威专家的再次鉴定,虽不认可是医疗事故,但认为医院方面在手术过程中确实存在问题,最终给予他8万元的经济补偿。获得赔偿后,他感慨万千,对“行风对话”连声道谢。市卫生局局长对此同样表示满意,通过“行风对话”,不但解决了群众问题,而且成功息结一起上访案件。

学生负担过重一直是济源教育界久托未决的难题,在针对教体局的“行风对话”中,教体局局长认真倾听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并与群众一起探讨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事后,她对“行风对话”非常满意,认为听到了来自最基层、最真实的声音;群众也表示满意,因为通过“行风对话”,市教体局出台了彻底解决这一顽症的减负方案,使学生、教师、家长的负担彻底得以减轻。

实践证明,“行风对话”不但实现了让“两头满意”,还实现了让“三头满意”的可喜局面,即:一是令党和政府满意,因为舆论推动了稳定工作;二是令参与对象满意,他们不但能从中听到平时难以听到的群众呼声,又从中看出自己工作上的不足之处,有利于他们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三是令群众满意,他们久拖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或者是愿望得以实现,从而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作者为济源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发展活动经济 创建延伸品牌 下一篇:“新声带”影视歌手大赛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