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潜读,读中冥思

时间:2022-10-20 01:27:23

摘 要:阅读,可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量、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是学生提高整体语文能力的基石。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才能提高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阅读 语文 感悟 提升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有些学生在写作中总是无从落笔,在口语表达中总是词不达意,甚至表现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很糟糕,这些都与缺乏语感、词汇量不足有一定关联。而阅读,可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量、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是学生提高整体语文能力的基石。但阅读并非漫无目的地读,而是要有一定章法地读,巧妙地读。先做到凝心静气、心诚意正,而后有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才能提高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循序潜读,渐进提升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蹴而就的阅读只能是囫囵吞枣,无法达到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可供学生熏陶情趣、滋养心灵之用,使学生在潜心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语文技能。

1.研读教材,理性解读

兴趣是培养阅读习惯、积累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初中生阅读的首选素材自然是初中语文教材,教材中所选择的文章都是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都是依据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而编排的,因此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七律・长征》作为七言律诗,安排在八年级来学习,一方面此时学生对于律诗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另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已逐渐开始了理性思考,能够理解诗中所呈现的宏大的气魄对于鼓舞红军士气的重要性。当然,理性解读不仅仅是理解文本的意思,还要对律诗这种古体诗进行深入研讨,了解其韵律特征、产生年代等内容,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

2.循序渐进,调控节奏

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还要控制好学生的情绪投入,防止过度沉浸和精力不集中的现象,使学生保持长久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螺旋提高的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消化、反思、外显需要相对弹性的空间,因而阅读教学的重要原则即是调控好教学节奏。如上面所提的案例中,为使学生快速融入文本氛围中,可通过播放背景音乐、电影原声的方式来营造教学氛围。但当学生过度沉溺于对文本的解读时,则要适当地拉回学生的思绪,将注意力投入到对七言律诗的研习上。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均衡地投入情绪,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探究细节,品读智慧

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纵向深度向横向深度拓展,可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富有层次和深度。尤其对于文本细节的探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从文本解读效果来看,细节探究有助于保持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并从文字中品读出作者的智慧。

1.探究细节,深度剖析

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急于求成、“不求甚解”,容易忽略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正是作者匠心独具的体现,弄懂文本的细节对深入剖析整个文本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七律・长征》这篇课文,体现了红军远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作者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但由于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迁,当代中学生很难理解当年红军过草地、爬雪山的艰辛,也就无法深刻理解诗中所描绘的艰辛曲折。教师可以将解读重点放在关键字词上,如对“磅礴”“逶迤”等词的剖析解读,并通过图片展示“乌蒙”“五岭”等地的险峻景象,使学生在视觉上形成感官刺激,深入了解红军远征的艰险,以此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2.品读智慧,提升内涵

智慧蕴含于文字之中,而文章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唏嘘、对真情的体会,总之,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凝结了作者的智慧。学生在品读智慧的同时,在知识的内化与外显中,实现了思想内涵的升华。如《陋室铭》,从文中描绘的乡间景致可窥见作者闲居的状态。但仅从字面来理解本文,学生感知的只是作者去官归隐的一种生活白描,作者的心境学生却无从体会,未能达到深度阅读。在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所描绘的景致,有的学生用了“优美”二字,而教师则定位于“幽美”一词。“幽”与“优”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显然“幽”字更贴切。学生从教师的研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对于彻底隐居的生活的憧憬,进而也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内涵。

三、启发想象,冥思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希望能给学生灌输更多的信息,但多而杂的信息往往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的范围,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是“过犹不及”的表现,教师用自己的解读填满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反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滋生了惰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适当地为学生“留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才能启发学生在冥思之中收获感悟。

1.勾连想象,启发留白

教师解读越多,越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上面所提到的《陋室铭》一文来看,启发教学是在弹性思考的氛围中进行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寓意的过程。在解读之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生活环境与生存时代对文人的影响;进而通过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于个人命运的态度;最终将解读权留给学生,激发学生感悟作者那种“安贫乐道”的文人思想。通过启发、留白,使学生一步一步领悟到文本的深刻寓意,既避免了教师过度解读给学生造成的思想压力与束缚,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2.以问代教,反思感悟

提问是启发式阅读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自主反思的重要手段。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设问,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文本世界中,并启发其勾连想象,达到了“以问代教”的启发效果。同时,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如“文章题目的寓意何在”、“作者何以用‘白丁’二字称呼没学问的人”,等等。在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后,再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的局限,从文本整体的角度进行反思,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纵向的探究,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加速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内化,并在反思中产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阅读是一种习惯,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形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使学生长久保持阅读兴趣的关键。教师要科学地安排教学次序,逐步加大阅读难度,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调控教学进度与深度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细节,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智慧;教师要引导得法,因人而异,启发学生勾连想象,多角度揣度作者的情感世界,在反思中收获感悟。总之,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循序潜读、读中冥思”的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颜丹.浅谈语文课堂有效阅读的途径[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8).

[2]李.语文陶冶性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让数学课堂绽放“高效教学”之花 下一篇:提高高中地理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