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熊猫

时间:2022-10-20 01:19:33

秦岭大熊猫

野生大熊猫现在仅幸存于中国6块相互隔离的山岭中。在这些区域,中国已建立了45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最东北的分布区在秦岭中段,种群数量大约有270只~340只,栖息地总面积约347864公顷,垂直分布于海拔800米~3100米之间。其中陕西佛坪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分布区的中心,分布数量约占秦岭种群的1/3,而佛坪更大的特点是,在中国所有大熊猫分布区域,这里的大熊猫分布密度居最高。大熊猫被誉为中国的“国宝”。至今野生大熊猫只有中国分布,它又被称为动物中的“明星”,因为它比人类还古老,是地球动物的“活化石”。

大熊猫在秦岭的分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熊猫小种和巴氏亚种的化石在陕西省蓝田县和洋县的倪家沟、金水河口相继发现,其历史可追溯到更新世初期,距今已有70万年左右。直到最近数千年的历史记载,都表明秦岭南北坡普遍有大熊猫分布。在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早就知道秦岭地区有“花熊”(即大熊猫)的存在。但是,直到1932年法国神父索尔比考察太白山后,根据当地猎人的描述,于1937年才推论秦岭山中有大熊猫分布。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根据1958年在佛坪县岳坝乡(今佛坪保护区范围)考察中获得的大熊猫皮张、头骨标本撰文确证秦岭南坡有大熊猫的存在。秦岭大熊猫的正式发现被称为中国兽类学的一个里程碑。

大熊猫最奇特和最有趣的地方,要算它的食性了。它几乎完全靠竹子为生,可是,它又保留着食肉动物所具有的简单的消化道。它没有专门储留食物的复杂的胃或巨大盲肠,其中也没有共生细菌或纤毛虫可以把竹子中大量的纤维素发酵成能够吸收的营养物质。它的觅食对策是“快吃快拉”,只有靠吃进大量的竹子,吸收竹子中的浸提物和半纤维素来获取所需的能量。1只体重100公斤的大熊猫,在春天每天可以食入50公斤以上的新鲜竹笋,排出60多公斤的粪便,秋冬季节每天可以食入15公斤以上的竹叶或竹茎。采食如此大量的食物,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12小时~14小时的时间,才能填饱肚子,勉强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平衡。

大熊猫在秦岭地区所采食的竹子主要有3种:巴山木竹、秦岭箭竹(松花竹)和龙头竹。巴山木竹生长在海拔800米~1900米,秦岭箭竹生长在1800米~3000米,龙头竹则呈块状与前2种竹林相壤分布在局部地区。前两种竹子都是秦岭地区的优势种。秦岭大熊猫在一年中,从当年10月至次年5月前的8个月内,绝大多数在低海拔的巴山木竹林中觅食。6月便向亚高山迁移。7月~9月,所有大熊猫都在高海拔地区的秦岭箭竹林觅食新笋和竹茎。9月底以后,气候转冷时,再返回巴山木竹林中。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每年3月中旬~4月中旬,当南方飞来的候鸟高居树梢竞相鸣唱,美丽的杜鹃花在满山遍野绽开时,那些成年的大熊猫一改往日互相回避的冷漠关系,开始在山野间大声疾呼,寻找配偶了。它们常在山脊或沟谷的交汇处,利用树干的基部磨擦,将附近分泌的肛周腺涂抹在树干上。期的肛周腺中含有一种动情激素,会发出特殊的气味,能够随风飘散直线半径约1公里。的雌性大熊猫就是利用这种化学通讯的方式将自己求爱的信息传递给雄性大熊猫。附近的雄性大熊猫闻讯便向雌性大熊猫身边靠拢,几只雄性之间为争夺权,便展开爱情淘汰赛,厮打在一起,进行决斗,最后的冠军将首先获得权。大熊猫的脸部缺乏表情,主要靠声音表达细微的情绪变化,求偶时雄性常发出似羊叫的声音,雌性则发出单声的应答。如果成功,妊娠期为5个月,在每年的八九月间,怀孕的大熊猫便在海拔1500米~1900米的中山区针阔叶混交林中寻找树洞或石穴产下可爱的小宝宝。

大熊猫的新生幼仔十分娇弱,1只约100公斤的大熊猫,产下的幼仔仅只有100多克重。它们初生时闭目塞耳,皮肤上仅有稀疏的胎毛,发育很差,几乎不能动弹,但发出的叫声却十分响亮。大熊猫一胎常生2仔,但它通常只从地上拿起一只抱在怀里,而对另一只却置之不理。这种奇特的行为可能是对高寒山区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因为对于必须不停行走觅食的母熊猫来说,只保护一只幼仔要比轮流保护两只更能保证幼仔的成活。但是也有例外,在佛坪保护区和四川卧龙保护区的野外均有过双胞胎幼仔成活长大的发现,因此,在大熊猫妈妈中也有少数“英雄母亲”。

关于秦岭大熊猫种群,最值得骄傲的是1985年3月26日,科学工作者在佛坪自然保护区海拔1200米的大古坪悬马沟口发现并抢救成活了一只棕白色大熊猫“丹丹”,这是科学记载中的第一只棕白色熊猫。在过去30年中曾有过在这一地区看到棕白色大熊猫的传说,终于得到了证实。“丹丹”那独特的毛色使之成为宝中之宝。然而更使人震惊的是在“丹丹”被送往西安动物园饲养之后,1991年7月佛坪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海拔2600米的光头山石垭子,意外地发现一只黑白色的成年熊猫带着一只体重约40公斤的棕白色熊猫幼仔,并幸运地拍摄了照片。1992年春天北京大学大熊猫研究组人员,在今陕西长青保护区的白杨坪幸运地捕到一只棕白色的雌性成体熊猫,戴上颈圈后放归野外进行科学研究。2000年4月26日,正在三官庙村种植地膜玉米的10多名村民,发现一只体重100多公斤的棕白色大熊猫正坐在河边竹林中取食巴山木竹竹笋,村民们大饱了眼福。2002年9月又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佛坪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西河付家湾一石穴中见到一只棕白色大熊猫正在给其刚产下不久的幼仔哺乳。2009年11月保护区巡护人员再次在三官庙倒流水沟见到了正在哺乳期的棕色大熊猫幼仔。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丹丹”并非形单影只,秦岭南坡还有与它穿着同样棕色“衣服”的伙伴。到底还有多少只棕色大熊猫生活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还有待于科学工作者进一步考察。科学家对棕白色大熊猫的色型开展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返祖现象,可能它们的祖先就是棕白色的,因此,它们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其“二型性”,也表明秦岭大熊猫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也有人认为这是进化过程中发生了遗传变异。总之,至今还没有定论,它仍然是一个有待科学家进一步揭示的奥秘。

2005年,浙江大学方盛国教授主持的一项研究成果惊动了国际动物学界。他通过研究发现: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遗传分化发生了较大变异,分子证据表明,秦岭大熊猫种群大约在1万年前产生分化后,在进化力作用下,已发育成大熊猫的一个新亚种。两个亚种在形态上已经形成了明显差异,通过头骨对比,四川亚种头大牙齿小,秦岭亚种头小牙齿大,四川亚种的头长近似熊,秦岭亚种的头圆更像猫。此外,两者的毛色差异也很突出,四川亚种胸部为深黑色,腹部为白色,下腹部毛尖黑色,毛干为白色;秦岭亚种胸部呈深棕色,腹部为棕色,下腹部毛尖棕色,毛干白色。

这一研究成果随后发表于《美国哺乳动物学杂志》。这份权威的动物分类学刊物首次将中国大熊猫定名为四川指名亚种和秦岭亚种,这意味着大熊猫秦岭亚种的发现得到了国际动物学界的公认。

上一篇:在秦岭,如何发现野生大熊猫? 下一篇:秦岭:珍贵动物庇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