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探寻秦岭大熊猫

时间:2022-06-15 06:43:15

千里探寻秦岭大熊猫

早就听说秦岭是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那里见到野生大熊猫的几率要比其他任何地方都高得多。2006年5月中旬,作为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员,我们终于有幸前往秦岭,深入了解WWF与陕西省林业厅在合作的“秦岭大熊猫绿色走廊带项目”,并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当了一天的野外巡护监测员。

为熊猫建一座“过街天桥”

2006年5月14日清晨,我们与30多名WWF志愿者一同前往108国道秦岭隧道,为熊猫种植植竹子,以此作为走廊带项目的启动仪式。

“秦岭大熊猫绿色走廊带项目”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在两个月内在该隧道上方种植1300亩竹林,创造出适合大熊猫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好比为大熊猫建一座绿色的“过街天桥”,让他们安全、自由地往来于两块栖息地之间。

WWF早在1980年就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开始了在中国境内的大熊猫保护工作。WWF认识到陕西秦岭在大熊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重要地位和保护的紧迫性,确定在秦岭开展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希望结合国家工程,使分布最北的大熊猫生活得更好和更长久。

秦岭大熊猫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群,所面临的生存威胁代表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问题: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猎、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保护需求的冲突等,虽然这里被誉为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但是如果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的程度继续加深,秦岭大熊猫的命运将岌岌可危。

目前,秦岭大熊猫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是栖息地的破碎化。原来连成一片的熊猫主要栖息地,由于道路修建等人为因素,被割裂为六个相对隔离的居群。熊猫种群间的交流被割断,活动范围和食物来源也受到极大限制。其中两个栖息地面积最大的种群DD兴隆岭种群和天华山种群,因108国道的贯通及沿线人类活动的干扰,被人为地隔离。

108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原隧道上方翻越山脊的13公里公路弃用,在隧道上方的大片空地为野生动物开辟出了一条天然通道,成为道路两侧野生动物相互交流的重要生物走廊,也使两个大熊猫居群的融合成为可能。

“党博士”扫盲

按照计划,第二天要跟随保护区的巡护员步行上山巡护监测,亲身体验巡护员一天的生活。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钢筋水泥中穿梭的人来说,晚上的野外巡护监测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课。

给我们做培训的是个精神百倍的小个子中年人,他操着浓重的陕西口音说:“欢迎大家来秦岭!我是佛坪保护区的党高弟,叫我老党就行。别看我的职称是林业工程师,其实我只有中专文凭。可是有好多人管我叫党博士呢,为啥?因为我研究大熊猫这么多年,剥开过上万块大熊猫的粪便,所以成了‘党剥屎’(党博士)。”老党的话引起一阵哈哈大笑,“后来我自己不剥了,开始指导别人剥,就升级为‘剥导’(博导)了。”

“党博士”首先给我们“扫盲”,讲了巡护和监测两项工作的区别。巡护就是巡逻、保护,有一定的执法功能,巡护员持有相关证件,遇到盗猎、盗采等行为,有权制止;而监测的目的是为科学研究收集和积累数据信息,要多次选取固定的时间、地点,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因此监测员必须经过更为严格的培训。监测和记录的内容包括发现倒木、人类活动、动物踪迹(动物的足迹、粪便、取食痕迹)等。这些看似平凡的记录,经过多年的积累,就会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条,为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它可以告诉人们当地的生态环境是得到了改善还是正在恶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生态环境从破坏到恢复的周期有多长等等。

听了这些,我们深感自己第二天即将参与的工作意义重大,纷纷向“党博士”请教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党博士”讲了些野外安全常识,又教我们填写记录表格及如何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测定经纬度和海拔。如果监测员们在没有条件使用GPS时,要靠观察山上的植被情况估算海拔,那可就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学会的了。

当晚,我们夜宿观音山保护区内的一个保护站。我们去的时候赶上停电,大家便围着几张拼起来的方桌,吃了一顿“烛光晚餐”。保护区工作人员朱云告诉我们,这是新建的保护站,通了电还引了自来水,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山里昼夜温差很大,大家每人抱了两床厚厚的棉被,临睡前还在兴奋地猜测着第二天可能遇到的情形。“只要心诚,明天说不定还真能遇见熊猫。”朱云的话伴我们进入梦乡。

巡护秦岭

清晨,大家整装待发的时候,我忽然看见一道亮丽的色彩从眼前划过,停在了不远处的树枝上。是一只红嘴蓝鹊。 同行的一位铁杆观鸟迷赶紧架起单筒望远镜。鸟儿对“偷窥者”全然不知,仍旧悠然自得地四处张望,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凑到望远镜前一睹它的风采。

我们都清楚今天巡山目的是体验监测,如能看到熊猫便是意外收获,但每个人心中无不期待着与大熊猫这位深山隐士的神秘邂逅。

老党、观音山保护区的朱云、蔡琼和WWF西安办公室的雷涛带着我们出发了。朱云发给我们每人一份巡护监测记录表,上面清晰地列出了许多监测项目,内容详细,分类有序。老党介绍说,这是2006年3月开始启用的新版记录表。WWF与陕西省林业厅共同为全省的保护区制定了一个新的巡护监测标准,统一了记录表格,并实现了全省监测数据的网络化。从今以后,秦岭地区的14个保护区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每年统一形成一份秦岭大熊猫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我们开始沿着羊肠小道盘山而上,走到龙草坪村大溪沟的一个农户家。这是典型的山间民居,不大的一间房子,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窗前的大麻筛里晾着天麻和香菇。最惹眼的还是他家门前的一棵高大挺拔的树,树干有碗口粗,树上盛开的花如荷花一般,是鲜艳的粉红色,大朵大朵的。这种树叫厚朴,属于木兰科,树皮可以入药。野生的厚朴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巡护员为我们选取的路线是他们平时的监测路线中较为轻松的一条,但有时仍需手脚并用。我们一面小心翼翼地看着脚下的路,一面欣赏秦岭的美景。高耸的山峰被浓重的绿色所覆盖,相互遮挡又相互衬托,流水声和着清脆的鸟鸣不绝于耳。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大山深处,目之所及的范围内看不到一户人家。

老党在一丛又细又矮的竹子前停下来,随手折下一根竹枝递给我说:“这就是熊猫最喜欢吃的秦岭箭竹,尤其是像这样生长了三年左右的。”在每一山系中,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为大熊猫所喜食的竹类。秦岭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是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我觉得那细细的竹枝十分坚硬,便问:“这竹子这么硬,熊猫能吃得动吗?”老党说:“你可别忘了,大熊猫是食肉目动物,牙齿特别厉害。我曾经在保护站里照顾一只生病的大熊猫,每天用勺喂它吃流食,两三毫米厚的铁勺,它经常是一下就咬穿了。”大熊猫在漫长的进化中早已从食肉改为吃竹子,可是却还保持着食肉动物的消化道和牙齿;生活习性改变了,身体形态却长期保持不变,这真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一大挑战。

我们在河边的乱石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老党忽然停下来,警觉地看了看周围说:“你闻!羚牛刚刚来喝过水!”我们赶忙伸着鼻子闻起来,却什么也没闻到。我想,常年生活城市,我们的嗅觉怕是已经被汽车尾气熏得麻木了吧。

印象中的羚牛总是凶猛异常,因为经常听说羚牛伤人致死的传闻。老党告诉我们,羚牛厉害不假,但健康的羚牛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反倒是生病的羚牛在有人靠近时,会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有可能主动出击。所以,进山不要穿颜色特别鲜艳的衣服(比如红色),迷彩最好,只要站着不动,羚牛根本不会注意你,即使注意到,多数情况下羚牛也是掉头就跑。想想看,其实人类带给野生动物的威胁和恐惧感要比动物对我们的威胁大的多。

刚爬到海拔1400米的地方,我就开始默默祈祷熊猫的出现了。行进的路线蜿蜒曲折,当我们又从密林折回山边时,面前出现的美丽景色真令人心旷神怡。 涓涓细流汇成的大溪在高高的石屏上形成一道瀑布,倾泻而下,落入深不可测的潭中,潭水清澈而幽深,呈现出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向上望去,三道瀑布和三个深潭如台阶般彼此相连。

我们正打算在这美景中小憩一会,巡护员蔡琼忽然喊道:“快来看,这有豹子的粪便,我七八天前来这还没有呢。”在一大块岩石的凹陷处果然有一堆棕灰色条状的动物粪便。要知道,豹的踪迹比熊猫的踪迹更罕见。大家立即兴奋起来,忙着拍照、记录。这时,老党伸手掰开一块粪便,向我们展示豹的食物结构。他指着几缕枯草说:“豹是食肉动物,粪便里怎么会有草呢?没经验的人可能要得出豹子也吃草的结论了。可你再看这是什么”,说着他竟从那块粪便里拽出一个鸡爪子来!“这是红腹锦鸡的爪,是鸡吃了草,没等完全消化豹又吃了鸡,所以粪便中才会有草。”我们一群人看得目瞪口呆,食物链的环环相扣、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竟然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走了近4个小时的山路,在海拔约为1550米的密林中,我们终于找到了熊猫的踪迹。几簇被熊猫咬断的竹子下面是四五块巴掌大小、两头尖中间粗的熊猫粪便,大概是一两天前留下的。“党博士”立即进入了工作状态。他剥开一块熊猫粪便,从中取出一段一段未被消化的细竹枝,并拿出随身携带的游标卡尺测量起来。他说:“现在测量的是熊猫的咬节”,说着还拿了一根竹子给我们示范,学着熊猫的样子横着放到嘴里一咬。“通过测量咬节的长度就可以知道熊猫的齿间距,每只熊猫齿间距不同,现在秦岭地区一共有273只大熊猫,这个官方数字就是这么统计出来的。”做完测量和记录,老党笑着说:“刚刚留下的新鲜熊猫粪便比这个颜色更鲜绿,而且散发着竹叶青酒的清香。”

我们显然已经进入熊猫经常活动的区域了,老党体醒大家保持安静。大熊猫听觉不错,视力却不好。如果熊猫出现,你默不作声,它就很可能和你擦身而过。这时我们都好奇、紧张而又激动,小心翼翼地向山上走去,随时准备和大熊猫偶遇。我们完全不知道熊猫会在哪里,只能沿着监测的既定路线前行。老党说如果感觉新鲜的熊猫粪便还有热度,就可以根据粪便形状判断熊猫行走方向。粪便两头有尖,但仔细看就能发现一头较圆、较钝,另一头较长、较尖,后者指向的就是熊猫前行的方向。他曾经根据这条经验成功地追踪到了大熊猫。

随后的一小时里,我们又找到了一处熊猫的粪便,但无论怎样仔细地向四周察看,却始终未能和这位深山隐士谋面。朱云看着我们失望的样子和满面的倦容,笑着说:“时间也差不多了,往回走吧。今天还是挺有收获的。熊猫确实不容易见,我们平时巡山,也是偶尔才能看到。”

回去的路上,WWF的雷涛告诉我们,熊猫的习性虽然是独自隐居深山,但却是好奇心很强,喜欢接近人类的动物。熊猫曾经不怕人,它将山民们当成自然的一部分。以前,老乡们在屋后种地时,经常能看到熊猫在对面山坡上活动。而熊猫在生病或食物短缺的时候,也会闯到农户家来寻求帮助,甚至发生过熊猫跑到老乡家里看电视的情况。可是由于近二三十年来的大规模采伐,公路、水坝等设施修建,以及一些盗猎行为,严重地惊扰了熊猫,不仅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还使得它们对人类和人类活动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

1998年特大洪灾后,国家决定停止对野生林木的砍伐,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龙草坪林业局同时成为观音山保护区,两个班子一套人马,管辖近50万亩山林。主要工作职能从采伐变为保护,职工也从原来的1000多名(主要是伐木工人)减少到现在的200多名(主要从事保护工作和行政工作)。

回到观音山保护区的办公室时,天色渐暗。朱云说,他们平时巡山,如果走得远一些就经常需要在山里搭帐篷露营。我想起今天在山上很高的地方还看到护林员们搭建的窝棚和灶台。

直面野生大熊猫

下楼集合的时候刚早上5:30。 天光还没有放亮,巍峨的群山遮掩在雾霭当中,空气里寒意犹浓。

今天同行的,是佛坪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专家雍严格。雍老师在该领域已经工作了近30年时间,是中国第四代大熊猫研究的代表。雍老师一来,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早上5:00左右的时候,佛坪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巡护时发现一只大熊猫!

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佛坪保护区。虽然巡护员们为我们请来了马队,但大家都兴致盎然地决定步行,在饱览美景的同时体验巡护工作者的辛苦。

一路上,专家告诉我们,佛坪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主要保护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内不仅有原始古朴的森林景观,还拥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比如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连香树、独叶草、星叶草,还有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大熊猫是这里的保护重点,不但分布密度全国最大,而且还被专家确认为新的亚种,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角度来说,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拥有平等的生态地位。

一路的山光水色使大家沉醉其中,甚至忘记了疲惫。走到一个山垭边的时候,雍老师的对讲机突然传来了信息,他示意大家安静,并悄悄告诉几位队员脱下红色的外套。我们马上意识到这里发现了大熊猫的行踪,兴奋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原地等了大概20分钟,什么也没有发生,正当我们有些失去耐心的时候,雍老师招呼我们顺着山谷爬到一个相对平缓的地方,压低声音告诉我们大熊猫可能就在山梁那边。他把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原地等候,一组翻越山梁。看到原地等候的小组满脸失落的神色,雍老师笑着说,如果不出意外,所有人都能看到熊猫,因为一个地区的大熊猫一般都有常规的活动路线,基于雍老师对周边情况的了解,这条从山梁到山谷的路线,正是这样一条常规路线。听了这样的解释,留在原地的成员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去。

我被分到了第二组,在雍老师的带领下艰难地爬上了山梁。雍老师指挥大家在一处比较平整的地方坐好,示意大家一定不要出声。大熊猫听觉十分灵敏,一点响动都会对它们造成惊吓,这也是保护区工作人员长期以来总结出的经验。

时间好像凝固了一样,等待显得那么漫长。耳边清脆的鸟鸣和眼前碧绿的竹丛,本应是一幅难得的美景,但是,由于心里巨大的期待,这一切似乎都不能吸引我们的兴趣。

突然,山梁下竹丛动了,一个黑白相间的身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一瞬间大家兴奋得快要跳起来,大熊猫真的出现了!但是,一眨眼的功夫,还没等我们看清楚,这只胖乎乎的家伙就又躲入茂密的竹林中。

我们举着望远镜四处搜寻,但都没有再看到大熊猫的踪影。我焦急地看了看雍老师,想从他的表情上看出一些端倪,而他好像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也没有示意我们离开,我又觉得好像又有了希望。

又过了一会儿,从我们脚下四五米的竹丛中突然传来了沙沙的响声,接着,一个毛茸茸的脑袋露了出来。“天哪!”我不禁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没想到这个家伙会出现在离我们这么近的地方!这是一只一米左右的大熊猫,身上白色的地方略有些发棕,脑袋圆圆的,行动非常敏捷。大熊猫显然没有发现我们,还在悠然自得地往上走,丝毫没有察觉到在这密林深处,会有几个不速之客,正怀着激动的心情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

等大熊猫离我们只有三米之遥的时候,我们相机的快门声惊动了它。小家伙惊恐地循声望过来,黑眼眶里的小眼睛和我们来了个近距离对视。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它掉头就跑,胖乎乎的身躯一眨眼就消失在竹林中,竹影晃动了几下,一会儿就恢复了平静。

短短几分钟内,我们经历了从焦急到兴奋再到懊丧的全过程,更想知道如果没有惊动它,它会不会径直走到我们身边,和我们擦肩而过?不过,不管怎样,在野外看到大熊猫是一件令人激动的经历,虽然只是短短几秒钟的邂逅,也足以让我们良久回味。

下山后,下面的同事兴奋地说他们也看到大熊猫了,原来它真沿着雍老师预计的路线从山梁上一路下山。听完后我们更对雍老师肃然起敬,他对秦岭大熊猫活动习性的熟悉程度,实在让人佩服。

特别提示:

大熊猫最北的分布区在秦岭中段,其种群数量大约有270-340只。其中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分布区的中心,分布数量占秦岭种群的三分之一,分布密度居全国第一。要想在秦岭山中看到大熊猫,应该提前联系国家林业局、陕西省林业厅及各个保护区,否则即使到了保护区也会被拒之门外。在秦岭十多个保护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中,佛坪自然保护区的三官庙是实验区,向少数旅游者开放。而西河保护站是大熊猫保护的核心区,拒绝旅游者的到访,只有科学考察者才能进入。

上一篇:安顺龙宫旅游资讯 下一篇:鳌江滩涂,海边的巨幅抽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