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与贡献

时间:2022-10-20 11:35:28

浅述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与贡献

摘要:目的:整理总结并弘扬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老先生的学术思想,即:“阳有余,阴不足”之说和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格致条论》、《丹溪心法》等宝贵的医学典籍。方法:从他医疗历程实践及宝贵的医著中总结其资深经验和学术观点。结果:他一生的医疗实践和学术思想确实推动当时的医学进步和提高了学术理论水平。结论:丹溪老人的学术思想既继承传统医学的精髓,又发展了医学内涵,对后世医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我们应该大力传承、弘扬。

关键词: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学术思想;贡献

两千多年前,东汉名医张仲景以后,祖国医学得以发展,历代名医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如隋之巢元方、唐代孙思邈,宋代钱乙、许叔微等。对发展丰富祖国医学理论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到了金、元时期,由于受两宋文化发展成就的影响,又因南北局势对恃既久,战争频繁,人民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天灾不断,疾病流行,有很多学者弃儒行医。于是各流派医家倍出,在那时而出现金元时期医学学术百家争鸣的局面;贡献最大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四人。即后世所称的金元四大家。现就丹溪先生的学术思想与贡献浅述如下:

丹溪先生姓朱,名震亨,字彦修。

生于1281年,卒于1358年,享年78岁。为元代浙江金华人。世居丹溪地方,故号“丹溪”。

由于他的学术精湛,医德高尚、品高望重,恃人尊称“丹溪翁”。

丹溪师事罗知悌,又得刘完素之再传,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精研诸家之学,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体会,创“阳有馀,阴不足”之说,晚年因门人之请,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辉》、《伤寒论辨》、《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发挥》、《丹溪心法》、《为门人所辑》等书。这些著作言简义深,多发前人之所未述,仍为后世所遵从,均给他很高的评价,谓丹溪兼四家学说之长而言之,意是超越刘、张、李三家。

1 学术渊源

丹溪先生对《内经》是刻苦钻研,主要学术思想……“阳有余,阴不足论”及“相火论”。这就是与《内经》认为阴平阳秘是人的生理常态有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又曰“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故阳强不能秘,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秘则阴守,是以无病,阳强则阴亏,百病由生。从经文中不难看出非常强调阳气的重要性。

丹溪先生还集成于刘、张、李的学术思想,这三家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的原理,对丹溪先生有极大影响。

此外,丹溪先生学术思想形成还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时代的影响;二是地域气候的关系。

2 治学的方法:丹溪先生治学方法有下述特点

2.1 继承先人之法,师古而不泥古

丹溪先生对《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等书的学习是十分重视的。他认为学医必读这些基础书籍,要反复学,朝夕钻研,以深得探本求源之理。在晚年时总结性的讲道:“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立方”。

丹溪翁对张仲景、刘完素、张从正、张元素、李东垣也特别尊崇,谓“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取长补短,师古而不泥古,对《内经》上的某些原文大胆提出质疑辨惑。对于刘、张之学均实例有证。

另外,他对李东垣重视脾胃、益气升清的学术见解非常敬佩。对“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不能以升举”之症,用补中益气法治疗,称之为“此亦前人之所无也”。

2.2 贵辩证、重四诊

朱丹溪主张治病务先学会四诊、八钢:即“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故《丹溪心法》谓:“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所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不以相参而断其病邪之逆顺不可得也。”治病掌握辩证施治,用药遵循君、臣、佐、使。“故疾病得除,身体得安,辩证不明,则无法施治。

3 主要学术思想

3.1“阳有馀,阴不足”论:这一学术观点,丹溪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的

3.1.1 气血:就人身而言,气常有馀、血常不足。他讲述“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馀,血常不足”。就人体而言,不是气多血少,而是指体内的精血,津液每易耗伤。有馀之气:即妄动过亢之气,实际是指邪气,邪火或脏腑功能偏亢,非指真气、正气而言。

3.1.2 动静:指人身体动静而言,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因人体常居于阳动的状态之中,精血津液最易耗伤。他明确指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导于心。君火也,为物所感而易动,心动则相火易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翁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告诫人们七情五志不宜妄动、远嗜欲才能保持秘固。

3.1.3 老幼:指年龄而言,老者阳气有馀,阴气不足。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八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人体生理演变过程,指出:“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怒火易炽。”故又提出,“阴易亏,阳易亢”之理。“阴”实质上是指人体之精血,而“阳”并非指人体之真阳,实质上是指人体五志过极所致的一种火邪。

3.1.4 时令:用天人阴阳相应的学说论证了保阴的必要性。近代名医姜春华说:“夏天火旺则肺金衰,土旺则肾气衰,肾火借此气以补其不足,故古人夏必独宿,以保养金水二脏。冬天火气潜伏闭藏,以养真本为春来发生升动之本。

从临床中看到,火热病比寒湿为病要多。寒湿之邪又可从阳化热,情志过激往往有而生火;阴液亏,阳亢、化火生风,酿成变证;阳热之邪易伤阴液。这些即“阳有馀、阴不足论”的实质精神。而这个精神也是建立在“相火论”的基础上。

3.2 “相火论”:丹溪先生对“相火”的论述是从常和变两个方面阐述的

3.2.1 相火为人身之动气,为五行之一。古人无论在生理,病理方面常常谈到“火”字,如君火、相火等。君为心火、相为肝、肾、命门之火,二者均为内脏之火,故称阴火。除此,还有肺火、胃火等。丹溪先生认为:相火是“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之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这正是“因其动而可见”的验证。

3.2.2 相火论为元气之贼:这是丹溪从《内经》“壮火食气、气食少火”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相火在正常情况下,能煦养人身之元气,若食欲失常、过度,五志过极伤害真阴,以致真阴亏虚,则相火失藏而妄动矣。火动必伤真阴,损伤元气。所以说:“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熬煎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丹溪“阳有馀,阴不足论”及“相火论”的倡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祖国医学的发展,对于摄生与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3 疾病的防治

3.3.1 摄生防病:丹溪先生重视治未病,提倡节制饮食,注意起居。他说:“饮食之欲,于身尤切,世之沦胥陷溺于其中,疾病峰起,病之生也。”此外,丹溪先生还认为:五志过激也可使相火妄动,示人要戒除嗔怒。他说:“五脏各有相火,五志过激之,其火隋起。”诲人收心养心以保其平。

由此可见,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均可使相火妄动,损伤阴液,致诸病发生。

3.3.2 治疗疾病:丹溪先生在疾病的治疗上,重养阴,戒燥热,他目睹《和剂局方》之盛行,即方用药,不事辨证,滥用香燥,伤害脾阴之弊,著《局方发挥》以矫之。《丹溪心法》曰:“阴虚火动难洽,火郁当发……,轻者可降,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实火可泄……虚火可补……凡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便是气虚……有补阴火自降,如炒黄柏,生地黄之类。”可见丹溪先生对火的辩证论治有着独特的见解。

4 其他学术贡献

4.1 丹溪先生认为一切杂病不外乎气、血、痰、郁。尤其对郁证的认识水平达到了前人未有的高度。

《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体诸病多生于郁。”治疗中,气病用四君,血病用四物,痰病用二陈,郁证用越鞠丸加减临时变通。

4.2 论痿不可作风气治。丹溪谓:“古圣论风,论痿各有篇目,源流不同,治法亦异。”指出无论何时,痿证未有独作风治者,给后世治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以上仅举两例,馀者如论风中于内多挟火:论噎膈反胃各有寒热,吐酸其本为热,其末为寒;论痢疾亦有虚寒证;论水肿之辩证,当分阴水、阳水;哮喘专主治痰;“肺痨主乎阴虚”之说,眩晕病机之不足等等,均有独到之处。

总之:朱丹溪是我国医学史上有较大贡献的医学家之一,创立的“阳常有馀、阴常不足论”、“相火论”开创了养阴学派辩证求因,审因论治理论的先河。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影响形成、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他的学术思想与贡献为后世的医学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值得我们大力传承、弘扬。

上一篇:混凝土泵车调试工艺的改进及优化 下一篇:加减支架在连续大比例调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