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理论运用在当今教学中的思考

时间:2022-10-20 09:03:04

迁移理论运用在当今教学中的思考

【摘要】知识迁移普遍存在于各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就是知识迁移过程。迁移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进行的,这些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研究迁移的内部过程,寻找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

【关键词】教学 情境 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44-01

已学知识对学习新知识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学习的迁移”。已学知识对新学知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叫正迁移,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叫负迁移。学生学习正迁移量越大,说明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然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正迁移和负迁移常常交替着起作用。要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就要了解迁移内部的认知活动过程,寻找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创设教学情境促进知识正迁移。

1 迁移理论

纵观各种迁移理论,我们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传统迁移理论和现代认知迁移理论。传统迁移理论主要指官能――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和经验类化说。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过某种“官能训练”才能产生;相同要素说强调新旧知识共同要素的作用,即迁移只有当两种情境含有相同要素时才产生转移;而概括化迁移理论(经验类化说)认为迁移的关键是新旧知识共同因素的概括化,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越易产生迁移;现代认知迁移理论提出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是实现迁移的关键所在,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本身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认识和领会新的知识,通过思维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在揭示新旧知识本质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本质联系、构建新的图式的过程,所构建的图式又成为下一认知过程的基础。

2 迁移过程

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结合迁移理论,我们不难认识到,迁移过程是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进行的,这些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包括:

2.1 感知

学生首先通过选择性注意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感知。注意包括对事物现象的观察(见、闻、嗅、触),由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实现,是对事物存在形式的感性认识。

2.2 表象

如果激活了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成分,引起回忆产生联想,就会采用本身已有的知识,对直观现象进行观察,形成一种表象,这种表象是建立在学习者原认知结构基础上的,只是对直观表面现象的认识,是具有个体特征的粗浅认识。

2.3 辨别

要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过程,与原认知结构中相关成分建立联系,包括新旧知识关系的分析、比较,达到辨别本质属性的认识。

2.4 理解

经过对新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探究,理解事物的本质,体会概念、原理的运用,并建立问题、审析问题,以便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2.5 构建

即将新的认识同化到原认知结构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该图式主要指事物的性质、规律、法则和内在联系在学习者心理结构中的存在形式。

2.6 迁移

通过训练和练习进行巩固应用,达到灵活和确认,以实现正迁移,并进入记忆和保持领域,同时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技能和能力。如果应用时受阻,便产生负迁移,说明构建的新图式有误差,这时就需要重新联想、分析、认识,以揭示事物本质,重组图式。

可见,如果感知新课题,形成个性特征的认识后,没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加工过程来认识和理解课题本质,而只是直接记忆现成的、已经综合的、概括出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即直接接受结果而轻视过程,那么应用时只能是机械地套用规律和法则,既无创造性也谈不上灵活应用,出现矛盾时更不可能实现自我审查、自我认识、重新构建的过程。

3 创造情境促进正迁移

学习是通过一系列动态认知活动进行的,认知活动中的每一环节、每一情境都影响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影响着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应该遵循知识迁移规律,教师要创设好每一认知活动环节的情境,避免相似概念及一些错误概念的干扰,防止负迁移产生。

3.1 认真观察与强烈感知,形象与抽象相结合,“以趣创境”

学习新知识首先要感觉它,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感觉越全面、越清楚、越正确、越深刻,对知识的认知就越有利,他直接关系到学习的质量。感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实现,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能力、思维方式密切联系,是思维、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

3.2 充分调动已有知识,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以“以旧引新,以联创境”

当代众多国外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人学习效果如何,不仅仅取决于外界的刺激,也不仅仅依赖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还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等密切关联。奥苏伯尔指出: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因素。在折衷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加涅也和认知派一样,十分重视学习者已有经验的准备,认为新的学习一定要适合学习者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还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同化,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

3.3 加强分析比较,提高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以辨创境”

要使学习有意义,必须能明辨各知识的本质特征,运用变式和比较揭示概念本质,提高变通能力。

3.4 加深理解,提高认知结构的稳定性,“以疑创境”

巧妙设置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以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反向思维等形式,加深理解。

3.5 归纳、综合,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整创境”

在理解新知识本质的基础上,整理、归纳、综合,类化各有关知识归属,整合各类知识成为系统,编织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构建新的图式。

3.6 精选习题,穿插练习,“以练创境”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并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技能,提高所学知识的稳定性。

迁移存在于每个学习过程中,如何使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和运用,仍是我们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刘俐,项丽君.从品德心理结构看大学生道德教育.高教论坛.2008,108(4):22-23.

[2] 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项丽君,刘俐.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优化认知结构的研究.高校教育研究.2008,6:49.

[4] 刘炳华.谈认知结构理论对化学教学的启示.化学教育.1999,4.

[5] 王风琴.化学教学中构建认知结构框架的思考.化学教学.1999,3:20-22.

上一篇:基于MATLAB直流无刷电动机系统建模与仿真 下一篇:模具制造新趋势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