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教材,渗透美学教育

时间:2022-10-20 08:55:47

立足语文教材,渗透美学教育

摘 要: 在我国语文教材中,渗透着各种美,如语言美、自然美、形象美、意境美等。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通过赏析词句、情境创设、言行揣摩、启发想象等方式促进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美的品味、感受、体会和捕捉。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美育 观察

我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琅琅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撼人的人文美;有的铿锵有力,掷撞出一股凝重美。

一、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语文学科的审美内容首推语言美,引导学生学习、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语言材料,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美的语言、美的表现手法,是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汉语言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韵律等方面都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尤其是诗词与散文的语言,更是经过仔细推敲,反复锤炼的精品。

《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激发人们珍惜春光,奋发有为。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朗读贯穿全过程,指导学生读出感情,通过审美想象,用声音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又如《与朱元思书》虽为骈文,却绝无堆砌之嫌,文笔精美,自然流畅,是骈体文中的上乘之作。它基本上使用偶体双行的四六句式,善于铺陈排比,不仅工巧整齐,而且声律和谐,具有一种婉转纡徐的音乐美。这些直觉的语言材料,以它们特有的极强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情境创设,感受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如:《竹林深处人家》是作者追述他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江南竹乡作客的情形。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特色和生活情趣,对村民的纯朴好客及其对国家所作的贡献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与《春》、《济南的冬天》写某地的某一季节景色不同,本文主要描写了春季江南竹乡的景物,突出了竹林深邃、茂密、旺盛的特点,并借此展现了竹乡人民丰收的喜悦。因此,本文不是纯景物描写,而是有情有景,充满生机。可见这些课文中描写的事物、景观,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但这些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学生所陌生的、不常亲历的,如果没有丰富形象的视听资料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他们便无法领略到这些美,或者说不能充分领略到这些美,也就无法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所以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我们可充分利用幻灯、影视、录音等辅助手段,让课文中的画面、景象、情感跃然眼前,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为生动的图象声音,为学生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沉浸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体验。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近,语文教学必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因此我们要有大语文教育观,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

三、言行揣摩,体会形象美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是通过语言这一中介,调动人们的生活经验,并依赖人们的艺术修养,在联想和想象中去感受它的美。学生打开教材,先看到的不是直接形象,而是一行行渗透着满含人文之美的文字。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本是渭州经略府的一个提辖官,社会身分是下级军官,实际上却是一无所有,既没家庭,又没产业,无牵无挂。他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对各种罪恶势力采取了主动挑战的态度。“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概括了他性格中的这一特色。他和金氏父女素不相识,只是因为同情他们的遭遇,三拳打死了恶霸郑屠,结果无地容身,只好出家当和尚。在大相国寺与林冲不过是萍水相逢,但由于痛恨高太尉对林冲的陷害,他挺身而出,要让高太尉吃他“三百禅杖”,进而大闹野猪林,粉碎了高太尉的阴谋。为援救被欺凌者,他不惜与统治者反抗到底,从不考虑个人得失。“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是他行动的信条。鲁智深性格中也有单纯、朴实的一面,有时甚至表现很卤莽。但下级军官的生活经历又使他具有一定的斗争经验,在打死郑屠后,虚晃一枪以为脱身之计,正是这种斗争经验的表现。我们应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心灵。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从而达到“文道结合”的教育目的。

四、启发想象,捕捉意境美

朱自清的散文简洁典雅,具有诗的情韵和诗的意境。中学课文选入的《春》、《荷塘夜色》、《绿》、《背影》等,堪称“美文”的典范。《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全篇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而又隽永的情绪却是透过对月色下的荷塘中和荷塘上的月色的景物描写传达出来的。文中有一段韵味隽永的文字:“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了,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我们读到这段文字,凭借语言的中介就会把间接形象具体地显现于自己的脑海:一幅光影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下美景,并感觉出景物中寓寄着一种至情至深的意境。正是这个特定的景情,触发了我们的情感,激起活跃的想象:隐约听到小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琴声飘忽不定;也仿佛感觉到月光与荷叶也颤动起来,但颤动又不十分分明。此时此刻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喜悦和满足,感到一股心灵的震颤。这是对《荷塘月色》进行欣赏阅读所获得的审美享受的粗线描述,这正是作家的创作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的一例。

所谓“一草一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性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这些文章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浅浅而读是没法读出什么来的,只有唤起想象,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视野,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才能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的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美育是指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心理上产生愉悦,课堂上形成轻松沸腾的氛围,在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心灵震撼下,激“愤”发“悱”,从而顺理成章地将美导入学生的心田的教学活动。美育不仅可直接达到陶冶情感、美化心灵的目的,而且能间接起到启迪智慧、提升品德的作用,所以它也是通向智育和德育的一座桥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见,立足中学语文教材,在学习课文基础上指导观察方法,把课文作为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带动性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是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上一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中国的译介 下一篇:从社会学的视角浅议礼仪文化对大学校园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