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炭窑烽款澄泥砚

时间:2022-10-20 08:32:33

北京王若林先生藏有一方西夏炭窑烽款澄泥砚(图1),长方形抄手砚式,长13厘米,宽9厘米,厚3厘米。首端略窄略低,尾端略宽略高,砚池呈斜坡状。澄泥质灰陶胎,细腻坚硬,其造型与质地均为典型的宋、金时期流行形式。尤为难得的是,砚背有双线边框的戳记,字为隽秀的楷书,竖写分两行,为“炭窑烽赵家/沉泥砚瓦记”。

关于戳记内容及此砚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试作考证如下。

炭窑烽:宁夏东部包括磁窑堡一带为宁夏最大的煤炭产区,西夏时即已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是谓“炭窑”;“烽”当指长城的烽火台。窑址上现存的烽火台普遍认为是明代所建,那么,西夏时期当地有没有烽火台呢?答案是肯定的。《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周兴华先生认为,现存的西起灵武横城乡黄河东岸、经过盐池县境向东延伸的长城遗迹,即为战国秦昭王始筑的“拒胡”长城。另据《隋书・崔仲方传》记载,隋高祖令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东至黄河,西距绥州”,东、西方位记载颠倒,为当时笔误。)说明隋代灵武东部也建有长城。历代长城的修筑者为节省民力,都会大量利用前代的长城。明代为防御蒙古,在西北地区连缀、修补前代长城最终成万里之巨,相信相当部分的战国、隋代长城城墙与烽燧应该也被叠压在明长城之下了。所以,此砚上的“烽”字,可能指西夏时尚存在的战国或隋代长城之烽燧。

赵家: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对宁夏灵武窑的发掘中,曾出土有极相似的西夏残砚(图2-1),砚背亦有楷书戳记,仅存“赵家罗”三字,两相映照,可以推知,“赵家”应是当时灵武窑场的制砚“专家”。

顺便说说这个“罗”字。古砚鉴识家王靖宪先生藏有一方宋代澄泥砚(图3),砚背有戳记,文为“西京仁和坊李让箩土沉泥砚瓦记”。根据王若林所夏砚和王靖宪藏仁和l坊砚推断,《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所载西夏残砚戳记推测应为“炭窑烽赵家罗/土沉泥砚瓦记”12字(图2―2)。

“罗土”为制造澄泥砚的一道工序。据传,澄泥砚以沉淀千年的大河河底渍泥为原料,晒干打碎,再筛罗多遍以取其最细者,加入其他作料合水做胎,方能制作出发墨良好、细腻坚硬的澄泥砚来。

沉泥:“沉泥”即“澄泥”。坡曾赞颂当时最著名的澄泥砚制作高手吕道人,文日:“泽州吕道人沉泥砚,多作投壶样,其首有吕字,非刻非画,坚致可以试金。道人已死,砚渐难得。”

砚瓦:“砚瓦”即“砚”。宋代邵博《闻见后录》载:“砚瓦者唐人语也”;坡有《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沉泥砚》诗,其中两旬曰:“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以瓦称砚。

王若林先生所夏炭窑烽款澄泥砚,传为一牧羊人多年前在灵武磁窑堡窑址附近拾得,结合1986年考古发掘出土残砚,可确定为磁窑堡窑在西夏时期产品无疑。此砚面世具有重大意义。习惯上认为宋代澄泥砚的主要产区为绛州(山西新绛)、虢州(河南灵宝)、相州(安阳)、滹阳(河北正定、无极一带)、邢州(邢台)、泗水、潍州(潍坊)、西京(洛阳)等,而这方制作精良的西夏澄泥砚的面世,使这份名单中加上灵州(灵武)一地,中国古代澄泥砚产区不仅由此而大幅度向西扩充,同时也再次证明,灵武窑确实不愧为宋、金时期产品种类丰富、质量极高的中华名窑之一。另外,此砚的戳记还提供了一条更为重要的信息,即西夏时,现磁窑堡一带本名为“炭窑烽”,为稀缺的西夏史地资料添加了宝贵的一笔,因而具有较高的考古和文化研究价值。

编后:2010年7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杭天著《西夏瓷器》,是目前所见图片精良、鉴定准确的一部西夏瓷研究专著,收录大量新见西夏瓷器藏品和特色瓷片标本,其中磁窑堡一带采集的“炭窑烽”款澄泥砚,即是补充砚史的重要实物。

上一篇:陕西银锭的收藏与投资 下一篇:张裕钊及其《书法山水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