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斑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CAAP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20 08:28:40

消斑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CAAP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消斑汤(自拟)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AP)及逆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临床效果。方法 确诊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与中西结合组各30例,西药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n;中药组口服消斑汤,1剂/d;中西结合组口服消斑汤1剂/d,阿托伐他汀20 mg/n。三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 三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AP),逆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脂代谢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中西医结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结论 中西结合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AP)及逆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或中药组治疗。

【关键词】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斑汤;阿托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而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指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管壁僵硬、内中膜增厚、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或溃疡形成及管腔狭窄等病理变化。我国中老年人群颈部动脉普遍存在动脉斑块[1]。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联,其中60岁年龄组斑块患病率近70%,70岁年龄组斑块患病率80%左右,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人群[2]。有资料表明,CAS与心脑血管疾病呈正相关[3],CAAP的发生不仅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45],同时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也有密切关系[6]。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患病率也不断的增高。为了寻求对老年人CAAP的治疗新方法,本研究选择经PHLIPS HDIIXE超声仪检查有CAS斑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消斑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及单纯消斑汤,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结果发现消斑汤联合阿托伐他汀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消斑汤组和单纯阿托伐他汀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1年来湖南省老年医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证实有CAAP的住院患者共90例:其中包括男50例,女40例;年龄在65~90岁之间;高血压病50例,冠心病40例。随机分为中西结合组,单纯中药组和单纯西药组各30例。其中,中西结合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8193±605)岁,高血压患者14例、冠心患者16例,病程2777±417 d;单纯中药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8300±437)岁,高血压患者19例、冠心患者11例,病程2517±481 d;单纯西药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8200±404)岁,高血压患者17例、冠心患者13例,病程(2650±370)天。三组间性别、年龄、临床情况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颈动脉粥样硬化定义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 mm,且

纳入标准:年龄在65~90岁,以高血压病和/或冠心病为主要疾病而就诊;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有不同程度CAAP形成或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排除标准:排除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研究者判断依从性不好,不能严格执行方案,无法判断疗效和安全性者,本研究前4周内曾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

13 治疗方法 中西结合组采用消斑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方药组成:浙贝15 g,全瓜蒌15 g,丹参15 g,水蛭10 g,赤芍10 g,桃仁10 g,红花10 g,黄芪15 g,山楂10 g,荷叶10 g,泽泻10 g,大黄15 g。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并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口服。中药组予消斑汤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西药组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口服。以3个月为1疗程,三组均观察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三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测定颈动脉内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内中膜厚度、斑块;每月测定血脂1次:TC、TG、LDLc、HDL等;每月测肝肾功能、血凝三项、血糖1次;复查心电图1次,观察其变化情况。观察期间不再服用其他调脂的中西药物。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内比较采用SNKq检验。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变化 由表1可知,三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脂指标水平,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6个月后血TC、TG、HDL和LDL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C、TG、LDL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P005)外,TC、TG和HDL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TG、HDL和LDL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水平变化 由表2可知,三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水平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治疗3、6个月后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IMT明显减小(P

3 讨论

CAS 包括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的管壁发生僵硬、内中膜厚度(IMT)增加、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或溃疡形成以及管腔狭窄。CAS的发生和发展是复杂的病理过程,对之分别有脂肪浸润、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克隆、损伤反应及修饰脂蛋白等机制学说。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多个因素调控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8]。阿托伐他汀为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为他汀类药物之一。它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在肝脏的生物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能通过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目而增加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同时也能减少LDL的生成和其颗粒数。阿托伐他汀还能降低某些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而一类型的人群对其他类型的降脂药物治疗很少有应答。有研究报道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取得满意疗效[9]。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医典籍中没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晕厥等),可归属于中医学“脉痹”、“眩晕”、“头痛”、“健忘”、“厥证”等范畴。目前,虽然各医家对CAS的中医病因病机尚未达成共识,但总的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的观点基本一致。本虚主在肝、脾、肾之亏虚,标实主在痰、瘀之痹阻。现代医家关于血中之“痰浊”的病理实质研究认为“痰浊”多反映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10];而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的高粘滞性、血液流变性、易损斑块及血小板功能改变与中医“血瘀”病理呈一致性变化[11]。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运化则水谷精微反化为湿,凝聚成痰,正如《证治汇补》所言:“脾虚不运清浊,停滞而为痰生”。痰流滞于血脉,则痰瘀交结闭阻血脉遂成粥样斑块,故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可从健脾化湿消痰入手。陈月宁等[12]报道中医在预防性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发生以及体内血脂的异常代谢方面取得一定的疗效。

我们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确定了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组成消斑汤。以浙贝、全瓜蒌、法夏、白术、炮甲为君,健脾化痰散结;丹参、黄芪、桃仁、红花、赤芍为臣,益气活血通瘀;同时给予山楂、荷叶、泽泻、茯苓等降浊化湿行水。统观全方,具有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之功效。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能很好地取到健脾消痰化瘀的功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然而目前中医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存在病例较少、缺乏随机对照及可重复性差等缺点[13]。因此,为了寻求一种更好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本研究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即采用消斑汤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方法来治疗CAAP。

我们知道CAS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机体在其不同证候阶段呈现出的特点是不同的,我们在治疗CAS时应该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治疗。因此,我们在重视CAS从痰瘀论治的同时,更需要把脏腑失调考虑进去,同时还要结合一些西医的的调脂,消斑类药物。从而便于指导遣方用药,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而提高对CAS的治疗疗效。

本研究中三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三组患者CAAP均有消退,对逆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有疗效,血脂代谢均有改善,而应用消斑汤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组在治疗CAAP时消退斑块、降脂等方面效果最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王薇, 武阳丰, 赵冬,等 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6):553557.

[2] Johnsen SH, Mathiesen EB, Joakimsen O, et 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s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women than in men: a 6year followup study of 6226 persons: the Troms Study. Stroke, 2007,38(11):287380.

[3] Bucciarelli P, Srámek A, Reiber JH, et al, Arterial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therosclerosis: a possible contribution of mediumsized arteries. Thromb Haemost, 2002, 88(6):9616.

[4] 赵峻峰, 刘生祥, 蔡劲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血压、血脂的临床关系.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9, 9(2):132133.

[5] 李园, 陈苏宁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上海医学影像, 2009,18(4):330332.

[6] 李莉, 徐迎红, 徐燕,等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实用心脑血管杂志, 2010, 18(12):17631765.

[7] 彭志国, 王燕蓓,徐比萍 软脉消斑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30例. 陕西中医, 2009, 30(6):666668.

[8] 林艳, 林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机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1, 8(1):4850.

[9] 田茂成, 李和平, 杜长存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24(9):904905.

[10] 张愍, 梁东辉, 李小敏,等冠心病痰瘀辨证分型与血清脂蛋白动态平衡关系的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 15(1):912.

[11] 陈可冀, 马晓昌 关于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7):487.

[12] 陈月宁, 区洁新, 黎敏 中医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1):113,116.

[13] 李春丽, 张杜平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西医治疗进展概况. 新疆中医药, 2008, 26(6):6769.

上一篇:TTF1在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鉴... 下一篇: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代谢综合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