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珍萃 百年风格之髓

时间:2022-10-20 08:18:42

殿堂珍萃 百年风格之髓

历史从来不曾因谁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在时代更迭的进程中,

惟有远见卓识者拥有与时间并行的荣耀。

一件高级珠宝之所以能够传世,不仅在于它对经典美学的传承,

更在于其对时代声音的精妙回响。

美学风潮迂回向前,惟有无法复制的风格在时光中闪耀不灭。卡地亚(Cartier),风华已然成就,新韵又在凝萃万千景致的臻品中,徐徐展开。

拉开传奇序幕:贝壳浮雕风行的年代

1830年,“七月革命”波旁王朝,保守力量终于让位于自由主义浪潮。没落贵族对珠宝的热情并未消减,新兴资产阶级更是充满着一掷千金、彰显权力的渴望。此时,社会的时尚风标延续着古典华贵风格,珠宝商如雨后春笋般萌芽。1847年,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亚(Louis-Fran?ois Cartier,1819-1904年)开创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珠宝店,一段不朽传奇就此展开。

1852年,具有远见的路易·弗朗索瓦·卡地亚,将店铺迁至位于奥尔良宫殿附近的小场街5号。这一举动很快为卡地亚迎来了第一位贵宾——拿破仑三世时期的一位重要艺术人物,乌韦克尔克伯爵夫人(Comtesse de Nieuwerkerke)。在贝壳浮雕风行的年代,伯爵夫人在卡地亚的第一份订单,是一条复古式贝壳浮雕项链。由于丈夫是拿破仑三世的御前美术总监,乌韦克尔克伯爵夫人对于这条项链的钟爱,立即引起了皇室成员的兴趣。1856年,玛蒂尔德公主(Princess Mathilde,拿破仑一世侄女)成为了卡地亚接待的第一位皇室贵客。三年内,玛蒂尔德公主先后向卡地亚订购了55件饰品。在她的引荐下,拿破仑三世之妻欧仁妮皇后(Empress Eugnie)也在1859年向卡地亚定制了一组银质茶具。

此时正值奥斯曼(Baron Georges-Eugne Haussmann,主持了1852年至1870年的巴黎城市规划)改造巴黎的前夕,意大利大道呈现出熙攘繁华的风貌。淑女们身着蓬裙来来往往,人群潮水似地涌入咖啡馆,为这条街道带来络绎不绝的客流。卡地亚再次迁址至此,吸引了当时巴黎所有上流社会精英慕名前来。

逐步成熟的风格:“花环时代”到来

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波及整个欧洲大陆,从19世纪末至一战爆发前,欧洲社会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美好年代”(Belle ?poque)。欧洲的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在这个时期盛况空前地成长着。铁路开始连接欧洲各大城市,高级时装开始在巴黎萌芽。与此同时,柔美的花卉、藤蔓、蕾丝、丝带等富有曲线的造型,开始成为珠宝美学的新宠,一个脱胎于自然主义、温婉雍容的“花环时代”就此开启。

“花环风格”(Garland Style)的蓬勃发展与流行,得益于一项珠宝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首次将铂金引入珠宝创作,而这项创举的领衔者正是永不停止探索的卡地亚。此前的珠宝创作中,金银作为主要材料,显得过分笨重,同时会极大地削弱钻石的光芒。铂金不仅更加坚固,亦更加轻盈。它的使用推动了宝石镶嵌工艺的变革:应运而生的“珠齿式”镶嵌法将钻石精致地镶嵌于铂金基座之中,呈现出形似小珠的规则锯齿,为珠宝增添了极致柔美的触感。 其超乎寻常的强度和柔韧性,则令珠宝拥有一种自然褶皱的表现力,使各种大胆的设计化为可能。

卡地亚的珠宝设计师自古典油画中常见的花卉、树枝、藤蔓等植物中汲取灵感,创造性地运用蕾丝、铁花格等表现手法,精致巧妙地为花环风格创造出透明而轻灵的特质。铂金的使用,亦为打造植物轻盈飘逸的姿态提供了强大的工艺基础。从此,卡地亚用玫瑰、水仙花、紫罗兰、罂粟花、松果、月桂叶、蕨类和荆棘花等谱写了一部真正的花卉交响乐。此外,优雅的蝴蝶结和细腻的水滴形状,亦大胆诠释了新古典的艺术风格。

“速度世纪”到来:“装饰艺术风格”呼之欲出

古老的秩序在1914年轰然倒塌,以18世纪法国为楷模的生活风尚也摇摇欲坠。在脱离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和礼节之后,隆重的庆典和仪式也荣光不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这个处于优雅幻影的世界蒙上了一层黯淡的面纱。

战争令“美好时代”的生活态度和心智模式发生了巨变。“速度的世纪”(Century of Speed)带着隆隆的轰鸣飞驰而来。新创想取代旧规则,华丽的色彩泉涌而出,野兽派、德国表现主义以及俄国芭蕾舞让巴黎在震惊之后心醉神迷。与此同时,立体主义和抽象设计也开始萌芽。服装亦逐渐开始向满足女性工作和运动的实用性需要偏移。紧身衣消失了,随着日装和晚装的出现,新的风格呼之欲出。

似乎是为了响应1929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另一种全新的美学风潮也应运而生,宣告了飨宴般“咆哮二零”的结束。珠宝首饰向经典风格回归,以不同切割方式的钻石组合出各种几何造型。这是一种通体白色的珠宝,由铂金、钻石和无色水晶组成的“白色装饰艺术风格”,与1920年代的富丽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那个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皆纷繁复杂的年代,卡地亚的珠宝设计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并没有抛弃卡地亚客户所一贯追求的柔美和魅惑的梦想。

随着欧洲皇室的没落,欧洲社会开始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试图在异域文明中找寻安慰。曾经,在美国室内设计师埃尔茜·德·沃尔夫(Elsie de Wolfe)位于凡尔赛的家中举行的派对上,宾客们甚至亲眼见到了一头真正的来自斋普尔的大象。卡地亚在这股风潮中,倾情于东方神话与图腾的诠释和再现,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创作了大量深受亚洲文化影响的作品。

来自“神奇大陆”的灵感

当西方人登上大吉岭特快列车展开印度探索之旅时,便被其浓郁的异国情调与诗般意境所深深吸引。卡地亚,亦将印度视作一个闪耀着神圣光辉和艺术光芒的神奇大陆:丰富而不规则的图案,珍稀明艳的宝石,繁复多样的色彩,乃至压花丝绸、宫廷装饰和拉贾斯坦花园风格,皆成为滋养卡地亚珠宝创作的灵感源泉。印度式的瑰丽绚烂,最有特色、也是最难诠释的,即是它的气质中充满了反差和悖论。卡地亚采用梨形切割和雕刻法,将纷繁宝石,与光滑而有纹理感的珠链精妙串接,调和色彩或质感上的对立冲突,从而创造出著名的“水果锦囊风格”(Tutti Frutti)。那件闪耀于法国传奇名媛黛西·法罗(Daisy Fellowes)颈间的定制项链,将对比强烈的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融为一体,流露着奇妙的异域风情,堪称这一风格最为著名的代表作。

灵感无国界,卡地亚亦沉浸于对中国艺术的不懈探索中。中国的佛陀、祥龙及麒麟带给卡地亚无尽的灵感与想象。这些源自中国的材质、意象、符号与神明让卡地亚的珠宝大师们欣喜若狂。卡地亚以珠宝专家极具创意的眼光将中国这个古老东方国度的内在美重新演绎。例如一件于1928年创作的麒麟手镯,中国的传统材质如翡翠、珊瑚和珐琅交织辉映着这头古籍中记载的“神的坐骑”,而那双神秘的眼睛则以反转的垫形钻石构成。更为奇妙的是,打开手镯的方式即扭转其中一个兽头,不禁增添了这件作品神奇梦幻的色彩。

传奇时代:动物设计风格盛行

1933年,贞·杜桑(Jeanne Toussaint)女士接任卡地亚高级珠宝部门总监,这预示着属于卡地亚的传奇时代徐徐开启。在她的大力主张下,黄金以华丽瞩目的形象卷土重来,并成为这一时期卡地亚最钟爱的金属。这种黄金首饰既抽象又富有象征性,几乎毫无拘束,玩味着各种体积量感和风格形式。部分作品镶嵌着彩虹般缤纷的宝石,有些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组合,比如将超现实主义的底色与紫水晶和海蓝宝石相搭配。

在贞·杜桑的影响下,卡地亚的动物形象也在20世纪40年代大放异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数年间,卡地亚的“自然王国”进一步壮大。战争震撼了整个社会,大自然成为逃离人类自相残杀的终极避难所。动物和植物的世界超然于一切,自然永远不会遭到背叛,最多只会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之间留出一定的距离。找到这种完美的距离,就是通往纵横创意的密钥。在卡地亚,镶嵌宝石的鸟类展开了它们象征和平的羽翼。

动物成为卡地亚设计主题的同时,大师的创意风格亦随着时代变迁而流转演进:蛇的鳞片,豹子的皮毛,鹦鹉的羽毛,乌龟的壳或者瓢虫的翅膀等,于细节中传递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卡地亚也不忘以款款珍品诠释出动物在人们心目中所象征的情感和意义——非洲的狂野,埃及的神圣,以及亚洲对龙和麒麟的狂热。

新时代的声音:风格的坚持与回响

不论时代的车轮驶向何方,女性对珠宝的热爱和追求不曾停息。当新时代带来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方面不可抗拒的革新,她们越来越多地展开对自我的探索。这种深切的渴望被卡地亚“捕捉”。新时代,年轻女性对珠宝的热爱更为浓烈,她们无时无刻不传递着活力与自信的气质。于是“年轻”的立体猎豹应运而生:它悄然蜷伏在一颗24.46克拉的蓝宝石之上,优雅闲适、俏皮娇憨的姿态配上专注可人的神情,活灵活现的神态间少了几许霸气,增添了一抹柔情。

时代流转带来了新的审美趋势。卡地亚全新演绎的“水果锦囊”,延续了蓝色、绿色和红色的大胆组合,但对宝石色彩的选择却倾向于更鲜艳明亮,于是“水果锦囊”风格新作多了几分晶莹清透,少了几分夸张成熟。浆果和叶片仿佛在宝石间华丽绽放,温婉中暗藏深邃,交织成一片怡人幽香。

时光流转,风格永存。作为先见者,卡地亚在潮流前端塑造经典,在经典之上不断超越,锻造出永不褪色的卓然风华,成就跨越历史的风尚传奇。

上一篇:行家酒店经 下一篇:第七营养素 排毒瘦身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