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青少年的过激行为

时间:2022-10-20 07:55:06

浅议青少年的过激行为

青少年的过激行为

青少年的过激行为是在一些情境或某些刺激下青少年的一些不当或过度行为反应。这些行为一般表现为不能有效地用理智来控制,极端的还会触及法律、法规等。过激行为常由一些情境或刺激引发,如在学校,受教师的批评,同学之间意见不和发生冲突,考试失利或被别人嘲笑;在家里,受父母的打骂甚至歧视等。在这些情境和刺激下,当事的青少年有时候会出现过度的行为反应,如与人发生较大的冲突、有暴力行为(包括对父母、对自身),有的表现出强烈的逆反行为,不让做什么偏做什么;有的受父母的责骂后离家出走;极端的过激行为还有自杀、破坏行为等。

正确理解看待青少年的过激行为

青少年的过激行为不但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甚至会给他们带来身体以及心理伤害。但是,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这些行为也可以理解为事出有因。处在青少年时期,人的内心世界会发生极大的改变,也有着特别的心理任务需要完成,要渡过这段特殊的时期,过激行为有时会成为青少年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独立意识:青少年时期是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开始渴望独立,不过度依赖父母等。这个时期他们一般会有两种表现:一个是开始拉开与父母的距离。比如不允许父母进自己房间,心里有事也不轻易告诉父母;另外就是开始趋向同伴,重视友谊,将同伴的意见看得比父母的教育还重要。这一心理变化就导致青少年用过激行为来表达。比如周末几个同字想出去玩,告诉父母后,父母说了最好不要去那个地方,因为不安全,就此跟父母争执,说干涉他的行动,然后摔门就走,很晚才回家。这种现象反映了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们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总认为自己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作出决定等等。

自我意识: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理论,青少年阶段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从许多层面思考关于自我的问题,比如:我是谁?父母对自己有什么期望?我现在想要做什么?我现在有什么问题?我的未来如何?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青少年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特别是重要人物比如父母、教师还有同学的看法。

逆反行为:过激行为的表现,有时是青少年在表达另外一种心理,即我可以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情况下,有些青少年学习不理想,就更容易在学习之外对一些事情作出过度的反应,否则,似乎就意味着自己没有水准,过于平凡,被人看不起。所以就引起了青少年强烈的逆反行为,认为跟教师、家长对着干,似乎是一种英雄行为,如受到教师的批评时,敢当着其他学生的面顶撞教师;敢穿别人不敢穿的衣服;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这些都是在向别人显示他们有本事,不同一般。

暴力行为:对于以暴力表现过激行为的青少年,多与其有过创伤性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一个人从小被施以暴力,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常会以同样的行为方式对待他人,稍有让他不顺心的事,他就以施暴等过激行为对待。

有效引导和矫正青少年的过激行为

青少年的过激行为与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不善于控制自我的情绪有关。它一方面表现为强烈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求和行为进行独立的选择和思考。另一方面表现为情绪波动强烈而不稳定,比如遇到满意的事可以兴奋的手舞足蹈,稍遇挫折不快,则又可垂头丧气;“理想我”和“现实我”有较大距离,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造成事故;易冲动、激惹等过激行为,影响人际关系等等。

由此可见,对青少年的过激行为需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对过激行为不断矫正。这需要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要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有利环境,给予适宜的教育和对待;再就是需要青少年自身更好地认识自我,注意心理调整,学习用更恰当的行为表达内心世界,学习用合理有效的行为与他人沟通;还有要积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扩大知识面,扩大生活经验,养成自尊、自信、自知、自爱、自控等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 陆斐.心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4-55

上一篇:脂肪肝健康教育 下一篇: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与健康指导相结合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