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结社丛考

时间:2022-10-20 05:47:07

摘 要:清代诗人结社众多,研究尚少,北方地区(北京例外)的结社活动尤其缺少关注。现在就山西介休茹纶常“友声”之“集”与“友声诗社”、北京朱“五老会”、河南开封“梁社”沿革做些考察,以期为清代诗人结社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清诗;诗社;茹纶常“友声诗社”;朱“五老会”;开封“梁社”系列

清代诗人各种各样的结社,在古代历史上无疑最多。但学术界关于清代诗人结社的专门研究,还刚刚起步不久。因此,这方面有待考察的具体社团,和需要总结的普遍规律,以及其他种种相关的问题,都有大量的工作可做。本文所取若干社团,同属结社活动相对较少的北方地区(其中北京例外),即厘为一束,来作以研究。

一、茹纶常“友声”之“集”与“友声诗社”

在清代诗歌总集中,有多种同名《友声集》。书名“友声”,盖取自《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云云,所以同时还有《嘤鸣集》之类。作为诗歌总集,它们都属于唱和类。其所收作品,一般都是友朋旧日投赠之什,间或也有友朋当时唱和以及其他与友谊关系较为密切者。但就具体唱和而论,有关作者并不一定都在同一个地方,或者说并不一定都在举行集会;即使当时确实在举行集会,也并不一定有结为诗社的打算。因此,这些《友声集》,与诗人结社一般不存在直接的关系。

不过,乾嘉时期山西介休茹纶常《容斋诗集》卷十六《友声集》,却可以说是一个特例。该小集本身属于作者自撰诗歌别集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同时也附有不少友朋的唱和之作。特别是小集前面的序言,全文如下:

丁酉岁[乾隆四十二年,1777],同人有“友声”之集,盖以继前“乐与诗社”也。与者任君西郊,张君兰谷唐涞芩深怠⑺锲浠悖李君晓园唐湫∪钏及祝高君竹泉,梁君麓溪,王君芝田。王,灵石人,寓介[休],少而r,有志风雅,实倡斯举,而余亦得附诸君子之末,故是岁之诗并以附焉。{1}

又正文不少题目(包括卷十七《秦树集》),明确标有“友声第一集”及其后“友声×集”的字样。因此,这里所说的“‘友声’之集”,实际上正是一个与其前“乐与诗社”一样的诗社。茹纶常本人,就曾一再直接称之为“友声诗社”,例如《容斋诗集》卷十九《独吟集》内《哭兰谷二首》之二首联“乐与曾联袂,追陪又友声”,自注说:“谓‘乐与’、‘友声’二诗社也。”{2}又《容斋文钞》卷十《承德郎江苏镇江府粮捕通判乡饮大宾李君晓园墓志铭》,其中也叙及:“君……与里中耆旧修潞公‘洛社’故事,又联词坛宿彦西郊、兰谷及予并同志数人为‘友声诗社’。”③可见,这里所谓“‘友声’之集”的“集”字,并非诗歌总集之“集”,而是集会结社之“集”。正由于这个特殊性,所以我们特地把它提出来,主要还是给研究清诗总集者作为一个参考。

另外,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2013级博士研究生胡媚媚同学,专门从事清代诗社研究。关于这个“友声诗社”的具体情况,她写有一篇《“友声诗社”考论》,将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届时读者可以详参。

二、朱“五老会”

吴振А堆吉斋丛录・余录》卷十曾说:

嘉庆甲子,刘石庵、王惺园、朱石君三相国,徐树峰宗丞,纪晓岚宗伯,订于次年正月作“五老会”。时刘年当八十六,纪八十二,王八十一,徐八十,朱七十五,共四百四岁。迨季冬二十四日,刘相无病而逝。乙丑正月六日,会于知足斋,以德润斋瑛嵩状之,德是年七十八。越四日,惺园相国亦逝。{1}

这里“甲子”“乙丑”依次为嘉庆九年(1804)、十年(1805)。整段叙述,大抵来源于朱之子朱锡经所撰《显考南府君年谱》卷下对应的记载{2},并且文字也很少差异。

朱锡经该年谱的记载,则是依据朱本人的诗歌作品。朱《知足斋诗集・续集》,卷一“甲子”年有《改岁刘石庵相公(八十六)、纪晓岚宗伯(八十二)、王惺园相公(八十一)、徐树峰宗丞(八十)、盘陀居士(七十五)共四百四岁,订于正月四日作五老会,先纪以诗》五首、《嘉平廿四日,送诗稿代柬,而石庵无病长逝矣,寿终八十五,前会竟不可践,伤哉!哭之以诗》③,又卷二“乙丑”年有《正月六日,剪蔬煮茗,约纪晓岚宗伯、王惺园相公、徐树峰宗丞、德润斋嵩祝小集知足斋,作五老会,再赋五诗》以及《哭王伟人宫师》四首,除了德瑛的年龄和王杰的忌日系年谱所补以外,合起来刚好相当于上引该段叙述。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列最早一题《改岁……订于正月四日作五老会,先纪以诗》五首,在卷一“甲子”年作品之内次于《腊八日喜雪》之后第九题,可知其即作于季冬十二月;而年谱称作“冬十月预订”{4},则“十”字之后显然脱漏了一个“二”字。

这个“五老会”由朱发起,包括“预订”而未“践”者在内共有刘墉(石庵其号)、纪昀(晓岚其号)、王杰、徐绩(树峰其字)、德瑛等六人。他们其“时”的年龄,乃以“甲子”的“次年”亦即嘉庆十年“乙丑”(1805)为标准。今人江庆柏先生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有关人物于徐绩仅有卒年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5},则据此处所记年龄逆推,可补得其生年为雍正四年丙午(1726);又德瑛原未著录,同样可据此逆推其生年为雍正六年戊申(1728)。

这个“五老会”,前后似乎就只有在朱的知足斋举行过一次正式的集会。但朱本人,对它却十分重视。其《知足斋诗集・续集》卷三“乙丑”年最末一题《除夕》,还叙及“去年五老会,王纪难攀追”云云⑥。同时,由于这个“五老会”活动于京师,特别是有关人物多为朝廷重臣,所以外人对它同样格外关注。除上及吴振А堆吉斋丛录》之外,例如陈寿祺《绛跗草堂诗集》卷三《奉和翁覃溪学士蒙赐三品衔、重预鹿鸣宴纪恩述怀之作二首》,其二尾联“香山思白傅,它日酒杯宽”自注特地交代:“谓朱文正公诗集中‘五老会’事。”{7}又昭《啸亭杂录・续录》卷二“德尚书”条,也专门称颂:“德尚书瑛……与朱文正、王文端等作‘五老会’,时人荣之。”{8}从这些地方,都能够见出这个“五老会”的影响。

三、“梁社”沿革

清末民初活动于河南开封(古称“大梁”“汴州”等)的“梁社”,其前后存在若干具有直接承继关系的诗社,共同构成一个诗社系列。最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同时收有这个系列的三种社作总集――萧惠清辑《梁社嘤鸣集》、萧惠清等辑《衡门社诗钟选》(第一集)、张景延等辑《衡门社诗选》,为考察有关情况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其中叙述这个系列的沿革过程最为全面的,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萧惠清所撰《衡门社诗选序》中的一段文字:

有清光绪癸卯[二十九年,1903],汴中诗友结“秋心社”。丙午[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梁社”。甲寅[民国三年,1914],改课诗钟。己未[民国八年,1919],易名“衡门诗钟社”。嗣以时局章皇,社随停顿。己巳[民国十八年,1929]春,惠清与蒋君恢吾、李君秋川复开“衡门诗社”……从此按月开课,轮次分题,远近吟朋相将入社,可谓一时之盛矣。{1}

这里一共提到四个诗社;现在就在这个基础上,依次对四个诗社的具体情况再做些补充。

(一)秋心社

关于“秋心社”,民国二十三年(1934)萧惠清所撰《梁社嘤鸣集序》叙述比较详细:

先是癸卯秋,春霆、梓琴、公阜、萃航、立斋,暨郑君毓琴,结“秋心诗社”,继改“梁社”。{2}

从这里可以知道,“秋心社”又名“秋心诗社”,创立于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秋季,成员有陆震声、王鼎瑞、周维华、张廷珍、萧礼,以及郑贞,凡六人(依次以表字为称)。至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改为“梁社”,头尾共四年。

(二)梁社

上引萧惠清《梁社嘤鸣集序》,紧接下去说:

旋以毓琴回闽,汴校课繁,因而中止。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九,梓琴、春霆与在汴诸友作“茱萸会”,共议重开“梁社”,拟定章程,以齿为序,按课轮次命题,完卷后汇集同观。……洎宣统己[己酉,元年,1909]、庚[庚戌,二年,1910]间,恢吾赴河朔主讲,公阜游学燕京,萃航从公楚北,松圃、梓琴回里省亲,雅轩赴馆他邑,仆以迁葬先茔,日逐形家奔走,社随停止焉。既而烽烟四起,海内鼎沸,戎马苍黄,不遑宁处,亦且毓琴、松圃、春霆、雅轩、立斋相继丧亡,其存者又远在他乡,或竟不知所在,年来居汴者只仆与恢吾二人而已,纵有吟朋偶聚,大都忙里偷闲,求如“梁社”之优游闲暇,杳不可得矣。③

根据这里的叙述,“梁社”本身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由“秋心社”改名开始,至次年“丁未”(1907)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之前,“梁社”因郑贞返回原籍福建等故,曾经“中止”过一次。

第二阶段,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重阳节,社友借举办传统“茱萸会”的机会,“重开‘梁社’”,并“拟定章程,以齿为序,按课轮次命题”。至宣统二年庚戌(1910),因社友离散等故,“梁社”再次“停止”,或曰“停课”{4}。

第三阶段,“梁社”再次“停止”之后,由于时局变迁,清民易代,社友多半或“丧亡”或离散,即使能够偶然相聚的也越来越少,因此,诗社活动总体上已经不再正常。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阶段的中期,正如前引萧惠清《衡门社诗选序》略已叙及的一样,按照《衡门社诗钟选》卷首萧惠清序所述,“岁甲寅”亦即民国三年(1914),“汴中‘梁社’友人陆君春霆建议改课诗钟,众论韪之”;而至“丁巳”亦即民国六年(1917)“冬,春霆遽归道山,同人⑩耄社随沉寂”{1}。这里有一个以“诗社”名义而“改课诗钟”的过程,不过最后还是“沉寂”了。

从清末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计至民国六年(1917),“梁社”头尾共十二年。如果去除活动不再正常以及“改课诗钟”的第三阶段,那么头尾只有五年。

上文所说“梁社”的“章程”,现今还保存在《梁社嘤鸣集》的卷首,题作《梁社简章》{2},从中可以见出该社在组织上相当规范。

“梁社”的成员,据《梁社嘤鸣集》卷首《梁社题名》,刚巧为十人。十人“以齿为序”,又刚巧前述“秋心社”六人都排在后面,而新增的萧惠清、陈尚荫(松圃其字)、萧增(雅轩其字)、蒋藩(恢吾其字)四人都排在前面,萧惠清则正是社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比《梁社嘤鸣集》早一年印行的《衡门社诗钟选》,卷首《社友题名录》最末所附“梁社友人题名”凡三人,其中陆震声之外的王廷r、姜麟书两人却不见于《梁社题名》十人名单;并且“梁社友人题名”题下注称“已入‘衡门社’者不重录”,也就是说《社友题名录》正文名单内还可能兼有其他的“梁社”成员。因此,“梁社”成员总数,至少应该在十二人以上。

(三)衡门诗钟社

上引《衡门社诗钟选》卷首萧惠清序,在叙至“改课诗钟”的“梁社”“沉寂”之后,接下去说:

己未孟秋,予与汪晓岚、李秋川诸君重兴斯社,而易名曰“衡门”,专课诗钟,法度较“梁社”略有因革。……丙寅之年,戎马苍皇,邮递艰阻,而社事停顿。③

联系前引萧惠清《衡门社诗选序》,可以知道这里说的就是“衡门诗钟社”,具体始于民国八年(1919)的“孟秋”亦即农历七月,而“停顿”于“丙寅之年”亦即民国十五年(1926),头尾共八年。

至于蒋藩撰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衡门社诗选序》称“民国戊午[七年,1918],创‘衡门诗钟社’”{4},这个开始的时间与前面萧惠清两次所说误差一年;考虑到萧惠清身为社长,因此在目前别无其他佐证材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以萧惠清的说法为准。

“衡门诗钟社”的成员,据上及《衡门社诗钟选》卷首《社友题名录》正文所列,包括这里已经提到的萧惠清、汪墉(晓岚其字)、李印泉(秋川其字)和蒋藩,共有四十四人。

(四)衡门诗社

“衡门诗社”酝酿的时间,据上及蒋藩《衡门社诗选序》所述,在“戊辰”亦即民国十七年(1928)“冬”。正式开始的时间,蒋藩《衡门社诗选序》,又许钧撰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衡门社诗钟选序》{5},都只说在酝酿的次年“己巳”亦即民国十八年(1929);前引萧惠清《衡门社诗选序》,又《衡门社诗选》卷首《例言》第一款⑥,都说在“己巳”年之“春”;而根据《衡门社诗选》正集卷一第一课《春日田园杂兴》题下所注“己巳二月”{7},则可以进一步知道是在该年的农历二月。

上一篇:海飞 好故事,养出来 下一篇:吕布杀掉董卓并非为貂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