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课例研修

时间:2022-10-20 04:06:49

《孙权劝学》是一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的文言文,当初选择这篇课文作为新授课,也是基于其凝练而富有个性的语言以及由语言而体现出的丰富的人物性格。讲完以后,在同组老师的指导下,我重新审视了这堂课,对《孙权劝学》的教学过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如何导入

这节课我采用的是故事导入法,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

同学们,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愿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儿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围绕文章内容其实是先介绍的文中的主要人物吕蒙,而孙权也稍带提过。但是,这样导入好不好?有老师认为,可以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因为学生对这个小故事比较熟悉,而对司马光这个人物的了解也是通过这个小故事开始的。用这个小故事可直接过渡到文学常识的介绍,这样安排会使课堂节奏显得更紧凑一些。

二、人物分析应放在何处

《孙权劝学》是一篇很简短的文言文,人物语言精练富于个性,人物性格鲜明,尤其是吕蒙的语言,学生在朗读时最先注意的就是这个人物的语言。这节课的重点在于品味语言艺术与文章启示。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将人物分析放在了品味语言之前,而且这是一篇文言文,虽然有学生读过《三国演义》,但对于文中这三个人物的性格却了解得不太深刻。但是,在讲完以后,经过组里老师的分析,觉得人物分析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应该穿插于品味语言当中,这样会使教学环节显得更加凝练。因为本课的重点毕竟是品味人物语言。

三、关于分角色朗读

在品味语言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分角色”朗读。本来是想通过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但是,学生课上的反应并不是太理想,因为他们并没有准确把握人物说话语气,所以,三个朗读的同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来,经过反思,我觉得,分角色朗读应该放在学生对人物语言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理解之后才能进行,否则他们会感觉很茫然,而其他听的学生也会感觉无味。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来进行,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而这一点,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关于比较阅读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结局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人不能以任何借口不学习。但这个环节在真正上课时似乎与上一个环节,即“学习了本课,你明白了哪些道理?”有些重复。

五、关于拓展延伸

一堂好课,拓展延伸部分很重要。这堂课的拓展延伸部分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基础不好,认为学也没用,于是灰心丧气,作为他的同学,你打算如何劝导他?请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与中考当中的“口头表达”题不谋而合。同时,设置这个环节也是基于整堂课的一个设置,因为这堂课是围绕一个“劝”字来展开的,孙权的善劝与吕蒙的听劝浑然一体,我希望能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劝”字的魅力,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其实都是在一种“劝”的氛围中度过的,人们都是在互相劝导中生活的。所以,在结尾我以这样的语言作结:

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只要肯去勤奋求学,都可以让自己得到提升。当若干年后,当熟识的人再次见到你,也一定会由衷地对你说一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堂课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品味人物语言的时候,时间显得拖沓,如果在这个环节中能够再紧凑一些,后面的环节也会有很多机会更好地展开。

因为是以年级为单位课例研修,所以,从心理上来说有些紧张,尤其是当摄像机那个红灯一亮,就感觉有一只眼睛一直在望着自己。不过到后来我发现,原来那只望着自己的眼睛只是我自己的胆怯。所以,心理素质很重要,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不断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不再胆怯,不再懦弱,做一个坚强而洒脱的人!

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有智慧的老师。这个智慧表现在教学中,也表现在做人上。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最需要的是一种热情,一种面对挫折永不泯灭的热情。我一直觉得,同组的老师能推心置腹地为你提出教学中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种职业生涯中的幸福。因为这证明自己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自由填充。

(作者单位 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

上一篇:沸腾式送粉器性能及其结构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中职计算机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