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20 03:42:40

【前言】皖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1 品种选择 没有优良的小麦品种,就很难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为此,在选择小麦品种时,要依据2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即根据当地的气候、栽培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二是顺应市场需求,即选用的小麦品种要满足生产发展和市场的需...

皖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 从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整地施肥、科学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皖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048-02

小麦高产一般需具备两大要素:一是外部条件,土壤地力优越,肥水条件良好,这是小麦高产的基础;二是内部条件,主要是品种的综合特性优良,主要表现在高产稳产,穗粒重高,产量潜力大,抗倒伏,抗病性强。受品种推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小麦的种植布局发生改变。秋播小麦南方品种具有春性较强的特点,目前其种植范围包括东北、西北、北部麦区以及华南、长江流域的大部分麦区。而大部分强冬性品种种植范围包括北部麦区和新疆地区,冬性品种仅在华南、长江流域的高海拔地区有少量种植。黄淮平原种植的小麦品种以半冬性和冬性为主,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1 品种选择

没有优良的小麦品种,就很难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为此,在选择小麦品种时,要依据2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即根据当地的气候、栽培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二是顺应市场需求,即选用的小麦品种要满足生产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另外,为了降低生产的盲目性,在选择小麦品种时,还要听取当地小麦生产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综合考虑当地市场分析专家的推荐指导意见。

1.2 种子处理

选定品种后,还要对买来的种子进行测试鉴定,以确定这些储藏、加工后种子的发芽率、水分指标等符合种用小麦的要求。鉴定完毕后,在播种前进行晒种。选择晴天10:00左右,把种子摊放在晒场上,厚度在6 cm左右,晒时经常翻动,16:00收起。连晒1~3 d即可。为了预防纹枯病、全蚀病等病害以及地下害虫,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可选择酷拉斯、半招净、全蚀净等药剂拌种,以确保苗齐苗壮[1]。

2 整地施肥

2.1 精细整地

作为小麦生产的基本环节,整地能够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实现小麦全苗和壮苗的目标。整地的原则为一平、二匀、三松[2],即做到土地平整,墒情和肥力均匀,土壤松紧适度,上松下实。达到这样的标准,要求在操作时,深耕超过25 cm,耕前粗平,耕后覆平,耙细耙匀,破碎明暗坷垃,杜绝漏耕漏耙、架空暗垄等现象,以消除墒沟、伏脊等不平整的地方,确保后期浇水时畦内达到“寸水棵棵倒”的状态。施底肥与整地结合进行。

2.2 施足基肥

要实现小麦优质、高产,就必须要有肥沃的土壤。尤其是优质强筋小麦,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更高[3]。为此,要施好小麦基肥,一般结合整地时施入。基肥主要包括优质有机肥和配方肥,其中优质有机肥用量不得低于45 t/hm2,如果农家肥的用量满足不了这一标准,也可以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如用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配方肥一般是根据地块进行的测土配方试验得出的施肥量,这样不仅节约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而且能够取得最佳的收益,实现科学种田。一般中高肥力地块施尿素150~225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磷酸钾225~300 kg/hm2、硫酸锌15~30 kg/hm2。

3 科学播种

3.1 适时播种

温度是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要根据温度变化,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确保小麦形成壮苗。如果播种时间太早,温度不够,麦苗容易徒长,无法控制冬前群体的生长速度,最终因早期过度消耗土壤养分,成为先旺后弱的“老弱苗”,而且比较容易发生病虫害和冻害等。如果播种时间太迟,也不利于壮苗的形成。由于温度过低,小麦出苗时间延长,出苗率较低,苗龄不够,冬前营养生长不足,很难成为壮苗。而且对小麦之后的生根、穗分化、种子形成和灌浆等产生重大影响,最终导致小麦千粒重降低,使小麦产量和品质均受到影响。不同地区因为气候、土壤条件等不同,小麦的适宜播期也不同[4]。多年经验表明,要确保小麦成为壮苗,一般最好选择在10月5―10日进行播种。因为此期播种,到12月10日,日平均气温降至0 ℃进入越冬期,冬前 >0 ℃,积温达到600~650 ℃,可满足小麦出苗的要求。

3.2 适量播种

播量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小麦的高产,就要控制好其播种量。因此,要综合考虑地力、品种以及其他种植条件等因素,确定适宜播种量。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如果是在中产田块种植,想通过增加主茎穗数量实现高产,就要适当增加播量。如果是在高产田块种植,想要实现抗倒、穗大、产量高的目标,就要适当降低播量,以保证群体不会过大,实现个体粗壮。如果高产田块盲目增加播量,那么就容易发生倒伏现象。因为过大的群体和不良的通风透光条件会造成个体生长势弱,从而易倒伏[5]。

3.3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对小麦出苗影响很大,过深或过浅均不利于小麦出苗。如果小麦播种深度过深,易降低出苗率,延长出苗时间,造成苗个体较弱,影响分蘖,减少次生根数,不能保证适宜的群体结构。如果小麦播种深度过浅,易落干,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还会比较容易发生冻害。生产实践表明,最佳小麦播种深度为3~5 cm,要求尽量达到全田深浅一致,以缩短出苗时间,实现苗齐、苗壮的目标[6]。

4 田间管理

4.1 冬前麦田管理

为确保全苗,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缺。对缺苗的地块可以采用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措施进行补苗。小麦三至四叶期要疏除过密苗,尤其要疏开疙瘩苗,填补稀苗处。为了确保补苗能早发赶齐,稀的地方栽苗后要普浇一水[3]。合理管理冬前肥水,对小麦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非常重要,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但在具体操作时,要综合考虑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因素。浇冬水时要把握好时间,如果浇水时间过迟,遇到寒流天气会发生因水渗不下而导致地面结冰,造成麦苗窒息死亡的现象。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因为此期日平均气温一般维持在3~5 ℃,可以达到夜冻昼消的状态,基本不会发生冻害。浇冬水后,为保持墒情,破除板结,务必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1]。追施冬肥一般结合浇冬水同时进行,不需要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追冬肥时要注意施肥量,为了避免出现倒伏或贪青现象,如果田块的土壤肥力高,麦苗的群体量大、强壮且长势较旺,应降低冬肥用量,甚至可以不施。另外,如果遇到基肥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根据平衡施肥的原则合理选择施肥种类,做到氮磷配合施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要想控制住群体的发展速度,可以采取深耘的措施。一般深耘深度超过10 cm,就能够帮助小麦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达到促控小麦根系生长的效果。如果群体不仅过大还过旺的麦田,可以采用镇压的措施,一般在立冬前后进行[2]。为了避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镇压应选择在午后进行。划锄具有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旱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作用,要选择合适时间进行。

4.2 春季麦田管理

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要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确保稳健生长;对于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为了防止麦苗长势过旺,可以选择不施肥水。对于群体偏大、易发生倒伏现象的麦田,要适当进行化控、除草,以实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一般可选用20%壮丰安乳油600 mL/hm2+10%金植・马灵(双氟磺草胺+唑草酮)150 g/hm2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拔节期追施肥水,应综合考虑墒情和苗情等因素,再确定合适的时间。为了实现高产,要重施拔节肥水。如果是群体偏大的麦田,最佳追施肥水的时间为拔节中、后期。 如果是群体适宜的高产田,最佳追施肥水的时间为拔节初期至中期。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的需水临界期,为了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务必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浇透孕穗水[5]。

4.3 后期麦田管理

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为了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干热风的危害,保证小麦自身的生理用水需求,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籽粒蛋白质、面筋含量,一定要及时浇灌浆水,一般在小麦扬花后10~15 d进行。小麦抽穗杨花至灌浆期,要做到一喷三防。此期小麦的病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等,可以选用三唑酮、氟环唑、烯唑醇、己唑醇、腈菌唑、戊唑醇、丙环唑等对水均匀喷雾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可以选用赞米尔(戊唑醇和咪鲜胺复配剂)、实粒(氰烯菊酯和己唑醇复配剂)、多菌灵、多酮等对水均匀喷雾防治赤霉病。施药时间为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10%扬花),如果遇到连阴雨天气,在喷药5~7 d再喷施1次。可以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氟环唑、井冈霉素等防治纹枯病,施药时间为田间病株达到10%时,对水喷植株中下部,重病田隔7~10 d要再喷1次。小麦生长中后期主要有吸浆虫、蚜虫等害虫[1],可以选用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防治吸浆虫成虫,可以选用吡虫啉、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敌敌畏、吡蚜酮、氧化乐果等防治蚜虫。小麦扬花后灌浆期间,可以喷施叶面肥加磷酸二氢钾,以达到增产、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的作用。一般喷2次,选择在晴天16:00以后喷施,7~10 d后再喷1次。

5 适时收获

小麦适时收获是保证高产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小麦的最佳收获时期是蜡熟末期[6]。此期小麦具有以下特点:麦穗、穗下节和叶片全部呈现黄色,茎秆尚有弹性;籽粒较坚硬,有光泽,含水量约22%。

6 参考文献

[1] 李达丽,葛具庆.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11(7):47-48.

[2] 张保民,孙本普,孙雪梅,等.不同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6(5):561-563.

[3] 范秀华.旱地夏播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2):70.

[4] 鲁磊.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4):11-12.

[5] 刘华玉,卢士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60.

[6] 王学峰,王俊兴,杨富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9(9):21-22.

上一篇:东沟联办煤矿11306工作面采煤工艺选择与分析 下一篇:EVA在中小银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