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时间:2022-10-20 03:25:55

江苏省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摘要:运用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基于2000~2007年的相关数据计算了江苏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主成分得分,进行排序、等级差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科技与经济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协调性,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经济支撑。江苏要继续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层次,促进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关键词:科技;经济;主成分分析;协调性

0 引 言

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同时又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制约。如果科技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则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进步将失去根本动力;如果经济发展远落后于科技发展水平,则说明科技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科技发展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即保持协调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朱李鸣(1994)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张仁开(2008)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了科技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与协调机制。白敏植(1997)提出了基于二元相关实用模型的科技与经济协调性评判方法,并以邯郸市科技与经济协调度评价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朱李鸣(2000)认为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就是指它们在各自内部和对外开放条件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估指标体系。张首魁(2006)基于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西部省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_。张仁开、杨耀武(2007)将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划分为五大类型:发达协调型、发展协调型、落后协调型、科技领先型、经济领先型,并对其科技与经济的协调性进行实证评估。祝爱民(2007)应用模糊数学理论构建了我国县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李斌(2009)研究了我国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大部分指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由于全国各地科技发展现状受地方经济和国家政策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二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可以为进一步完善科技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别计算主成分得分并排序,得到排序的等级差。如果经济发展水平排序远大于科技水平排序,则说明科技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发展水平排序落后于科技发展水平太多,则说明科技有超前或过度情况;如果二者排序大体相当,则说明科技与经济发展比较协调。具体的分析方法是:首先分别建立能够反映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分别确定发展水平主成分,计算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得分及排序,得到二者的等级差;再对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得分2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江苏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文所用数据为2000~2007年,数据来源为2001~2008年《江苏统计年鉴》,所用软件为SPSS17.0。

2 实证分析

2.1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1 反映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

本文选取了8个反映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即: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活动人员数、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研究与发展经费、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研究与发展课题数、申请专利授权量。

2.1.2 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

本文选取以下9个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 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

2.2.1 确定科技发展水平的主成分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得到8个反映科技发展水平指标的特征根、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见表1)。

从表1可见,第1个主成分反映了93.403%的信息量,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用该主成分作为江苏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科技发展综合得分=E

2.2.2 确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成分

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可以确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得到各个主成分的特征根、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见表2)。

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前2个主成分可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97.102%的信息量,因此可对这2个主成分进行加权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经济发展综合得分:(83.256×E+13.837×R)/97.102

2.3 计算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

根据上述2个得分公式,分别得出2000~2007年江苏科技与经济发展综合得分、排序及等级差(见表3)。

2.4 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2000~2007年江苏科技与经济发展综合得分的发展态势见图1。

从图1可知,2000~2007年江苏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态势基本一致,通过图形可以初步判断两者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利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841,通过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和肯德尔相关分析,得到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1,显著性水平为0.01。作为反映匹配性的肯德尔相关系数和反映等级相关程度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都为1,说明江苏科技与经济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协调性,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科技水平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3 促进江苏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继续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

为了切实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证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江苏必须利用多种政策手段,积极拓宽科技资金的来源渠道,加大科技投人力度,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辅助的全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R&D投入和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

3.2 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江苏具有一批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力量雄厚,但由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研究类型上的差别及中介技术市场的不完备,两者之间的沟通成为制约科技产出效率的“瓶颈”。建议政府部门以此为突破口,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转化机制,把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移和网络化信息平台作为构建R&D环境的重要前提,确保各科研部门之间的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合协作,加速先进技术和研发成果向企业转移。目前,我国的技术市场还不够健全,发育程度低,使得通过技术市场交换的成功率很低,并未真正发挥作用。鉴于此,江苏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转让市场,培养专门的经纪人和仲裁机构来沟通协调,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使技术市场有一个质的飞跃,使科技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3.3 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层次,促进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之一是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但远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水平。江苏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之一,但外商投资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不高,并且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技术水平不高,对本地技术的提高影响不是很大。政府应调整政策,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层次,在增加经济总量的同时,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

上一篇:私营企业与国有科研组织研发人员薪酬满意度的... 下一篇:FDI对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