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水稻高产栽培配套实用技术探索

时间:2022-10-20 03:23:11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配套实用技术探索

摘要:分析了机插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基本苗数、科学水浆促控、草害安全等方面探讨了目前机插秧的优点以及机插秧技术措施。

关键词:机插秧;高产栽培;配套实用技术;洪泽

收稿日期:2011-08-02

作者简介:倪再兰(1970―),女,江苏洪泽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园艺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132-02

1 引言

水稻是高良涧镇主要粮食作物,全镇水稻面积0.33万hm2,稳定与发展水稻生产对于促进高良涧镇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由于直播稻种植面积盲目扩大,2005年达66.7hm2,2006年就突破了0.13万hm2,2007年超过了0.2万hm2,直播稻面积迅速扩大,严重影响了高良涧镇水稻综合生产水平的稳定提高,直播稻种植粗放,播期迟、生育期短、一般比常规手栽稻生长期短近一个月,比机插秧短15d左右,温光资源利用不充分,产量潜力小,理论上生育期每缩短1d,产量潜力减少4kg左右。根据省市县水稻生产总的指导思想要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发展目标,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机插水稻技术。经过农业技术人员近几年不懈努力,广大群众已经认识到直播稻的危害,积极采用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高良涧镇从2008年到2010年直播稻面积不断减少,2011年机插水稻面积达到0.2万hm2,手栽稻333hm2,直播稻800hm2,其它方式200hm2,直播稻得到有效控制。但机插稻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索解决。

2 高良涧镇机插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2010年生产与实践中发现机插稻与手栽稻相比,机插稻在进行高产栽培时遇到两个基本问题。由于机插稻采用小苗机插,对秧龄(20d左右)的限制尤其严格,与手栽稻相比,其生育期大大缩短。机插秧在秧田播量大,秧苗生长完全处在一种密生生态条件下,秧田期秧苗器官发育受阻,素质常常变差。由于容易形成超龄秧栽插,其生育前期的生长往往要受到抑制,直接导致个体生育前期生长量不足,并影响中期群体物质的积累与群体结构的优化,相当程度上加大了培育高产群体的难度。

近年来,在生产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较为有效缓解与克服机插水稻上述限制因子的对策性思路。以适当稀播培育适龄壮秧,缓解秧田密生生态压力。大田通过壮苗早发争足穗,控制无效分蘖优化中期群体结构攻大穗,以适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有效增加群体后期的生产能力,协调形成相应的高产群体结构。以适量的前期物质生产为基础,着重提高生育中期与后期的物质生产积累量,是机插稻高产群体物质生产积累的显著特点。这也是机插秧苗小、发苗分蘖迟等基础特性所决定的。以合理的茎蘖动态,增加群体中后期的物质生产能力。

3 实现机插稻稳定高产的技术措施

3.1 培育适龄壮秧

(1)根据移栽期、适宜秧龄,安排适宜播期。防止播种过早,导致超秧龄(18~20d),使秧苗变劣。

(2)按照培育壮秧的要求,确定适宜的播种量。机插小苗栽培体制极大地压缩了育苗阶段的生长空间,没有多蘖壮秧利于大面积平衡高产的优势,且因密播带土小苗易造成大田机插每丛(穴)苗数偏多,加剧了大田丛(穴)内竞争,从而因制约个体生产力而抑制了群体生产力。因此,通过适当稀播,强化匀播,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是高产的关键。

3.2 合理基本苗数,提高栽插质量

机插秧高产栽培适宜群体起点为7.0~7.5万/667hm2,通过调节穴距至12~13cm,将亩栽插密度控制在1.7~1.8万穴,每穴苗数安排在4苗左右。栽插基本苗过多,会导致群体过大,群体对个体的抑制增强,部分有效分蘖不能成穗,造成成穗率降低;由于总茎蘖数增多,个体间竞争加剧,也会影响大穗形成,而难以高产。基本苗过少,则迟迟不能够苗,不仅穗数难以保证,而且穗型整齐度变差,同样也不能高产。

精细整地,为了防止壅泥,田整平后要沉实,粘土沉实2~3d后栽插。适龄栽插,防止超秧龄移栽,使苗质变逆。及时补苗,减少空穴率和提高均匀度,确保基本苗数。

3.3 科学进行水浆促控

寸水栽插有利于清洗秧爪,不漂不倒不空插,防高温蒸苗。浅水护苗活棵,栽后应灌拦腰水护苗(苗高的1/3~1/2),防止高温伤苗。根据机插苗根少的特点,活棵后要以晾田扎根为主,栽后2个叶龄后活水促蘖,达到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气促根,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活棵分蘖阶段,待移栽后长出第2片新叶以后,建立浅水层,并维持到整个有效分蘖期。定期早搁田,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的80%左右开始断水搁田。早搁、多次搁、适度搁,使土壤沉实、田表裂小缝、土壤不陷脚为宜。拔节-成熟期实行定量湿润灌溉。即搁田后,每次灌2~3cm深的薄水层,待田水耗至15~20cm丰产沟沟底无水层时,再复灌如上深度的水层,周而复始,直至成熟前7d。

3.4 合理调整肥料运筹

控施基肥,一般亩施45%复合肥35~40kg。分次施用分蘖肥,栽后5~7d施第1次蘖肥,亩施尿素5~6kg;第2次栽后12~14d,再追尿素10~12kg。增施穗肥,徐稻3号等中熟中粳类品种,促花肥施用时间要提前至植株起身拔节之前3d左右、叶色褪淡时施用(7/25),一般亩施45%复合肥25kg,加尿素5kg;淮稻9号等迟熟中粳类品种于植株基部节间伸长时施用。相隔12~14d,每亩施尿素6~8kg作保花肥。

3.5 穗肥施用时间和用量因苗情而定

叶色正常褪淡,群体生长量适中的,倒4叶和倒2叶期,分两次施用最佳。叶色浅、群体生长量小的,倒5叶和倒3叶施,适当增加用量。叶色较深不褪淡,群体生长量大的,倒3叶期一次施肥,且穗肥量适当减少。

4 草害安全防除

机插稻秧苗小,缓苗期长,大田空间大,加之前期又以浅水层管理为主,有利于草害的发生。由于机插秧苗小,化除时如水层控制不准、药剂选用不当,常导致僵苗不发。

(1)机插前。田耙平后调整好浅水位,随即施除草剂恶草灵、丁恶等乳油,药后插秧时不排水,封杀3~4d后,既灭了草,表土又沉实,利于浅插。

(2)插秧后。在机插后5~7d,亩用53%苯噻・苄60g或30%丁・苄70~80g,每亩药剂拌细土或肥料15~20kg撒施,施后保持3~5cm水层3~4d。

机插秧栽插到大田后加强水、肥、病、虫、草害管理,重视纹枯病、稻曲病、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控制,严格按照县植保站病虫情报测报要求进行统一防治。

上一篇:毛竹造林试验初报 下一篇:浅谈城市建筑测量中GPS测量网技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