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及构建

时间:2022-10-20 03:15:15

学分制下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及构建

摘 要: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制日趋完善。公共选修课程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分制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分析了学分制背景下该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基本情况,针对该校全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促进构建学分制下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 学分制 公共选修课 质量保障体系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高校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为学生提供跨专业、跨学校选修课程的平台等,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

一、我校学分制下公共选修课教学基本情况

安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从1994年入学的本科生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至今已有十六年的时间,目前在校领导的积极领导和各部门的积极响应下,学分制改革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是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旨在满足不同兴趣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模块。通过不断学习探索,校公共选修课起初设置为14个学分,其中人文素质类6个学分,跨学科跨专业8个学分。为使我校课程设置更加适应“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自2005年起,在人才培养的修订中,将公选课课程学分增至36.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2.8%,其中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组4.5个学分,体育选修课程组4个学分,人文素质课程组10个学分,自然科学素质课程组6个学分,跨学科跨专业12个学分(具体见表1-1)。由此可以看出,公选课已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1)

我校从1994年开设公选课以来。从最初十几门课程发展到目前每学年213门,课程数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具体见表1-2)。各学院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批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目前,我校公选课的开设主要依靠教师自愿申报,经各院系、教务处对开课教师资格及所开设课程内容进行审核,确定每学期所要开设的课程。据统计,学校自2007年来已有近420名教师先后开设公选课,以2007至200年为例(具体见表2-1),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有65位,中级职称135位,初级职称21位。从教师职称上来看,副高以上、中级职称占了多数,初级职称占的比例很小,基本上符合学校对师资梯队的教学要求(具体见表1-3)。

(表1-2)2007至200年开课门数统计

(表1-3)2007至200年开设公选课教师职称情况统计

二、公选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和如何保证质量,就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扩招带来学生人数剧增,使得承担教学的老师工作量激增,较之以往更加辛苦。我通过前期调研,目前我校公选课开设达到213门,我校公选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学生对公选课重视不够,存在被动应付的心理和现象。学生不明确学校开设公选课的目的及意义,仅仅认为获得相应学分才能毕业,因而不能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选课。[2]

2.教学上管理难度大。公选课基本上通过大班形式组织教学,人数多的一个班可达240人,无疑使教师课堂管理上难度增大,给学习态度不端正和混学分的学生提供了逃课的便利。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也不做笔记,上课时看课外书籍,学生的到课率不高,迟到、旷课现象严重。

3.学生选课盲目性大。由于缺少学校的选课指导,学生对选课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在选课时易倾向于通过对课程名称的判断或同学之间的相传选择学习难度不大、教师要求不严、容易通过考核的课程。而对培养理性思维、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生选课兴趣不大。

4.开课随意性大,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扩招带来学生人数剧增,使得承担教学的老师工作量激增,再加上学分制下学生选课需求量大的情况,公选课的数量急需增加,若对现有公选课的量进行限定,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3]教务处不得不同意部分老师的开课申请,甚至出现只要任课教师申请,就能开课的情况。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差。部分课程既没有教材,又没有讲义或教学大纲,讲课内容空泛,教学方法简单,授课水平亟待提高。有的教师虽说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但完全按照多媒体课件上逐段逐句念,照本宣科,授课方式呆板,教学技能等方面、掌握情境教学的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5.课程考核不规范。目前我校对公选课课程的考核没有固定的考核模式,考核方式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安排决定,如有的课程开卷考试,有的课程闭卷考试,有的课程在结课时写一篇调查报告或论文等。有的课程比较适合开卷考试,有的比较适合闭卷考试,由此出现学生不愿意选修闭卷考试课程,比较愿意选修开卷考试或只写一篇文章、一份调查报告的课程。部分教师不注重平时的考核,通常情况下只要学生交论文,不论论文好坏,教师就会让学生通过。

三、学分制下公选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及构建

近十年的扩招之后,高等教育由粗放发展模式走向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轨道。内涵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和方向。在学分制的框架下,教学成为大学为学生成长提供的服务,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服务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选择,这种对学生自主性的关注,有助于大量富有创造力人才的培养。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够真正满足不同兴趣需求的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下公选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促进公选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水平,建立与学分制下“双创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公选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把公选课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项基本职责。要推进公选课教学质量观念的创新,就要进一步强化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方面的职能,在全校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管理上,高校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基本出发点,这也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创新公选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方式,确定公选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标准和目标,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培养“双创”人才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优化课程体系,开设校级公选课的目标定位要进一步明确。公选课是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其对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明确开设校级公选课的目标定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3.为了保证校级公选课的教学质量,要从严治教。公选课面对全校各个年级、各类专业、各种层次的学生,涉及面广,学生间的差异较大,要讲好课程,教师需要花工夫、下力气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对任课教师资格要求、教师对开设课程的研究、课程评价、教学的规范性、常规性管理必须到位。学校应严格审批公选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师开课资格。[6]由学院的教学委员会负责审核开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审核通过后,报学校教务处审批。教务处根据申报课程的内容,综合考虑能否满足学校学分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在要求,进而决定是否同意开课。加强对任课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教师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程,认真备课,加强师资培养,提供教师深造机会,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提高授课技巧。以提升校级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真正做到满足不同兴趣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教师应注重平时的课堂考核,实行签到或点名制度,对于经常旷课的学生实行“零分”记载。

4.加强过程管理、质量监控、课程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公选课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要通过学生评教、督导组听课、同行听课、处级以上干部听课、定期开展教学检查,以确保公选课的教学质量。认真做好课堂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评估工作,使公选课教学规范化、科学化。要强化公选课的学生选课指导、成绩管理,健全导师制,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随意性,遴选具有责任心的导师参与指导学生选课,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及职业规划指导学生选择对自己今后学习和发展有益的课程进行学习。通过限制学生选课门数(一般每学期不超过三门)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保证公选课良好的教学秩序,对于选课不参加考试的学生成绩以不合格记载。[7]

5.推进公选课课程体系改革。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不断提高公选课教育教学质量,以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科学评价,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在保证开设课程的质量的条件下,不断进行校选课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强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条件和环境建设,建立并完善网络教学平台,逐渐实现全校公选课课程精品化、特色化,为推进公选课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有力的技术环境与支持,保障公选课的教学质量,使其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郭娟.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教学管理与评价,2009,(6月下):39-40.

[2]闫炳文.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13-14.

[3]焦建云,成磊.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VOL19,(23):158-160.

[4]无名.学分制如何名副其实[N].人民日报.2009年10月.

[5]鲁红艳.加快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机制建设[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27-229.

[6]杨从军.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8):117-118.

[7]伍晓蔷,姜磊,尹丽红.我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216.

基金项目: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学分制下公共选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上一篇:先秦民本思想的形成 下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形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