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23 09:55:24

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研究与实践

摘要: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进行,在经济改革浪潮和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浪潮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具规模的扩展时期。国家实施了持续扩招政策,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大众化”阶段的跨越。与此同时,伴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高等教育的内部机制改革也加快了进程,最明显的体现在实施了学分制。在21世纪的今天,学分制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它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是学分制改革的重点,应当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学分制;选课制;选课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其主要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1],它也是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自己选择学科和课程的一种教学制度,其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学分制的顺利推行。

学分制的概念有很多种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将学分制解释为“是高等学校的一种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教育管理辞典》将其概括为“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将学分制解释为“是衡量某一教学过程(通常指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作用、地位)的一种管理方法”。《教育大辞典》解释为“高等学校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以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综合以上解释,学分制基本定义为:学生所修读课程经过考试成绩合格后,取得该课程规定的相应学分数,通过取得规定的总学分数准予毕业。从定义上看,学分制不等于选课制,学分制是计算教学量的制度,选课制是规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的制度。但是,二者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18世纪末,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传统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的教学既要保留基础科学的课程,又要增设新科学技术课程,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在一定范围内,学生不可能修完这些课程,只能在一定的专业或学科范围内修习其中部分的必修课程,因此产生了选课制。最早实行选课制的国家是德国,而这种制度的发展和改进是在美国,美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逐步在大学中推行了选课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导致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计划五花八门。为了适应这种高度自由化的学习方式,必须找到一个共同单位来统一衡量选择不同计划的学生的学习进程,于是产生了学分制[2]。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沈阳师范大学实行的学分制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选课制允许学生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在遵照学院制定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包括选专业课、选选修课、选授课教师、选修读方式、选其他年级的课程等等。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必要的知识外,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我设计”,它的实现反映在所学知识的高度和所选课程上,从而在专业知识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我校的课程设置经过不断的完善,采取了“平台+模块”的结构形式,形成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体系。必修课即“平台”课包括专业必修课、教师必修课、通识必修课,是保证学生(师范类+非师范类)的培养规格和必须学习的课程,是其他课程的学分所不能代替的。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教师选修课、通识选修课,其中专业选修课是在学好专业必修课这个平台的前提下,按照本学院的培养方案进行选择模块修读;教师选修课模块是供师范类学生选择修读;通识选修课模块则是规定在校期间供全体学生来选择修读,其包括人文、社科等等类型的课程。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专业成型,通识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拥有自主空间、形成自身特色,这样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展现学分制选课的核心和重要意义的同时,又体现了学分制课程设置的发展方向。

沈阳师范大学在选课管理的实践中从不同角度划分选课范围和通识选修课课程类型:

1、选课范围上看,学生在修读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选读选修课。在选读选修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进行修读,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等。

2、课程性质上看,将全校选修课划分为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等课程。在符合培养方案的前提下,提倡文选理、理选文、文理交叉、理工结合,其中通识选修课的学分至少修读6学分。

3、课程特色上看,可以划分为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等等。目前沈阳师范大学部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20项,校级精品课47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学分制选课内容完善和优化的保证,为选课制的良性运转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二、组织管理全面、有效

沈阳师范大学实施学分制的几年来,从学校到各教学单位,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正式选课开始之前,制定详细的选课安排和注意事项,成立选课培训小组,落实选课工作。各个学院积极配合,认真组织学生到场参加选课培训,保证会场秩序,为学生提供详尽的指导。同时,将培训视频上传到选课网站上,供学生自行下载查看,将选课工作做细、做实。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我校学校共有全日制本、专科生两万多人,这对学分制选课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这种情况,学校进行了全方位的组织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课程资源。在保证课程设置合理的前提下,对于全校选修课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积极发挥骨干教师、名师、教授的带头作用,从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选修课教学。

2、开展宣传动员。由于我校本科生较多,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专人组织选课培训,提前公布选课安排,并通过各教学单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动员工作。全面、有效的组织管理,为学分制选课管理的高效实施提供了保证,保障了为选课制的顺利运行。

3、实施网络选课。学生可在任何能登录到我校选课网址的地方进行选课,继而实现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网络条件下同时选课,大大提高了选课的效率。

三、选课程序建立严密、公正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校学分制选课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适用的选课程序,并做到了选课全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1、课程资源的建立。首先由任课教师申报,然后经所在学院和教务处审查后可通过,这样保证了课程的质量。

2、课程简介的编制。对每一门课程编制了详细的课程简介,对任课教师的姓名、职称、学时、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情况进行具体介绍,为选课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3、选课时间的安排。在编制课程介绍的基础上,在选课之前,协调财务等相关部门,按年级和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选课时间安排。

4、网络选课的组织。根据选课安排,学院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在任何能登录学校选课网址的地方进行网络选课。

5、选课结果的公布。经过三轮选课,学生选课结束后,由教务处公布选课结果,形成最终课表,提高选课透明度。

选课程序设计的严密、公正,既实现了选课过程的规范、合理,又为选课制的顺利运行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四、选课软件先进、适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在教学管理上借助科技网络手段,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网上选课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建成了以信息共享、高效率、科学合理、使用便捷为特征的综合集成系统[3]。

学分制选课进行的顺利与否,选课软件是关键之一,它是学分制选课计算机管理的实际载体,可以说没有一个适用的选课软件,就不能实现学分制选课的现代化。学校在经过多次测试后,使用的这套教务软件功能非常强大:

1、以最新的网络技术为依托,以校园网为运行平台,实现了学生网上自主选课。选课程序的工作构架定位于校园网与Internet网的结合的C/S网络数据库结构,学生通过校园网可以自由上机选课,可以同时通过各自的“客户端软件”和服务器传输数据来独立完成“选课”、“改选课”、“退课”、“重修”等任务。学生也可以通过Internet网,在校外任何能登录选课网址的地方进行选课。

2、操作简便,界面直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可直接登录。登录选课界面后,待选的课程适时显示,并可以及时查看选课容量是否额满。

3、教务系统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方便、快捷。通过专门为管理人员编制的后台管理系统可以整理并打印输出每门课程详细信息,选课清单,提供数据筛选而且可以查询学生的相关信息。

4、多次测试,性能稳定。我校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测试后,采用四个年级分时间段选课的办法,每个时间段基本可以支持4000-5000人同时上线进行并发操作。通过信息反馈,经过不断研究和实践,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云霞,秦志刚,高强.学分制下网络选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常熟高专学报,2003(6):109.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翟雪峰,赵丽花.学分制下的选课管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123-124.

上一篇: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下一篇:略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