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交通行业的高端信息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20 01:51:00

面向交通行业的高端信息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领域不断延伸和进程深化,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又能熟悉交通行业的知识和业务流程,围绕如何培养面向交通行业的信息技术高端应用型人才,在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面向交通、能力为先、结合项目、重在实践”的培养模式,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交通行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培养体系;实践

作者简介:罗永红(1975-),男,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张建明(1976-),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12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54-02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近几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长沙理工大学最近两年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率就呈下降趋势。而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实现以信息化带动交通产业升级和提高管理水平”。[1]“十一五”期间,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得到迅猛发展,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到交通政务、运输、公共信息服务等各个领域,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体系逐步形成。[2]在当前时期,要继续落实好这一规划要求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交通行业的信息技术人才。这对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长沙理工大学来说,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就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开展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挑战性,存在较大的难度,不仅需要建立合适的课程体系、储备相应的师资力量等,并且和传统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学生需要掌握通用的信息知识,同时要学习并熟悉一种典型的应用领域或行业。一方面该专业学生的基础是掌握计算机专业的通用性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入地了解某种行业或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二是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是由实际应用驱动的一个方向,特别注重知识与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在培养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面向行业实践环境和机会。这就要求学校要寻求行业的支持,实现校企合作,构建切实可行的产学相结合的实践体系支撑环境。[3]

因此,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培养出满足和适应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和时代需求的交通行业信息人才,这就要求:面向交通运输行业,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建立信息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课程的内涵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以培养现代ITS所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4]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面向交通行业的教学团队建设

面向交通行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又要熟悉交通运输学科的知识和业务流程。因此,教学团队按照软件、硬件、网络和交通运输四个课程群来建立,其中软件课程、硬件课程和网络课程由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的教师负责,专业的交通运输课程由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教师承担,交叉学科课程由从事智能交通方向研究的教师承担。

2.面向交通行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能培养满通行业需求的信息人才,需要对传统的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调整,构建由软件、硬件、网络和交通信息四个课程群组成的课程体系。软件课程群主要包括以下课程:软件工程、信息融合导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Java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在培养方案中将这些课程设置为必修或限选课;硬件课程群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接口技术、计算机电路、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汇编语言等,在培养方案中将这些课程设置为必修或限选课;网络课程群主要包括以下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化监控技术,其中Web系统与技术和网络化监控技术设置为选修课;交通信息课程群主要包括ITS、交通运输工程学和交通信息化概论等,在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为选修课。

3.跨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的建设

由于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以前从而开设过该类课程,因此交通信息类课程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对“交通管理与控制”、ITS、“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等跨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收集和教学课程有关的文本、音频、视频等材料,利用常见的软件工具(PowerPoint、Photoshop、FrontPage等)开发多媒体课件库;建立简单方便的网络在线交互平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来答疑和布置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来提问和完成作业;建立网络测试系统,设置基础知识题库和实际操作题库。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系统对学生进行定期测试,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收集一些经典的和最新的交通信息方面的电子文献资料,建立课外文献库。学生如果对教学内容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以解惑。

4.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

随着交通业务流程的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不能直观地反映出实际业务流程(比如铁海多式联运),并且缺少面向交通行业的真实实训环境,往往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建立“交通信息化综合实训平台”能实现对交通行业多个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与定制,为课堂教学和远程教育提供了综合的实训平台,从而为培养面向交通行业的信息化人才创造了高效的教学实训环境。通过多方调研,对湖南省交通行业中一些普及的经典智能交通系统进行抽取,然后对这些交通信息系统的流程和操作进行分析,设计并开发出相应的模拟实训系统和网上在线实训系统。

5.面向交通行业的实践基地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和一些长期从事交通信息系统研发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立“交通信息与控制研究中心”、“交通信息采集中心”、“ITS开发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为交通信息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基地建立好之后,要定期对实践基地进行评价,对于效果不理想的实践基地要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对于不达标的实践基地要及时终止。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学校可以聘请实践基地的工程师和专家作为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同时学校也可以安排一些年轻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高技术水平。

二、面向交通行业的能力培养

1.应用能力培养

随着智能交通的日益普及,需要处理的交通信息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能利用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来实现交通信息的捕获与控制以及交通信息的传输与处理,并能熟练地应用各种ITS系统为交通提供服务。对于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在教学和实验上遵循以下思路:围绕ITS的实训项目,将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对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必须进行实验操作,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课程实验或课外实验,而对交通信息实践课必须进行开放实验。

2.开发能力培养

对于交通行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来说,只具有应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的应用中,交通信息系统往往需要根据当前的环境作一些修改,并且有时还需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开发一些新的系统来应对。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范围,比如可设置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交通物联网等专业方向,将信息技术与交通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对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培养学生面向交通行业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使其符合交通信息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3.创新能力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的创新能力,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我院开设了实验的教学课程一般有三类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在实际的实验安排中,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保持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并且要求学生对于实验任务必须独立完成,对于系统的实现和算法的设计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2)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由于学生平时所学习的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对于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甚少,通过参与到教师所主持的一些基于交通行业的信息类科研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加深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3)建立面向交通行业的实习环境。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一些交通信息管理系统,比如“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然后通过使用这些系统来发现现有系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让学生针对这些缺点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4)支持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为了给学生提供创新交流的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竞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通过比赛来发现差距和所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学习和研发进一步提供动力。随着“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校、省和国家都推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力支持学生组团申报各个级别的创新项目,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渠道。

三、高端人才培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交叉学科融合问题

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培养适合交通行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因而需要解决好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交通运输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问题,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精心的设计,并以“计算机为主、交通为辅”的原则安排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上要面向交通领域进行选题。

2.实践教学问题

交通信息处理的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交通领域的信息捕获、传输、存储和控制等问题,因此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同样具有更新周期快、实践性强等特点,在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课时分配方法,即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减少理论教学课时,一些新的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给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留下足够的空间。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要有针对性地面向交通行业,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实践教学,可以有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等。

3.适应性问题

通过对一些交通行业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调研发现:交通行业的高端信息人才既要有研发能力,还需具备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培养体系建设中要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并经常组织学生到交通管理和建设部门去实习和调研。此外,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质量跟踪和监控措施,对面向交通行业的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从大一入学就开始监督和管理,并通过用人单位获取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然后以此为依据对培养目标进行修改,对培养模式进行完善,从而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行业的需求,不与社会脱节。

四、实践效果

近年来,尽管就业形势严峻,但长沙理工大学学生在交通行业的就业人数却是有增无减,本科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并且在“ACM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功获批了多项省级、部级大学生创新科技项目。

五、结论

为了培养出适合交通行业的信息技术人才,长沙理工大学建立了符合实际的培养体系,实践证明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与实践中还需根据交通行业信息化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为交通行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霍丽娟,曹建秋.关于交通信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改革与探索,2011,(22).

[2]徐德凤,曹建秋.刍议交通信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

[3]韩臻,于双元,刘峰,等.培养面向高速铁路的信息技术特色人才[J].计算机教育,2009,(16).

[4]王笑京,齐彤岩,蔡华.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上一篇:试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体系特点 下一篇:本科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