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07-01 11:34:50

本科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市场对口译人才需求的层次化要求口译人才的培养多元化。中小城市急需能在外事、经贸、旅游等领域担任一般性口译工作的应用型口译人才。市场对口译员的需求状况和本科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双语水平表明高校应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口译人才,通过根据应用型口译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式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情况选用教学材料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途径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关键词:本科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途径

作者简介:王青(1976-),女,湖南涟源人,长沙学院外语系,讲师;邓满秀(1979-),女,湖南沅江人,长沙学院外语系,讲师。(湖南

长沙 41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1207035-71)、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10YBB019)、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2ZK31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58-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深化,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合格的口译员极其缺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小城市口译人才非常短缺,尤其急需能在外事、经贸、旅游等领域担任一般性口译工作的应用型口译人才。什么是应用型口译人才呢?应用型口译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双语能力和基本的专业知识(即“外语+专业方向”或“外语+专业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口译技巧,能担任一般的商务洽谈、外事接待、涉外旅游等口译工作的口译人才。这类口译人才不需按照高级口译如同声传译员那样高标准、高投入、长时间来培养。与高级口译员相比,应用型口译员从事的口译工作难度较低,适合一般院校大多数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也符合目前各高校外语专业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的目标。

一、本科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1.口译市场需求状况

国内口译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处于塔尖的是高级口译人才。高级口译人才主要承担涉及经济、文化、贸易等国际会议的交传和同传工作;处于塔中部的是中级口译人才,他们主要负责国际贸易谈判、招商引资等口译工作,要求比会议口译稍低;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初级口译人才,也称为联络陪同口译员,主要是从事外事接待、陪同旅游等联络工作。随着经济旅游的大力发展,这部分口译员的需求量最大。口译市场的需求层次化,口译员的培养也要多元化。高等院校口译人才的培养必须准确定位,明确口译人才的层次。通过对长沙各高校和部分用人单位的走访了解到,由于长株潭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飞速发展,长沙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虽然跟大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但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同时,长沙作为内陆城市,因其经济发展的特点,需要的主要是从事商务洽谈、生活接待、旅游陪同等中、初级口译人才。

2.本科英语专业学生的双语水平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1]口译是一种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三大环节。口译的即席性、现场性、现实性、限时性等特点要求合格的口译员应该具备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以及对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对译能力。其中流利的口语和敏锐的听力是两项最基本的技能。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口译课一般在大学四年级开设。通过三年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口语方面要达到发音正确、语调自然、语流顺畅的要求。听力方面要能听懂真实交际场合中各种英语会话;听懂英语国家广播电台以及电视台(如CNN)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专题报道以及与此类题材相关的演讲和演讲后的问答;听懂电视时事报道和电视短剧中的对话。语速为每分钟150~180个单词,听两遍可以听懂,理解准确率以60%为合格。[2]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创始人之一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认为年轻译员要具备能听懂以每分钟150字的平均语速进行的自发讲话的意思这一能力,口译技巧教学才可以有效进行。[3]由此,仅从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来看,英语专业四年级本科生似乎可以达到。高等院校顺利完成英语基础课程学习的英语专业本科生便可以进行口译课程的学习。

二、本科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口译市场的需求状况和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双语水平,应该结合应用型口译的特点和要求对现有的口译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一种有效的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1.合理设置口译课程

培养应用型口译人才首先要了解应用型口译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口译课程。广外仲伟合教授的译员知识结构公式是KI=KL+EK+S(P+AP),即:译员应掌握的知识(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双语知识(Knowledge for language)+百科知识(Encyclopedic Knowledge)+技能(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4]针对应用型口译人才,笔者对仲教授上述译员知识结构公式构成的解读是:双语知识是指译员要能熟练地运用原语和目的语,具备双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百科知识是指译员的知识储备,是口译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译员各方面的背景知识积累和译员在某领域掌握的专业知识;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的操作能力,不同于口语,口译技能是译员知识结构的核心。因而,口译课程的设置应以译员的知识结构的构成为框架,充分考虑如何从语言能力、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口译技能三方面培养应用型口译人才。

首先要夯实语言基础,坚持本科阶段开设听说课。口译如同笔译,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口译员要具备双语能力,既要掌握两门语言的的词汇、语法、语篇等知识,还要熟悉两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基础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听力课和口语课的开设。因为口译涉及理解和表达两个步骤,其表现形式为听和说。只有加强了“听”——口译的基础和“说”——口译的媒介,才能谈到从语码的自由转换到用口头形式转达发言者的原意。[5]因此,听说是口译的基础,应该做到本科阶段四年不间断。其次,要根据社会需要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口译工作涉及众多领域,应用型口译员应该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理解原语,正确地用译语表达。学校在进行专业课设置时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对特定领域的口译员的需求。专业课既是外语基础课的延伸也是口译课程的辅助。口译员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实践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专业课可按分方向设为专业必修课,也可以将部分设为专业选修课,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来选择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口译课程的设置以口译技能课为导向。口译技能是口译员知识结构的核心,“在专业口译教学中,口译技巧的系统传授和口译技能的系统训练是教学的核心内容。”[6]口译技能是口译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口译技能训练包括:口译短期记忆、口译笔记、口译笔记阅读、连续传译理解、目的语信息重组、数字传译技巧、跨文化交际技巧和口译职业准则[7]及译员专业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训练。针对应用型口译员的特点,教师要将实用的适合初中级交传口译员的口译技巧作为重点,在口译材料的选择上也要由易到难,选取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符合的材料,这样学生在反复练习中能将这些口译技巧和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运用自如。可见,口译技能课程在培养应用型口译人才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口译教学要将口译技能的训练贯穿整个口译教学与实践。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过程本身为中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8]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主体,而教师也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导学者和帮助者。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相互合作在不同的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去思考,研究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考虑口译课的特点和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式教学模式,教师由教学的主体转变为主导者。此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可以根据真实的口译流程来设置。真实的口译包括三个步骤,即译前准备、口译实战和译后总结。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可以按照这三个步骤进行。刘建珠认为译前准备=双语能力+专题知识+文化意识+口译技巧+职业准则。[9]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组,课前提供口译的内容或者仅提供主题,布置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以获得课堂口译材料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背景知识,从具体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为课堂口译实战做好准备。在口译实战环节,创造仿真的口译场景非常重要。课堂模拟口译以学生为主体,通常是一名学生担任口译员,其他学生充当不同角色,相互协作完成口译任务。之后,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点评。根据需要,有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口译训练,充当某个角色。模拟口译实战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强了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译后总结是学生口译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通常由学生自己先总结,班上同学评价,任课老师点评组成。译后评价可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为以后的口译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

3.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

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口译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使他们学以致用,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情况选用合适的教材或自编教材,也可以利用网络选取教学材料。口译材料的选取应结合具体情况和教学特色。首先,教学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口译课的核心是技能训练,难度过大的材料会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语言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技能的掌握。其次,要突出口译课的实践性和真实性。教师要对口译材料进行筛选,选取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反映真实场景的如商务洽谈、旅游接待等材料。再次,口译材料要具有时效性,及时鲜活的口译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口译人才的培养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口译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即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具有一定的口译实践经验。而不少院校口译课教师既无相关资格证书也无从事口译工作的经历,在课堂教学上只能“纸上谈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学校聘请社会上的职业口译员担任教学,这样既弥补了师资的不足,也体现了口译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对师资培训的投入,想方设法深化对现有口译师资的专业化培训,如有计划地分批安排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到广外、上外的高级翻译学院脱产进修或支持教师参加暑假短期口译师资培训,另一个办法就是聘请职业口译员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这样既经济又快捷。总之,为了提高口译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势在必行。

三、结论

总之,高校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口译人才需求的层次化要求其培养向多元化发展。一般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双语水平基本达到了口译学习的要求,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的特点符合各高校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的目标。因而,高校要针对口译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Z].

[3]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玛丽亚娜·勒代雷.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汪家荣,等,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213.

[4][7]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A].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观念、新趋势[C].香港:开益出版社,2002:161-168.

[5]陈文安,张明林.整合课程设置,优化口译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2003,(6):113-116.

[6]王斌华.语料库口译研究——口译产品研究方法的突破[J].中国外语,2012,(5):94-100.

[8]何克抗.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J].四川教育,2001,(1):42-43.

[9]刘建珠.口译过程研究与“3P”口译教学模式[J].大学英语,

2006,(2):335-339.

上一篇:面向交通行业的高端信息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