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的贸易转向效应及应对策略分析

时间:2022-10-20 12:48:52

反倾销的贸易转向效应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反倾销作为国际贸易中的救济措施,会带来多种经济效应,其中尤以贸易转向效应最为明显。结合竞争模型,分析反倾销产生的进口转向效应及其对反倾销的有效性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国内外反倾销的贸易转向及产生的问题,根据中国具体情况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反倾销;贸易转向效应;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75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178-02

引言

反倾销是WTO允许使用的贸易救济措施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利用反倾销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也有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来保护国内产业。中国已连续十四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反倾销指控对象国。

反倾销被广泛和频繁使用是因其具有针对性强、启动便利、短期效果明显的特点。反倾销的申诉、调查以及最后征收的反倾销税,都是针对具体的对象国(Named country)的具体企业和具体产品,仅针对“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并按照裁定的倾销幅度来决定反倾销税。

一、贸易转向效应(trade diversion effect)

1.贸易转向及表现形式。贸易转向的概念是普鲁萨在研究关税同盟时提出的。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反倾销只针对部分出口国家的部分出口企业,而且不同的企业往往被征收的反倾销税也不相同。由此,这种差别待遇导致贸易转向效应的产生。首先,由于针对部分出口企业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导致对象国出口量减少(威胁效应或调查效应),而其他非对象国的出口量会有所增加;其次,反倾销会导致进口价格和国内价格的上升,这又会刺激那些潜在的出口商的出口。

贸易转向有两种表现形式。(1)进口转向效应。这种效应是针对进口国而言的,由于对象国产品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使其销售价格上升,削弱了其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导致其市场份额下降。相反,非对象国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竞争力强,市场份额上升。这势必造成进口来源从被指控倾销国转移到未被指控倾销国,引起进口转向效应。(2)市场转向效应(或称出口转向效应)。这种效应是针对出口国而言的,当出口产品被指控倾销,并被裁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后,出口产品被部分甚至完全挤出进口国市场,为了弥补反倾销所带来的损失,被指控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出口市场,从而导致市场转向效应的发生。

2.影响贸易转向效果的因素。被反倾销的对象国越少,裁决的反倾销税率或者预测的税率越高,涉案产品的范围越窄,贸易转向效应越明显。而且prusa(1997)还发现,即使对象国被征收低额反倾销税或被驳回,贸易转向效应仍存在。

非对象国的产能及对对象国产品的替代程度。如果非对象国的产品是倾销进口品的良好替代品,且有较强的出口能力,那么贸易转向效应就比较明显。比如,丙稀酸酯和邻苯二酚案例,就是因贸易转移效应太过明显而对不同进口来源国两次提出反倾销立案的产品。特别是丙稀酸酯产品,由于中国的进口供货商较多,征税之后的关税差别使得进口份额发生了由德、美、日向韩、马、新、印的大量转移。相反,如果对象国是中国的主要供应商,就不容易发生贸易转移,比如聚氯乙稀案例。

本国进口竞争性产业的产能及对倾销产品的替代程度。如果本国进口竞争性产业的产能有限,且产品的性能、结构、质量不能完全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对倾销产品的进口限制只会加大国内供需缺口,可能导致更多的贸易转向。

进口产品行业特点。如果是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激烈,供给对价格“敏感”,即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产品一旦受限引起进口国价格上涨,便会使其他国家的出口供给迅速增加,这样反倾销措施所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贸易转移效应,贸易保护的效果未必达到进口国的预期目标。

最后,当倾销国接受自愿出口限制或价格承诺的方式来避免征收反倾销税时,贸易转向的效果更加明显,因为这两种方式导致价格上升更快,进而导致更多的贸易转向。

三、贸易转向效应对中国的影响

假定有A、B、C三国,A国净进口国(假定为中国),B、C均为净出口国。A国的总进量为X,以横轴长度表示。其中B国、C国对A国的出口量分别为X、X,沿横轴从左向右表示B国对A国的出口量增加;沿横轴从右向左表示C国对A国的出口量增加。以ED、ED分别表示A国对B国和C国产品的需求曲线。

在自由贸易情况下,即A国对B、C两国的产品都不实施反倾销措施,B、C两国向A国的出口量和出口价格由ED和ED的交点决定。在均衡点1,B国向A国的出口量为X1,C国向A国的出口量为X1,两个市场的出口价格是相等的,即P1=P1。

如果A国对B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t,而对C国仍实行自由贸易时,A国产品的进口流向就会发生变化。在A国市场上,B国产品价格会由P1上升到P2(=P1+t),使A国对B国产品的需求从1点移至2点,相应的,B国对A国的出口量从X1减少到X2。由于在A国市场,产品此时已处于超额需求状态,C国会降低产品价格,使其供给价格相对B国而言较低,C国市场产品价格由P1降低到P2,引起A国对C国产品的需求从1点移至3点,相应地导致C国对A国的出口量从X1增加到X2。

四、中国应对反倾销贸易转向效应的对策

贸易转向效应会弱化反倾销措施对本国相关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效果。如果贸易转向效应大于贸易威胁效应,会出现进口量比实施反倾销保护前多的情况,反倾销保护的实施效果未必达到进口国的预期目标,真正受益的可能不是进口国的进口竞争产业,而是那些未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其他国家的出口企业。

当国外产品在中国遭受反倾销控诉后,出口国会将产品转向别国,中国同类竞争产品在这些国家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会遭到挤占。

反倾销贸易转向效应会加大反倾销的成本与风险,甚至还会引起对象国的报复。一些外国企业会通过汇率变动等手段把反倾销税转嫁给受保护的国内消费者,给进口国企业和消费者造成更大的福利损失。进口反倾销措施不但会影响到国内申诉产业,通过间接传递机制,还会对国内其他利益相关方产生影响。而且反倾销有时会引发贸易争端,并影响到中国其他产品的出口。

对象国亦可绕道而行,通过和未被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国家合资或合作办厂,绕开反倾销关税壁垒,进入中国市场进行产品倾销,以维持其市场份额。目前,国外应对中国的反倾销有从规避转向直接投资的趋势,避开中国的反倾销,还可以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低价优势。如果中国同时采取反倾销措施和反规避措施,会限制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外商会转向到其他国家直接投资。中国当前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日益增大,反倾销政策与投资政策的协调非常关键。

受贸易转向效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反倾销并不一定使价格出现明显的上升,其对国内厂商的贸易保护效果有限。像美国对虾反倾销案件中,征收反倾销税并未出现价格明显上升的现象,其中2004年反倾销调查和初裁税非但未使价格上涨反而进一步下跌,这一结果与以往报道的反倾销会使产品价格提高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结语

中国进行反倾销要避免贸易转向效应削弱反倾销的作用。具体的应对策略如下:(1)对同一进口产品的多个进口来源国进行反倾销的累积评估,适当的扩大对象国范围,有效地防止那些潜在的倾销国。有效地预防对象国向非对象国,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国向低税率国家,涉案产品向未涉案产品的贸易转向。(2)熟悉国际法律法规。加大反倾销立法中的反规避措施,避免对象国出口企业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方式规避中国的反倾销,同时对上下游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保护,加大对整个市场的保护力度。(3)要适度把握立案的最佳时机。有时反倾销手段发挥作用时,贸易转向已经发生,产业巨额损失已无法避免,或者提起反倾销申诉时,国内行业的市场状况已经正在好转,使得产业倾销损害的因果关系确定难度加大。要适时的立案,使其最大力度的保护国内产业和消费者。(4)遵循适度保护的原则,综合使用一些其他“合规性”贸易壁垒措施,如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售后服务标准,进出口检验标准等,还可以对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质量标准。(5)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支持体系,明确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政府的所有政策和措施都应该以维护各出口企业公平竞争为前提,政府应建立国际贸易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从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引导。(6)政府应积极争取市场化国家地位,以避免反倾销中的不公平待遇。同时政府应该给予企业政策上的支持,鼓励企业积极诉诸反倾销调查,既可以“以牙还牙”,也可以“先发制人”。由于中国是反倾销的历史不长,经验也不丰富,所以要根据中国产业需要和实际损害情况,适当的进行反倾销模仿,节省成本提高中国对外反倾销效益,发挥中国对外反倾销的威力。

反倾销作为国际商业竞争中的防御性武器,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对倾销国还是被倾销国,都有一定的损失,即反倾销具有两面性。需要对其引发的经济效应进行全面的考察,并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

了解中国对外反倾销的贸易转向效应,以适当把握反倾销的力度,是中国政府与企业的共同课题。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要考虑到相关者的利益,并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长远利益,考虑到国家整体福利水平设计出既满足产业救济目的又符合公共利益的反倾销措施。

参考文献:

[1]沈瑶,王继柯.中国反倾销实施中的贸易转向研究:以丙烯酸酯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4,(3):9-12.

[2]胡麦秀,严明义.反倾销保护引致的市场转移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0):19-23.

[3]郭波,曲楠楠.反倾销的历史演变与经济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8,(5):123-128.

[4]上官玉璞.国外反倾销对中国的出口影响及对策[J].大家谈,2008,(9):56-57.

[5]冯宗宪,党军.国外反倾销转移效应研究评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5):39-43.

[6]蔡珍美.警惕反倾销的市场转移效应引致的贸易保护[J].市场论坛,2006,(1):17-18.

[7]陈汉林.美国对华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分析及对策[J].国际贸易,2008,(9):18-22.

上一篇: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下一篇:中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