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四国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条件比较

时间:2022-10-20 12:48:41

基础四国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条件比较

[摘要] 基础四国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最具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阵营之一,在气候变化谈判和争取发展中国家探讨话语权发挥重要作用。围绕国际气候制度框架,本文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三方面,比较分析基础四国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条件,以期为发展中国家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 基础四国 应对 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3)06-0052-04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J07B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0535026),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项目(201208)。

[作者简介] 朱守先(1975 — ),江苏铜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导 言

2013年联合国气候大会(COP19)召开在即,“基础四国”在杭州举行第17次气候变化部长级磋商会议,会议就气候变化大会成果和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磋商,认为大会优先任务是有效履行巴厘进程各项决定,兑现业已做出的承诺,特别是发达国家应根据其历史责任,率先承担全经济范围的量化减排指标,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

早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COP15)开幕前夕,印度、巴西、南非代表曾齐聚北京,共商气候大会上的基本立场,源于国名英文的首字母缩写,四国开始被冠以“基础四国”称谓。

基础四国同时也是20国集团(G20)11个重要新兴工业国家的重要成员,2012年基础四国以占世界17.85%的GDP产出,导致了占世界34.75%的碳排放,中国和印度的碳经济强度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本文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三方面,比较分析基础四国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条件,以期为发展中国家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内涵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物理基础》,以更多的观测和研究证据证明了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确认了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的可信度进一步提高,超过了95%;预估未来全球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到本世纪末将再上升0.3~4.8℃。

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减缓,需要人类采取干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通过碳汇的形式将温室气体转移。适应,是对自然或人类系统实际的或预期的气候刺激或其影响而做出调整,以求趋利避害。

减缓气候变化,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或措施。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有关社会经济和技术等驱动因子直接相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需要考察技术潜力,明确主要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

适应是人类社会对预期或实际的系统功能、过程或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影响,采取的一种有目的应对行为。一般而言,适应主体可以是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其中包括资源环境系统、支撑系统和人文系统等。适应的目的,是通过降低人类社会对全球变化的脆弱性,减轻不利影响,增强有利影响,规避风险。

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减缓与适应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同举并重。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条件

(一)发展阶段

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从1990年开始用以衡量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指数根据平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国民教育和生活水平计算,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进行国与国间的比较。

人均GDP并不是衡量人类发展的唯一指标,因此人类发展指数需加入两个与生活品质有关的指标——健康和教育。人类发展指数是在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预期寿命,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教育程度,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人类发展指数的分类标准是相对的,2012年以国家总数187的四分位数作为人类发展指数分类的基础,分为极高、高、中等和低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位列极高、高和中等的组别各有47国,低人类发展指数的组别有46国。巴西、中国、南非、印度位次依次为85、101、121、137,除巴西外,其余三国均处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

鉴于所处的发展阶段,基础四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代表,坚持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是气候变化谈判和气候政治的基石。发展中国家当前仍然面临应对气候变化资金和技术的双重约束。2012年的IPCC-SREX报告显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在2007年和2010年开展的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成本研究中认为,发展中国家每年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成本不低于700亿美元,并有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如果要实现经济转型、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建立节能低碳的社会经济体系,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二)资源禀赋

以能源和碳汇为基础的资源禀赋,是决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物质基础之一。

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根据化石能源品种的碳排放强度进行分类,可以吨标准煤排放/吨CO2为界,将能源品种划分为高碳能源、低碳能源和零碳能源,其中煤炭和石油碳排放强度分别为2.741吨CO2/吨标准煤和2.136吨CO2/吨标准煤,属于高碳能源,天然气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626吨CO2/吨标准煤,属于低碳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属于零碳能源。

因此能源资源禀赋可以从能源消费结构进行分析。高碳能源比重越大,表明能源消费结构越不清洁低碳。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能源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碳能源强度分别为2.359t CO2/tce、2.268t CO2/tce、1.274t CO2/tce和2.52t CO2/tce,世界平均水平为1.932t CO2/tce。其中中国、印度和南非也是G20中高碳能源煤炭消费比重超过50%的三个国家,而巴西由于零碳能源水电比重高达34.4%,碳能源强度仅为南非的50.5%,这就导致尽管巴西能源消费总量为南非的2.22倍,而碳排放总量仅高出南非12.19%的原因所在。各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除了资源禀赋之外,还取决于各国资金和技术的实力。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基础四国除巴西外,其余三国森林覆盖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强森林资源和保护与建设成为低成本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因素与发展阶段紧密关联,但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实用工具,技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开发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低的技术以及传播创新以应对气候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减排极为关键。技术进步能够从不同角度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包括能源效率、气候友好技术发展水平(如碳捕获技术等)、管理效率、能源结构等。一般所说的气候友好技术,主要针对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重点能耗部门,既包括对现有技术的应用,近期可商业化的技术,也包括远期可能应用的技术。例如,从现阶段来看,能源部门的低碳技术涉及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等领域的减排新技术。

当前基础四国已经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领域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合作,如在双边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下,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成为中巴、中南(非)科技合作的优先领域,气候变化成为中印科技合作的优先领域。中国和南非开展了煤炭液化方面的技术交流,南非研究引进中国的燃煤锅炉等离子点火技术。中国和印度开展了能源比较研究、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合作研究和联合试验。中国和巴西分别拥有世界最大的两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和伊泰普水电站,2012年两座水电站发电量均超过980亿千兆瓦时,水电仍是两国近期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重点,在融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制造领域水电合作是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方向。

未来基础四国要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同时要加强国际技术研发合作。加快技术引进、消化的速度,成为发展气候友好技术的重要举措。由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实施技术标准指标可能会带来技术或贸易壁垒及贸易保护主义,但是强制性技术标准,会促进企业淘汰落后技术,加快气候友好技术投资和研发。

四、结论与建议

20世纪90年代启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以来,发达国家阵营与发展中国家阵营南北对立的基本格局贯穿始终。在南北对峙的基本格局下,针对不同阶段或各种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都存在许多不同的利益集团,其间的利益关系复杂多变。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基础四国均在磋商机制的基础上持统一的立场出现,为发展中国家谋取公平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仍将是基础四国的重要使命。

作为在世界气候变化问题上立场一致的发展中大国,基础四国加强基础条件分析与能力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目前基础四国的磋商机制和交往,仅限于应对气候大会领域,基础四国加俄罗斯构成的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和政治领域发展无疑将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基础四国专家组. 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科学认知的报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2~5.

[2]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5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http:///images/uploads/WGIAR5_WGI-12 Doc2b_FinalDraft_All.pdf.

[3] http://ipcc-wg2.gov/SREX/images/uploads/SREX-All_FINAL.pdf.

上一篇:焊接质量在大口径长输管道中常见问题及其控制... 下一篇:深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