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心理

时间:2022-10-20 12:28:4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心理

新课改的实施下,我们不仅改变了学生原有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使他们学会去欣赏美。因为没有心理培育的教育是缺陷的教育。因此,人们都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其热爱生活,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恰当的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而达到以提高学生综合的素质为最终目的呢?

一、教师是实施美育教育的组织者,在教育教学中起主要的引导作用

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审视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良好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能否接受学习、乐于学习,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语言的巧妙和教材内容的处理。在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燕子》一课中,直接去讲课文就不如让学生先回顾以往的生活经验,先说说对燕子的印象。然后听听乐曲《小燕子》,让学生感受音乐美、想象燕子的可爱及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后,再去学习文章内容。在课堂上的时间多留给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恰当的配合挂图和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小燕子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小燕子的到来为原本就万紫千红的春天增添了生机及“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赞歌”等句子的含义,也更使学生喜爱春天的美景。景色美与小燕子形象的美结合一起,怎能使学生不爱这篇美美的文章呢?形象美令人难忘,心灵美更能给人以震撼。再如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用了中心突破法去引导学生为什么说狐狸留下的脚印是“金色的”效果更好一些。文中美的欣赏需要有学生的爱心。爱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审美就是爱心的流露。那文中“金色的”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整理出了老狐狸、小狐狸、正太郎三者之间错综的关系后就不难理解了。正太郎心地善良(心灵美),救助老狐狸一家后反被老狐狸所救,说明老狐狸也知恩图报,这就打破了以往狐狸在人心目中那种阴险、狡猾的形象,赋予了人性化,学生在理解了问题中金色的含义后更能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应和谐相处的道理。其实不能怪学生不懂文章内容,只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会很轻松地学会如何去欣赏文章中美地所在。

二、教师本身要积极发现并挖掘教材的语言美,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美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而课堂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具有美感的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课堂上老师的话滔滔不绝的乏味的讲,那么是不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师必须创设美的情境,引发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及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经验知识去联系理解文章内容,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文中语言本身就很美,但有些学生也体会不到。因为文字叙述的魅力远远达不到直观的感受。当孩子们看到PPT中播放的录像时,眼睛里充满了惊奇,“哇、喔……”的声音不绝于耳。感受了真实的景象,再去品味语言文字美,用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法,这些却恰恰都是学生需要领悟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加以点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感染和震撼。

再如《颐和园》一课,学生读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随着作者的笔端我们感受这座皇家园林的大与美。其中湖面的描写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正前面,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这里用比喻的方式写出了湖水的两种特点,感受湖水独特的美。这些引导都需要老师抓住时机,创设情境,学生才能爱学,乐学。而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手段,他的作用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是深层的、全面的、广泛的、持久的。因此,教师的挖掘与师生配合能把文章内容充分展现使文中的景色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增加美感。

其实,在平日的日常教学中,你只要细心观察,处处留心,就发现许多美,如:形象美、情节美、环境美、主题美、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风格美、形式美、意境美等等。这样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处处渗透的讯息,创设美的意境;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品味,让学生学会欣赏美,乐于发现美,敢于创造美,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展示给其他人,通过长期的教育熏陶,逐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其具有优良的素质、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在美的课堂中减轻学习负担,乐于学习,逐步完善自己,最终为社会服务。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3-28

上一篇:激励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化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