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体会

时间:2022-10-19 10:27:28

高等院校大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体会

【文献标识码】 B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1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69-02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院校;学生

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性疾病之一,艾滋病的流行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国家经济损失不可估量[1]。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经过散发期、局部流行期,现已转入广泛流行期。在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24岁的青少年占大约三分之一。当今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正日趋开放,加上正处于性活跃期,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对不安全拒绝能力和预防意识、技能的缺乏,使大学生已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因此,针对高等院校大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防治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以长春理工大学学生为对象,对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进行了尝试,通过讲座以及发放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在高等院校大学生中做好艾滋病的一级预防工作奠定了基础,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长春理工大学2005-2007届部分大学生2 335名,年龄为18~23岁。

1.2 方法

1.2.1 教育的模式和内容 (1)教育模式。针对长春理工大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采用如下模式,如图1所示。

在管理体系上,建立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委员会、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健全以学院为主体的艾滋病预防宣传小组。在教育模式上,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社会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将课堂与社会有机结合为一体。

(2)教育内容。结合目前高等院校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重点,针对大学生生殖健康方面知识的相对缺乏,对性传播疾病的防范意识淡薄等特点,在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教育。内容包括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及特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及管理;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和抵御不安全的能力;禁毒知识;如何建立正确的婚姻恋爱观[2]。

1.2.2 调查及评价 以卫生部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艾滋病感染途径等内容为依据,自行设计《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前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进行调查。健康教育活动前共发放问卷2 335份,收回2 068份;健康教育活动后发放问卷2 335份,收回2 147份。将发放的有效问卷统一收回管理,由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计算问卷中回答问题的正确率。

2 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长春理工大学学生对艾滋病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对艾滋病的流行情况了解不够。通过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社会活动和丰富多采的公众艾滋病预防教育活动,对艾滋病的基础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2.1 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前学生对艾滋病问卷中基础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平均为71.94%,教育后平均为99.15%;健康教育前学生对艾滋病问卷中传播途径回答的正确率平均为70.57%,教育后平均为99.66%;健康教育前学生对艾滋病问卷中预防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平均为54.30%,教育后平均为98.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13.6,638.3,1 160.1,P值均

2.2 行为目标评价 通过书面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已能杜绝危险行为,有些大学生能劝阻他人杜绝危险行为。99%的大学生能认识到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给自身带来的危害。

3 讨论

在高等院校大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阻止艾滋病蔓延的最可行、有效的手段。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最佳场所,是为学生、教职工、社区人员提供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流行中发挥重要作用,成功地帮助青少年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可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健康教育融入其他相关课程领域,也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通过校有线电视、网络、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进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营造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培养爱心,尊重他人等;建立有利于学生和教工的环境,达到强化预防艾滋病、性病教育的目的;通过预防艾滋病、性病教育等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面对性和其他健康问题时能做出有益的选择。

学校是社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行为会直接影响很多社区成员,学生可将在学校学到的有关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知识传播给家庭成员和其他社区成员,并积极响应国家和社区倡议,预防艾滋病和性病。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和亲友,共同参与,接受健康教育,普及“防艾”知识,增强“防艾”意识,是全民预防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开放参与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对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集保健、教学于一体,对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形成,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民族的未来与发展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4 参考文献

[1] 于志凯.大学生健康教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201.

[2] 石爱华,史长英,毛亚杰,等.非医学院校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中国校医,2008,22(1):65-67.

(收稿日期:2008-05-06)

上一篇:中西部农村学校食堂卫生问题与对策的定性研究 下一篇:兰州市10~18岁中小学生血清叶酸水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