怫郁致病论

时间:2022-10-19 09:55:33

【前言】怫郁致病论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医家王孟英深悟经旨,更受丹溪“怫郁致病”理论的影响,认为人身气机贵于流动,一息不停,惟五气外侵,或七情内扰,气机窒塞,疾病乃生。尝谓:“缘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愆滞,苟不知此,虽药已对证,往往格不相入。”这里所说的“愆滞”,显...

关键词 怫郁致病 病因病机 朱丹溪 中医学术发掘

“怫郁致病”的理论,是元代医家朱丹溪提出的,他在《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从词义上解,“怫郁”犹悒郁也,是情志抑郁不得舒畅的意思。但朱氏所说的“怫郁”,不单纯局限在情志方面,其义当更广泛,明代医家赵养葵曾对此作过解释:“郁者,抑而不通之义。……为因五气所乘而致郁,不必作忧郁解。忧乃七情之病,但忧亦在其中。”朱氏强调“怫郁”在发病学上的重要作用,是有其深远学术渊源和坚实实践基础的。

早在《内经》中就记述了郁滞不得发越所致的诸多病证,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五气之郁,并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相应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更提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名论,即是指对疾病的治疗,应着眼于疏通脏腑气血,使无郁滞之弊,则人体可恢复平和与健康,诚如清代医家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所释:“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血气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指出:“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所谓“元贞”者,即五脏真元之气,亦即朱丹溪《格致余论》所说的“人之所藉以为生者,血与气也”。《医宗金鉴》说得更为透彻:“五脏真元之气,若通畅相生,虽有客气邪风,勿之能害,人自安和;如不通畅,则客气邪风,乘隙而入,中人多死。”即是说,只要五脏元气通畅,抗病力强,就能抵御外邪的侵袭,使人平安健康。

朱氏秉承了《内经》和《金匮要略》的旨意,且作了很大发挥,提出了上述影响十分深远的“怫郁致病”理论,并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创制了一套独特的治郁名方如六郁汤、越鞠丸等流传于世。以越鞠丸为例,朱氏谓其能“解诸郁”, 方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分组成。对其方义,《中医名方精释》阐发说:“方中以香附为君药,行气解郁,使气行则血行,气血通畅则痰、火、食之郁亦随之而消;川芎行气活血以治血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和胃消食以治食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并监制诸药温燥之性,共为臣佐药。气血和顺,湿食得化,郁火得清,虽未用祛痰药,痰郁亦随之而消,此乃治本之意。”由是观之,宣郁通滞、畅达气机是本方的主要功能,这是针对“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刘河间语)的病机而设。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方名“越鞠丸”,寓意深刻,吴鹤皋释之曰:“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鞠”即郁也,因本方能发越郁结之气,故名“越鞠”。夫人身气机贵于流通,惟流通则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常,这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若气机郁滞,则脏腑经络之气血运行受阻,升降出入有失常度,诸病由是作矣。诚如戴元礼注释所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此等证候的治疗,自然宜疏通郁滞,调达气血,俾气机升降出入恢复常度,则症状可消、疾病可瘳。这无疑是朱氏创制越鞠丸的意义所在。

明代医家孙一奎受朱氏理论启示,在《赤水玄珠•郁证门》中补充了五脏本气自郁证治,尝谓:“心郁者,神气昏昧,心胸微闷,主事健忘,治宜肉桂、黄连、石菖蒲;肝郁者,两胁微膨,嗳气连连有声,治宜青皮、川芎、吴茱萸;脾郁者,中脘微满,生涎,少食,四肢无力,治宜陈皮、半夏、苍术;肺郁者,皮毛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治宜桔梗、麻黄、豆豉;肾郁者,小腹微硬,精髓乏少,或浊或淋,不能久立,治宜肉桂、茯苓、小茴香。又有胆郁者,口苦,身微潮热往来,惕惕然如人将捕之,治宜柴胡、竹茹、干姜。”孙氏还对丹溪“六郁”之证的临床表现,在戴元礼注释的基础上作了阐发,指出:“气郁者,其状胸满胁病,脉沉而涩;血郁者,其状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沉涩而芤;痰郁者,其状动则喘,寸口脉沉而滑;食郁者,其状嗳酸,胸满腹胀,不能食,或呕酸水,恶闻食气;火郁者,其状瞀闷,小便赤涩,脉沉而数,骨髓中热,肌痹热,扪之烙手;湿郁者,其状周身肿痛,或关节痛,阴雨则发,体重,头重痛,脉沉而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医家王孟英深悟经旨,更受丹溪“怫郁致病”理论的影响,认为人身气机贵于流动,一息不停,惟五气外侵,或七情内扰,气机窒塞,疾病乃生。尝谓:“缘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愆滞,苟不知此,虽药已对证,往往格不相入。”这里所说的“愆滞”,显然是指郁滞不通畅。他又说:“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愆则留着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由此可见,“百病皆由愆滞”,这是王氏最基本的病因观;“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是王氏最突出的治疗观。基于此,他治疗疾病十分重视清除导致气机愆滞的各种致病因素,拳拳于疏瀹气机,以调整其升降出入,使之恢复常态。临床用药有其鲜明特点,即善用疏通气血的轻灵之剂而取胜,正如曹炳章所评:孟英“裁方用药,无论用补用泻,皆不离运枢机,通经络,能以轻药愈重证,为自古名家所未达者”。

更为可贵的是,在朱氏“怫郁致病”理论和学术思想影响下,后世医家对其创制的越鞠丸,与历代文献中诸多治郁名方进行了对比分析,颇多发挥,如清代医家张石顽在《张氏医通•郁》中阐发说:“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立也。郁之既久,火邪耗血,岂苍术、香附辈能久服乎?是逍遥、归脾继而设也。然郁证多患于妇人,《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及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皆能致病。为证不一,或发热头痛者有之,喘嗽气乏者有之,经闭不调者有之,狂颠失志者有之,火炎失血者有之,骨蒸劳瘵者有之,疽生虫者有之。治法总不离乎逍遥、归脾、左金、降气、乌沉、七气等方,但当参究新久虚实选用,加减出入可也。”当然治疗郁证的方剂远不止于此。

“怫郁致病”理论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就拿现代临床来说,它广泛应用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溃疡病和慢性肝炎等疾病的辨证和治疗,如越鞠丸对上述病症属“郁证”者,现代报道获效者良多。在妇科临床上,这一理论更有着特殊实用价值。如经前期综合征、痛经、闭经、乳腺小叶增生、围绝经期综合征和不孕症等病症,“怫郁”常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诸如越鞠丸、逍遥散、疏肝解郁汤、开郁种玉汤等方广为采用,临床治验甚多。再者,被人称为“富贵病”的一些疾病,如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肥胖症等,究其病因病机,往往与情志怫郁,或恣食肥甘厚味,造成气、血、湿、痰、热、食等郁滞有密切关系,因此对这些病症的治疗,宣郁通滞无疑是不二法门。如笔者在临证中以越鞠丸加泽泻、决明子、荷叶、山楂等治疗高脂血症、肥胖症等,常能取效;又如对心情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的抑郁、焦虑等症,用越鞠丸随证加入丹参、当归、酸枣仁、合欢皮、郁金、茯神、远志等品,也有较好的效果。

这里尤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怫郁致病”理论在“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上的重要作用。以防治“亚健康”为例,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愈趋激烈,人们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增大,以及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造成体内营养物质过剩,代谢产物堆积等原因而致者不在少数。所谓“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被人称之为“第三状态”。对于这类人群,如何增强其体质,调整其体内潜在的不平衡状态,以免疾病的发生,或将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这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之一。“亚健康”的主要表现是情绪紧张,心神不宁,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记忆减退,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等,但经各项理化检查却未发现实质性病变。按中医理论分析,因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者较为常见,因此很适合用宣郁通滞的方法调治,以消除导致气机郁滞的诸因素,促使机体恢复气血通畅而臻于康健。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包括亚健康人群)对补品产生误解,片面追求和迷信补品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坚持常年服用不懈,更有甚者,有些医生投人之所好,不加辨证地浪用补剂。诚然,对于体质虚弱者来说,因人制宜地服用一些补品,确有一定的益处,无可厚非,但对于气血郁滞者来说,误用滋腻之补剂,反而会使气血愈加壅滞,这无异于鲧治水,只用堵塞之法而不疏通河道,势必偾事。对此清代医家王孟英早就提出告诫,他针对当时“不知疗病,但欲补虚,举国若狂”的局面,大声疾呼“一味蛮补,愈阂气机,重者即危,轻者成锢”。“愈阂气机”是紧要句,故他极力反对滥用补剂。鉴于“亚健康”的成因与气机怫郁有很大的关系,笔者有理由认为六郁汤、越鞠丸等不失是“以通为补”的调治良方,我们切勿以其药味平淡无奇、价格低廉而轻视之。

综上所述,“怫郁致病”理论源远流长,对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很值得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收稿日期 2008-01-29

上一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茵栀黄注射液的含量 下一篇:埋线疗法对肥胖大鼠大脑纹状体NO和NOS含量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