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艺术设计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时间:2022-10-19 09:23:28

论现代艺术设计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设计越来越显得重要了。不论是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还是商业运作与文化活动的宣传,以及其它如文艺晚会、群体舞会等娱乐活动,乃至建筑的室内外装修等人工化环境,都需要设计。简言之,现代社会的所有活动无不与设计有关。既然设计在社会文化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将设计策划得更加令人满意,这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题。在此,我们讨论设计的目的和模式问题,也就是设计的功能和形式的关系。

一、充分考虑设计的目的,将设计的目的贯穿于设计工作的始终

“自古以来每当人类面对严酷的自然时,无不痛感自身之渺小、功能器官能力之不足、乃至脆弱。人类躯体不仅难于抵御猛兽的加害,也难以抵御风霜雨雪的侵袭。”[1]此时,“人类在痛感这种不足之余,并不是、也不能悲叹老天的不公,而是萌生了创造某种‘物’来弥补自身功能器官能力不足的想法,以有效地强化自己面对严酷的自然时的能力,或阻挡猛兽或隔绝风霜来袭。于是就想方设法像飞禽一样在树上筑巢、或像走兽一样寄居洞穴,开始了巢居或穴居的生活。这样就既避免了猛兽的加害、也阻挡风霜雨雪的侵袭,终于以自己的创造弥补了自身在这方面能力的不足。”[2]在此,说明了人们之所以创造,即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自身器官的不足,以便抗拒来自猛兽或来自风霜雨雪的侵袭。当然,这也是人类在最为低下的生产力的情况下,做出的最好的“设计”或创造。长期以来,人类为弥补自身器官的不足,在不断地发明、创造,这种无止境地创造与发明,皆是由于人类目的的进一步深化和功能器官需要所驱使的。

因此,人类之所以创造或设计就是出自一个目的,即生理或生存需要。不过,人类生理需要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断发展的。它随着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身能力的不断加强而逐渐强化。例如,人类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食物,就必须耕种或养殖。紧接着,为了耕种,就需要耕具。在农业耕作中所使用的“犁”,在最初出现的时候甚是简单;到了西汉时期,犁有了很大变化,因为当时的四牛耕法和耦耕法将犁的结构、造型和功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尤其现代工业化为耕作业带来的机械化将犁的结构、造型和功能推向了极致,拖拉机上安装的犁,完全实现了机械化耕作,犁不再被畜力所牵引。就是这样,人们为了更好地战胜自然,克服自身生理的不足而发明工具,进行劳动以便获得生存的物质条件。这就是人类从一般的目的出发不断进行设计,来获得生存和生活权力而所做的设计工作。

总之,在机械化的今天,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人们将工具和生活用具设计制作的越来越便于实用了。

二、认真分析设计作品,将设计作品和设计目的完整地结合起来

设计作品是设计目的的体现,又是设计过程的完美结果,也是设计历史发展的绝好表白。在设计史上,没有目的的设计是不存在的;同样,没有任何功能的设计也是不存在的。任何设计作品都与设计目的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因为如此,产品设计的目的和功能一定在设计之先就要搞清楚。尤其现代社会,设计早已与制造分离开来,设计更要有未雨绸缪的前瞻性。

一般地,由于设计作品既包含了设计师的劳动,又包含了技术工人和一般工人的劳动,是设计师、技术工人和一般工人共同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合目的的功能需要设计师、技术工人和一般工人协力合作,才能将设计工作进行到底。进一步讲,设计师的工作实际上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同目的和所需要的功能的实现的结果。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要通盘考虑作品的实用功能、使用价值,以及制作完成作品的技术条件和程序等,在此,尤其要研究考虑设计作品的实用功能,考虑对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接受心理和生理功能的需要程度。例如,在汽车设计与制造方面,设计师设计汽车从目的出发,对汽车的造型、色彩、功能,以及人们接受这种汽车的心理与人们需要生理程度如何,甚至设计师还要考虑能否给生产商家带来多少经济利益。换句话说,设计师设计汽车时要对全人类的接受程度进行最大限度的测算。

因此,设计师设计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是,归根结底他必须注意设计作品的功能,将设计功能贯穿设计工作的始终。

三、加强设计功能和形式的研究,做好设计的每一步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尤其需要将实用功能、审美功能,以及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设计作品。这就打破了传统上的工艺美术时期一般地或特殊地依靠技师或技术工人个别完成产品的制作过程这样的设计生产理念。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功能是首位的,并且,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与改造自然环境为人工环境,越来越使人类适应人工环境而不适应自然环境。设计目的就在于,“为了弥补或延伸人类面对严酷的自然时自身躯体或功能器官能力之不足。”[3]所以,任何设计作品在面对外部世界时,都必须具备强劲的功能。例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尤其要考虑建筑物的强抗震能力,不论建筑物是一般住宅或工厂,还是政府机关或学校,乃至其它功能的场所,都必须具备强抗震功能。因为,现代社会越来越趋向人口密集,在这些场所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一旦强烈地震发生,这些场所必须具备护卫如此众多人口生命的功能。但是,有关建筑设计,强抗震能力不是它唯一功能。作为建筑设计还要根据建筑的文化功能进行大有针对性的设计,一般住宅区和住宅房屋怎样设计,机关怎样设计,学校怎样设计,工厂怎样设计等,要完全符合它们的文化功能。从上面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设计的功能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设计具有的抗自然能力;另一方面是设计的适应社会能力。前者是人类征服自然获得生存权利和生活秩序的必然选择;后者是人类获得前者需要的基础上必须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人类基本解决了抗击自然侵害的问题之后(当然,人类还没有完全走出自然条件的限制与束缚,仍然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还需要长期奋斗),人类比较多的考虑的是社会需要功能方面的策划与设计。因此,设计的文化功能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在现代设计中,人类除了解决实用文化功能之外,还需要考虑设计的审美功能。那是因为人类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其实,在人类开始造物之初,就很早将设计的审美功能考虑在人造物之中了――不论这种行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但它的客观存在从原始社会造物时代就早已开始了。在旧石器时代,当人们拿起一块石头打死一只野兔,或拿起一根木棍敲死一头野猪的时候,人们从这块“石头”或这根“木棍”上便看到了造型之美的曙光了。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有意识地制作石器或陶器,更加坚定了人类对人造物的决心,更加富有创造性地“设计”这种有型物质了。当然,这种人造物的审美还是绝对隐藏在其实用功能之后的。然而,就是这种隐藏之美,却越来越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直到现在,人们在设计人造物时,考虑它的审美功能更加主动与强烈。

在现代人造物当中,设计者选择的对象及其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设计对象是通过一定的意识、思维、逻辑,以及运作手段改造一种或数种物质形态,使其成为另一种或数种物质形态。设计者在设计之初所以制定一个他们能够达到的目的,那就是设计制造该物一定要达到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为此,设计者考虑特定的思维模式、理性的逻辑程序,以及符合理性的运作手段等等,最终,他们又使这种思维对象化。这种思维对象化的结果,包含了符合人们实用的和审美的功能需要。因此,现代设计将人造物上升到一个高度,将形式和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并将他们完全对象化。

四、设计的功能和形式均需符合人文主义精神

人类将人造物完全对象化并极力实现之的目的是:人类有意识地战胜自然,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并实现对象化目的。此时,人类已经将“必然王国”初步改造成“自由王国”,于是,人类开始设计在此看来是最高的对象化目的。这个意向是合乎人文的对象化。

人文主义在人类历史上走过了漫长艰辛的历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必须合乎规律地建立人文主义秩序,才能够维护人的根本利益。对于人造物的人文化道路远比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化道路走得艰辛和漫长,这是由人的躯体和功能器官所决定的:人在与自然共同存在之中,与其说是适应自然,还不如说是在不断改造自然而来适应之。因此,人造物的根本目的就是改造自然物为某种相对于人成为对象化的东西,――这种对象化的东西,是最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对象化。这便构主义最核心的内容。

结语

对于人造物而言,它是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实践的对象化。人类之所以创造这个对象化,就是因为功能或器官对于来自自然环境的威胁不能天然地适应。出自这个原因,人类必须创造对象化物质,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服务于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这就决定了人造物从形式到内容统一于人的需要之中。

注释:

[1][2][3] 张宪荣、张宣:《设计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王万兴: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

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讲师

赵永丽: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绿色消费新时尚 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