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立意——作文中要有点“殉道”意识

时间:2022-10-19 09:21:01

深化立意——作文中要有点“殉道”意识

名师简介 胡卫东,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考场作文·技法课堂

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背后都是对生活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任何作文思维的起点。我们可以称之为作文的“基点”。每个人看待问题的“基点”的不同,决定了他思想境界的高下。同样的,体现在我们作文中的“基点”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作文立意的深浅。

那么,什么样的基点可以使我们的作文变得深刻些呢?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将人生的境界从低到高依次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这叫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不道德的人),这叫功利境界;一个人考虑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按照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原则做事,这叫道德境界;一个人如果认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他自觉地知道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这叫天地境界。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更熟悉的可能是孟子的“义利之辨”。 舍生取义,意味着对功利境界的超越,进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

从目前同学们的写作现状来看,很多立论其实都只停留在功利境界。如果我们的立论能够进入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或者说,能有一点“舍生取义”的意识,文章的起点就会高许多,立论就会深刻许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作文中要有点“殉道”意识。

那么我们要“殉”的“道”到底有哪些呢?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问题才会使我们的立论显得深刻些呢?

我们知道,人之存活于世,无非就是处理两组关系: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人与内心世界的关系。人世间的很多矛盾冲突、离合悲欢都源于这两组关系。最佳的状态是这两组关系的平衡,即“和谐”。这两组关系经过一些辗转,落实到我们的作文要求上,具体体现为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生”这两组关系的认识。

下面就同学们的写作实际,强调两点:

1.要旗帜鲜明地树立人本主义价值观。

一定要避免以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的价值观念去衡量人文层面的价值。比如,有一个年近七旬的老汉掉进了粪坑,而救起他的军校大学生却淹死了。对这件事你怎么看呢?这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件真事,当时很多人认为不值,因为大家认为有知识的年轻的生命更有价值,能给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在“生命”这条底线上,所有生命存在的权利都是对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不能用金钱或其他的东西来衡量。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偏离人本主义的现象,我们不能就此认为这是合理的,而是要想办法如何去改变。

2.分析社会问题要做到“眼高手低”。

所谓“眼高”指的是立意的起点要高,要突破功利层面。而“手低”指的是分析问题要具体,要用心体会,避免教条化,要有人情味。而我们有的同学则恰好相反,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就是好谈国家大事,似乎自己仍然生活在群雄逐鹿、策士纵横的战国年代,而对身边小事、社会民生却少有贴近生活和人生的分析意识和能力。一说到“小悦悦”事件就是道德沦丧,一说到“拆迁”就是暴力强拆,一说到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利欲熏心,一说到明星夫妻离婚就是花花肠子,既肤浅又脱离生活实际。

在处理“个人与人生”这组关系时,应立足于“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天性,享受生命的乐趣”的人本主义生命观。

总之,无论是“个人与社会”的话题还是“个人与人生”的话题,立论的时候,多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多从“社会道义”的角度出发,摆脱社会上的一些庸俗成见,站在人文的、哲学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站在思想的制高点上,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就能使文章显得既深刻又实在。

写作练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CCTV-2《第一时间·天气预报》栏目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语:“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请以“分享与分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场佳作

分担与分享

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 林听雨

舒婷将两棵树的形象定格在了我们心中:“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分担风雨,分享阳光,才有了两颗心的交融。

分担,因着一颗充满勇气和责任感的心灵而来。所以帕慕克写下《伊斯坦布尔》:“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独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他分担的是一座城市的荒凉记忆,所以“呼愁(即‘忧伤’)”淋湿了他的整个成长历程。

分享,则是慷慨与热情的体现。大仲马花重金打造“基督山”,并款待所有来客,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地上天堂”与他人分享。其慷慨大方可见一斑。

可是,我们分担苦涩,却常常被无尽无休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分享乐事,却常常有“与君同舟渡,达岸各自归”的虚浮之味。两颗心“山长水阔知何处”的寂寥,常常来自分担和共享的割裂。因此,勇于分担并且乐于共享,才是拉近心灵距离的有效方法。

总难忘邓颖超写给的那些动人的字字句句,难忘两颗心相依时散发出的感人的热度。他们一起经历过水深火热的年月,互相鼓励,彼此扶持,分担着最艰难的困苦,也分享着内心最高尚、最美丽的信仰与乐观的笑容。生活可以是苦涩的,忙碌的,但那份为万里未归人寄去一支开得正好的海棠的情致却从未被消磨。因此才有了蒲苇和磐石的相知相依。

柴静有一句评价赵铁林与他镜头下的底层边缘人的话极打动人:“他们像是水溶于水。”没有彼此交换和分担底层群体的苦涩,他不会拍摄出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而没有对生活中稀薄喜悦的捕捉、放大和共享,他不会帮助她们逃离轻生的危险念头,向光亮处靠近一些。这样的帮扶,比痛苦与痛苦的机械叠加而居高临下的施舍要更温暖更感人。因为,心灵的靠近,少不了风雨中的扶持,更少不了阳光下的共享。

分担风雨,分享阳光。平衡这两者,才能获得最健康温馨的人际关系。

名师评点

这是典型的关系型话题作文,看似简单,其实不容易写好。原因有两个:一是要在“分享”和“分担”之间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二是话题看起来很熟悉,实则很抽象,极易泛泛而谈,人云亦云,“异口同声”。但林听雨同学的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眼高手低”的写作原则,故能别具一格。文章起点很高,一开始就引用舒婷《致橡树》中的诗句,把话题定位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上。更令人惊喜的是,接下来,从帕慕克到大仲马到到赵铁林,所有的讨论都能深入细节。而且,随着讨论的深入,对“分享与分担”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致橡树》中两性关系的经纬度,最后以赵铁林和他镜头下的“她们”收尾,体现了一份深切的人文关怀,同时又耐人寻味。

考前题库

(一)个人与社会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新数据显示,以微博、微信、人人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工具与广大手机用户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今天你‘微’了吗”已经成为许多人每天见面的问候语。工信部统计数据表明,在上海,移动3G手机用户超过220万户,手机上网普及率超过80%;上海电信3G手机用户达200万户,每户户均流量已达每月200M……

有人认为我们就这样被手机“绑架”了,有人说用手机进行社交更便捷了,也有人认为凡事要有度……

要求: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个题目审题难度不大,但对立意的要求较高。材料的内容我们很熟悉,而对熟悉的内容要写出新意、写出深度,其实更难。人、手机、网络,我们将其升格一下,本质上是人、科技、人文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跳脱出生活现象,回归问题的根本。技术的革新可以极大地推动文化的发展,但是这种改变并不总是正面的。那我们是不是要回到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呢?显然不是。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去面对因技术的革新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呢?相信同学们会有自己的答案。

2.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面具

儿童的世界里,没有你,便缺少乐趣;

成人的世界里,有了你,就有了悲剧。

没有你,世界不会完美;

有了你,世界便不再完美。

读了《面具》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感想?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看到“面具”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虚伪、矫饰。很多同学可能会就此做一些浮泛的批判。问题是,人可不可能不戴面具?人为什么要戴面具?人之所以戴面具,是因为其趋利避害的天性。有些趋利避害有损于道义,有的则没有,不能一概而论。这么一看,你会发现这首诗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你也就有了很多可写的角度。

(二)个人与人生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寂静安然。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将来有一天加倍偿还。这个雨季会在何时停歇,无从知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

请以“过滤心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

该题虽然是一个命题作文,其实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过滤心灵的“什么”呢?这实际上是引导同学们去反思自己的生活。但是过滤是“去除”,是否定性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是怎样的,你就不知道该过滤什么,那么文章也就只能泛泛而谈了。因为“过滤”是为了“建设”,建设仅属于你自己的人生。那么,你的人生该是怎样的呢?你又该“过滤”些什么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乐是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在作文中说,将来的志愿是当戏台上的小丑,老师给了“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的评语;暑假小乐在厦门与某国外小学夏令营一起活动,外国教师听到小乐这个将来的志愿,高兴地说:“真期待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要求: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从“教育”这个角度入手,是基本立意,进一步,可以就此拷问我们的人生观,更进一步,则可以就此反省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对“建功立业”似乎看得过重,而且常伴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等级思想作祟。而现代社会更关注的是个人的自我实现、个人天性的发展。

上一篇:拥抱如井 第16期 下一篇:遗憾 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