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时间:2022-10-19 06:13:51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曾经有人这样问: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这样作答: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应重视朗读,鼓励学生多朗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课标还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朗读于语文教学如此重要,可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太注重讲和问。学生没有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们由于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于是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

(三)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老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随意性很大。而且在朗读前对学生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

(四)朗读参与者的面窄

为了节约时间,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难以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也落实不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读。大多数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逐步被削弱。

(五)朗读指导方法较机械、生硬没有与对文本的理解有机结合

许多教教师为了尽快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直接让学生在文本中注明哪个词重读,哪个地方停顿,哪个句子要读快,哪个句子要读慢,哪个句子要用激动的语气来读等等,结果学生的感情朗读成了按图索骥的拼读符号,造成了情感的苍白,语言的生硬。

(六)评价单一或没有评价

很多时候我们的评价语言有些雷同,“读得真好!读得真棒!”虽然是鼓励,孩子听了都有些麻木了,也就不起作用了。还有的时候,学生读完,老师并不评价,是因为老师没有倾听和观察。

二、朗读教学指导的策略

我想,有效的朗读指导,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体味作者的感情,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那么,怎样指导学生传神有情地朗读呢?近年来,在教学中,我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下面与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一些方法:

(一)对一年级孩子的朗读训练

1、“望天书”的解决

(1)孩子们刚进校大都不认识书上的字,我要求孩子们朗读时做到“四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也就是:眼睛看到书上的字,耳朵听到教师的读,小手指到书中的字,嘴巴跟着老师轻声地念。

(2)抽生读。我每天布置学生回家预习,上新课时先是老师的范读,接着是全班开火车分段朗读。这也解决了前面说到的朗读参与者的面窄的问题。

(3)“小老师”教读。它有两大好处:一来老师可以去巡视和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二来选“小老师”这个举动能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的神圣,能当上“小老师”,既是一种荣幸,又是一种自豪。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2、“唱读”现象的解决

孩子们出现唱读的原因是:首先不会连词、断句;其次把握不住语速、语调;然后读不出句子的语气;表达不出相应的情感。对此,我做了这样的指导:

(1)单句训练培养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要让孩子们弄清一句话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读才能悟出这样的感情?这些都得通过他们的自读与教师的范读相比较而得。之后抽生试读,教师范读,交错进行,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2)分角色读。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能极大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

(3)表演故事。既能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又能使孩子们的表演能力得以提升,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朗读与理解相互依存。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比如我上学期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读,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比如于永正老师执教《小稻秧历险记》时,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之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他读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的样子,显然,学生的理解还不到位。于老师就启发说:“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特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得再给你喷洒一点。”说着,便朝朗读的学生做喷洒农药的动作。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这位同学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有点“有气无力”了。

(三)朗读技巧,适度指导

在教学中,适度地指点朗读技巧,更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在理解了课文,体会到文章感情的基础上,要把这种感情朗读出来,仅仅停留在模仿水平是不够的,还应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如: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带什么语气;语速应急促还是舒缓;语调是高昂还是轻柔;长句如何换气、停顿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与侧重。

(四)教师也要朗读

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备课时朗读过这篇课文吗?” 我觉得:认认真真地朗读三遍课文,比抄一遍教案更有用。教师应当加入到有感情地朗读的行列中,不能只是一味地说理论,却从不自己去尝试,要让学生对“什么是好的朗读”有个更直观的认识。

(五)让范读真正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特别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地方方言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想把课文朗读好是有困难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因为小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都很强。教师精彩的朗读导语具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教师动之以情,以情动人,通过语言描述,渲染描摹,以引起学生或兴奋、激动,或悲伤、哀愁等情绪。教师精彩的范读,学生闻其声、视其人,自然亲其情。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随教师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我在教学《我们成功了》时,我利用举国欢庆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我激动、自豪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者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情不自禁欢呼出:“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六)重视“练气”,情声相谐

朗读靠声音传情达意,情动于内,声发于外,情与声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要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就要重视“练气”。如果不注意气息的运用,朗读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气息是由情及声的纽带,只有做到“气随情动,声随气行”,才能使情声相谐。没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是缺乏表现力的。同时气息的连贯决定着情绪的连贯,没有气息的控制,就不可能表达出连贯自然的感情。因此,朗读训练也应像声乐训练那样重视“练气”。

(七)评价学生的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1、常识评价,让学生敢读

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有显长。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发展的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和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

2、诱导性评价,让学生爱读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都有待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小错误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不错的诱导评价!我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3、多元评价,让学生多读多悟。

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

总之,朗读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综合阅读基本功,教师只有通过平时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熏陶,严格扎实地指导,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很浓的朗读兴趣,很强的朗读能力,很好的朗读习惯,形成终身会读书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上一篇:关于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特征和内涵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理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