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19 05:02:27

把握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高中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把握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一、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与学是双边的活动,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功夫下得再多,也是师勤而功半。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一个实践、感悟、消化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呢?我认为教师首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出“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动力。例如,学生的第一堂化学课中,我补充了几个趣味实验:“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水中之花”“清水变牛奶”等,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再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先让学生看一个动画“一个猎人拉着一只猎狗走进一个大峡谷,走着走着,猎狗就倒下了”。提问:是猎狗走累了吗?此时猎人该不该继续往前走?学生讨论分析后,我再给出谜底――因为峡谷中二氧化碳浓度太大,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接着学生会问,为什么猎人却没事呢?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课题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营造结合实验展开讨论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如:在盐类水解实验中,先用pH试纸检验盐酸溶液,pH7,呈碱性。然后提问,像NaCl、NH4Cl、CH3COONa等盐溶液既不能电离出H+也不能电离出OH-,溶液一定呈中性吗?紧接着让学生自己用pH试纸测试。得出NaCl溶液呈中性,NH4Cl溶液呈酸性,CH3COONa溶液呈碱性。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酸碱性不一样呢?让学生结合教材分组讨论,最后我加以总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更能培养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中要敢于质疑,不要盲目跟从。例如,学习《乙烯的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与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乙烯与溴发生了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生成物是否相同?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实验,引导学生从加成反应的实质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异议,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而不按步就搬的能力。

三、重视实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新奇现象,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器材,创造条件做好更多的演示实验,且不拘泥于课本的几个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奥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学习《钠的性质》时,我补充演示了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液面上,并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液面迅速游动。最后消失,并生成蓝色絮状沉淀。让学生观察后比较,其与钠和水反应的现象有何不同之处,蓝色沉淀是什么物质?为什么钠没有把铜置换出来而生成红色物质?此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对比、讨论、分析、总结中思维得到了锻炼,能力有了提高。再如,学习《原电池》一节时,我采用边讲边实验,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药品,指导学生分如下几个实验步骤:(1)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2)将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3)在导线上串联一个电流计。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索,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及电极反应等知识,同时也学生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让学生多动手实验,为此在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地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利用活动课或布置家庭小实验,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创造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个性发展等多种需要,更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让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如学习了《电解》,让学生课外做“电笔”写字的趣味实验,具体做法是:在一块罐头盒铁皮上贴一张浸透了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滤纸,并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在电池的正极接一个碳棒做“笔”,若在滤纸上滴加淀粉KI溶液,便能写出蓝色的字。学生学习了《原电池》后,让学生课外用水果、食醋等做电解质溶液制作电池,使生日贺卡上的小红灯泡发光。这些课外小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注重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铜梁区铜梁一中)

上一篇:我国股权投资基金内部控制研究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