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微课发展探究

时间:2022-10-19 03:33:02

互联网+时代微课发展探究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课堂教学的转型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微课也已慢慢冲刷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微课的内涵、微课发展的重要性。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Interne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accelerat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students' needs of the current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micro class has also slowly affects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wo aspect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icro course and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 course.

关键词: 互联网+;微课;建设

Key words: internet+;micro class;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172-02

0 引言

2012 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规化的出台点燃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质量” 的教学改革热潮。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男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微课在此时也就应运而生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新形式,微课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等方面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1 微课的涵义

1.1 微课的的含义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微课和MOOC课,一时风靡整个校园,各种文件和各种会议都在强调微课和MOOC课,课堂要改革,要实行翻转课堂。对于微课的含义,不同的学者、专家有不同的理解。

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 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 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2]微课不仅可用于在线教学、 混合式教学、 远程教学等, 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 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巩固学习[3]。

如Educause 将微课定义为“一节的短小的视音频,呈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 ,在被用作在线、混合或面对面教学的一部分时,这些简短的课程就成为学习活动的点缀,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强课程主题的学习。[3]

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 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5]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 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 秒经历一次思考”。[5]

终上所述,微n是以阐述某一个知识点或解决某一个问题为目标,以短小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基本目的的一种资源。

1.2 微课的特点

微课体现的是短、小、精、悍的特点。短,微课不是长篇大作,也不是课堂教学的视频版,而是选取知识点或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时间应严格控制在15分钟之内。根据人的视觉驻留规律, 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长大约为十分钟左右, 所以时长为 10分钟左右的微课能更好地抓住学习者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4]曾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微课正式遵循的这一规律,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学习。小,是指微课内容短小。微课的内容围绕短小的知识点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展开。微课可以是知识点、试题、典型例题、实验等,范围要小,能在短时间内说体现其重点、难点等内容。精,微课的内容短小精炼,突出重点难点。选题要精练,讲解时直接导入主题,不要太冗长的过门部门,思路清晰,语言精练,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悍。指微课的利用率高、 学习效果强。可以灵活方便地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更能适合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也能方便教学资源重组或再加工,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微课的具体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完整性。微课的内容完整,基本课程要素完整,能够独立使用。微课所阐述的内容是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点,而不是碎片式的串烧,通过对微课的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得学习者学习自己所需求的知识的点,并能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②多样性。微课要用多种形式表现。诸如,教师的讲解、解说;学生的独自的讲解,表演等形式。微课主要是以视频为主,但是由于学科不同,教学情境的不同,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形式进行展示。

③易用性。微课要简单易用,容易传播,容易获取。微课制作、观看等方面要做到简单、便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取并学习。

④开放性。微课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共享,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其提供方面。除此之外,课程内容进程要不断更新,以满足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

⑤多媒体性。微课的浏览工具应是多种媒体、格式多样化,便于学着在不同浏览器上都可以查阅到自己想要的资料,不至于出现多媒体格式存在错误,不便播放等问题。

⑥微课不是知识的浓缩。微课一定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讲解清楚的一个知识点,不是长篇大论的提纲。微课不是“压缩干粮”而是“压缩饼干”。微课信息要完整,各个基本要素都要具有。

⑦微课不是课堂切片。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微课不是把一整个的西红柿切成片状或块状,而一定是一个个独立的“圣女果”。因此,微课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资源准备充分、录制方式可行、课件美观大方、媒体运用恰当、信息表征具有新颖性。

2 微课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微课被广泛的得到推广。作者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

2.1 学校层面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人的主要途径。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要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就要进行教学改革。微课就理所当然的进入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2.1.1 课堂内容的有益补充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就显得比较呆板。微课呈现的是动态化、视频化、具体化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诸如,教师或者学生在某个地点参观或旅游时,可以联想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随时用视屏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作为素材给大家做以展示,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调整了课堂氛围。

2.1.2 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

传统的讲授,尤其是纯理论的讲解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也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因此,微课以动态的视频呈现在课堂上,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能够缓解学生的疲劳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回归课,接受课堂所学的内容。

2.1.3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学生可以作为课后复习的材料。学生在课堂上对部分内容没有理解,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通过反复观看微课,重新复习,反复理解,直到吸收为止。这样既不会拖拉课程,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同时,在后期的复习中,也可播放微课,以便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

学习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来补习自己的缺失的知识点和内容。既尊重了学生的尊严,也提供了学习的有效的资料。有些学生性格居于内向或者因其他的原因,课堂听不懂的、不理解的知识点不好意思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微课就可以帮助其解决遇到的困难。

2.2 社会层面

社会人员平时没有时间集中学习,但是由于某些知识的缺失或者对某些课程较感兴趣,他们就可以通过现有的资源下载相关知识的微课,自己学习,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微课的内容短小精悍,重难点突出,课程结构完整,资源共享,形式多样化,不断更新,这些足够满足社会人员学习的需要,也能够解决其学习中遇到的未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2.3 家庭层面

父母平时上班比较忙碌,或者因为其他的原因的原因,对于当前学生学习辅导方面,存在困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许多的父母这一困难的解决带来了方便。父母可以通过微课学习,了解学生当前学习的知识、解题思路等环节,以便辅导孩子的学习。

3 微课发展的要求

3.1 掌握新的技术

微课是以视屏的形式展现,学习者首先要有相关的多媒体设备,其次要掌握操作技术,能够顺利播放微课的视频,最后要能够熟悉多媒体的各个功能,以便应急时使用。

3.2 学习者学习能力要强

学习者能够自觉学习,寻找自己多需要的资料,并及时下载以便学习时使用。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就会发现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对自己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都已经有所获,困惑也逐渐在减少。

3.3 教师教学能力也有新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选好主题,并认真组织安排课程,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都要呈现。其次,教师要认真制作学生课外需要学习的教学录像,不仅是简单的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最后,教师制作的多媒体应适用多种格式,而不是局限于极个别的形式,以便学生在不同媒体上的下载学习。

4 结论

近两年,微课受到政府、社会、学校等机构的高度重视,有学者、专家针对微课相关的理论、技术及评价机制做了部分研究,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比较肤浅的,没有对微课做深层次的研究,尤其是微课的制作技术、评价标准等方面有待于继续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笔者从理论的角度,对微课的涵义、重要性、发展要求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地阐述。同时,笔者发现,微课的相关研究还有待于继续深入,继续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的研究,微课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同时能够为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学习者个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 Shieh.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J/OL].[2013-04-28].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55(26):A13.http://.

[2]关中客.微课程[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3]EDUCAUSE.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lectures[EB/OL]..

[4]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5]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

[6]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上一篇:旱塬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图像角点检测配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