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双侧额底部脑挫裂伤32例的治疗分析

时间:2022-10-19 03:27:25

外伤性双侧额底部脑挫裂伤32例的治疗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双侧额底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行冠状开颅加去骨瓣减压术8例,冠状开颅骨瓣复位13例,冠状双额去大骨瓣术11例。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12例,中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 双额叶脑挫裂伤病情变化较快,动态头颅CT复查及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早期积极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残率。

【关键词】 双额叶;脑挫裂伤;手术治疗

在脑挫裂伤中,双额叶脑挫裂伤早期症状体征较轻,易被忽视,但随着脑水肿范围扩大,病情发展变化快,可突然恶化并失去抢救时机,其临床经过和治疗有一定特殊性。我科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32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双侧额底脑挫裂伤患者32例均经头颅CT和手术确诊,男24例,女8例;年龄16~52岁,平均3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5例,跌落伤7例;受伤时枕部着力22例,枕顶部着力10例。格拉斯哥评分(GOS):≤8分21例,GOS>8分11例;按照病情分级:中度22例,重度10例。头痛23例,呕吐19例,高热9例,精神症状5例,昏迷14例,嗜睡6例,病理征阳性21例,脑疝形成5例。

1.2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于入院当时即行头颅CT检查,CT检查均提示额叶挫裂伤,早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单纯一侧或双侧额叶点片状挫裂伤病灶,脑水肿不明显;动态颅脑CT检查可逐步表现脑挫裂伤病灶进行性扩大、融合,形成混杂密度病灶或脑内小血肿,病灶周围出现明显水肿带,且水肿区域进行性扩大,侧脑室前角受压明显,脑沟、脑回及基底池消失,双额叶挫伤时中线结构可移位不明显。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限制人出量,脱水、抗炎、降颅内压、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高热、躁动、癫痫,控制液体人量,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抗生素,脑细胞活化剂以及加强监护等治疗。术前快速滴注20%甘露醇,采用双额叶冠状切口(双侧发际内),骨皮瓣分离,手术时保留中间颅骨骨梁,术中彻底清除血肿及挫裂伤灶,酌情去除骨瓣减压,减压骨瓣要足够大并尽量靠近颅底,同时清除挫伤失活的额叶脑组织,必要时行额极切除,用颞肌筋膜或人工脑膜密切减张修补硬脑膜。对合并脑脊液鼻漏严重的一并行修补术。

2 结果

32例患者行冠状开颅加去骨瓣减压术8例,冠状开颅骨瓣复位13例,冠状双额去大骨瓣术11例。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12例,中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

3 讨论

双侧额叶底脑挫裂伤受伤机制多为枕、顶部减速伤,当枕部受物体撞击时,冲击点处作用力最大,作用力由该冲击点向着对冲部位传导并使脑组织向前颅底方向移动,由于前颅底有凹凸不平的眶面、鸡冠和蝶骨脊等,因此容易导致额叶,颞叶在移动时损伤;另外,由于反作用力的原因全脑向着力侧方向反向移动时在额极形成负压,造成额叶多次损伤[1]。双侧额叶底损伤因常累及视丘下部,导致血管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早期引起脑血管急性扩张,脑血流和局部血容量增加,故伴发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生率高,且呈进行性加重[2]。额叶损伤脑组织内血管断裂形成血肿,脑组织移位亦使额底部血管如大脑中动脉受到大脑镰的卡压,从而加重脑水肿,甚则导致脑疝的发生。手术的目的是缓解顽固性颅内高压,清除脑挫裂组织,打断瀑布式的病理生理级联反应。

保守治疗时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情况,绝对卧床休息;双额叶脑挫裂伤脑水肿持续时间较长,且病情变化迅速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①意识障碍呈进行性加重,GOS评分持续下降,动态复查头颅CT显示额叶内血肿增大,水肿范围进行性扩大,侧脑室额角明显受压、移位,或伴有基底池、第三脑室的变窄、消失;②突然意识恶化,双瞳孔缩小,呼吸不规则,或双瞳散大,呼吸停止,采取气管插管及人工辅助呼吸,快速滴注甘露醇及速尿等抢救措施的同时行急诊手术。手术多采用冠状开颅双侧去骨瓣减压,避免因单侧减压引起中线结构移位和镰下疝的发生。

总之。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动态按时复查头颅CT,一旦有手术指征,尽早手术清除血肿及挫烂失活脑组织,从而早期控制颅内高压,并减少迟发性颅内压增高和晚期脑积水的发生,从而提高治愈率。

参 考 文 献

[1] 涂通今.在脑挫伤急性期应注意对冲伤的发生机制(续).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5):323-324.

[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23-326.

上一篇:下肢静脉疾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应用体会 下一篇: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