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勤工助学的潜在问题及改进方法

时间:2022-10-19 03:22:42

论勤工助学的潜在问题及改进方法

摘 要:勤工助学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以兼职或假期工作的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行为。勤工助学是在校大学生解决家庭经济困难负担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勤工助学;问题;对策

目前,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为此,有些高校建立了“奖、贷、勤、减、免、补、助、绿色通道”等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体系。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不耽误学习之余,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这种方式已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勤工助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诚实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勤工助学岗位数量过少;校内勤工助学方式过于单一,劳务型、服务型岗位多,专业针对性不强,学生缺少专业锻炼;专业知识得不到完美的呈现;劳动报酬偏低,给学生一种不受重视的错觉,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对未来工作的迷茫;参加勤工助学的主体是家境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生,有时受到歧视,脆弱的心灵容易受到伤害,打击了勤工助学学生对未来的自信心;校外岗位主要是一些诸如促销、导购、餐厅服务等岗位,缺少安全保障,部分学生付出了劳动却不能及时得到报酬,部分学生被骗入“传销”等非法组织,缺少社会历练、心灵比较单纯的他们容易上当;有些勤工助学学生对工作不认真,他们会对勤工助学工作有错误的想法。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勤工助学管理工作职业化、专业化

成立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下设办公室,有专门人员专职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完善勤工助学各项管理政策,对参加勤工助学学生进行简单岗前培训,使他们掌握勤工助学工作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引导勤工助学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学习观和价值观,而且也不能让学生因为勤工助学而影响学习,维持好用工单位和学生的关系,并维护勤工助学学生的利益。

二、勤工助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科学化

建立勤工助学校内网站,在网络上及时助学工作的信息,并做到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实现信息公开化,实行竞争上岗,按需分配岗位。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实行学生登记制度,统计并完善学生的信息,建立勤工助学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提供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家庭经济状况等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学生可在网上直接申请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方便为学生服务,减少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维护学生的权益。

三、勤工助学管理思路法制化、常态化

遵照《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勤工助学协议,明确各方的责、权、义,要确保勤工助学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薪金落实,如若出现工作纠纷,按照协议或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确保有法可依。

四、勤工助学管理岗位规范化、实用化

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为他们提供劳务型、服务型、事务型、专业型、技术型、管理型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勤工助学岗位。提升勤工助学岗位层次,代替一些临时聘用人员、钟点工的岗位,将这些岗位留给勤工助学学生;在校内可由学校出场地和资金成立各种经济实体,由他们负责管理;可以安排学生到图书馆工作;结合各专业特点,利用知识、人员优势成立专业服务中心,如计算机服务中心、电子电工服务中心、翻译服务中心等,从中安排助学岗位。

同时,可以发挥校友的社会影响及本校教职员工的社会关系,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争取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为一些家庭提供家教、家政服务等知识型较强的岗位,为企业开展市场调研、产品宣传等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与企业员工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五、健全勤工助学监控、奖罚分明机制

有效的监控能及时、准确了解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情况,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和备案。做好勤工助学学生的思想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高效的实行;公平、公正、全面的评价和激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那些在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上出错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岗位培训和思想教育,为他们以后立足社会打好基础;对那些在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让他们体会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自豪感,树立自立、自强、自主、自尊、自爱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月文.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

[2]牛京平.浅谈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2002(3).

[3]王为.论新时期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建设[J].科技创新月刊,2006(4).

上一篇:美术高考速写教学初探 下一篇:多点爱心 运用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