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勤工助学机制的探讨

时间:2022-10-08 06:23:54

完善高校勤工助学机制的探讨

【摘 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现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高校的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加上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高校在校生中存在相当数量经济困难学生,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国家不断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从分析目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改进高校勤工助学一些建议,力求进一步完善高校勤工助学机制。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问题与对策

Study on the trying to build a perfect mechanism about the part-time working for the college student

Chen Wen Yuan

(Xiamen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ffair department , Xiamen, Fujian, 361008)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hina now and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studying at the university is increasing constantly. All university require the all students to provide the fee for their any education.Therefore there are more students have to face th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order to help these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ir higher education, the national state increase funding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Part-time working do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system.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get some money to pay their living fee. This article objectively analyzes some problems presented in the college part-time working and have also proposed the useful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part-time working system, and finally to build a perfect mechanism for the part-time working.

【Key Words】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part-time working;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经历了国家承担培养费用、部分收费到全部收取学费的转变过程。学费收取可缓解高校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有利高校更新教学实验设施和学生生活设施,提高办学规模,增强高校的竞争力,也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奠定基础。但随着高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据教育部调查统计,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占总学生数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8%-15%。在国家出台一系列资助政策中,勤工助学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一种切实可行办法,并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由于我国高校勤工助学尚处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如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勤工助学机制,是高校学生资助机构面临的一项主要工作。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

勤工助学是“学生个人或者团体,以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为基本目的,将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教育经济活动”。现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受传统社会救助观念影响,基本以他助为主,为主的是为学生提供“输血”功能,资助面有限,学生也容易由于单纯接受捐助而产生心理压力或形成“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我们应该创新资助工作理念,提倡助人自助的“授人以渔”资助模式,建立外界资助与学生本人自立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助而不包,“输血”和“造血”并存,以“造血”为主,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走自助道路来解决经济困难问题。除助学贷款外,勤工助学是学生实现自助解困的一条最好的途径。

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存在困难

在现有勤工助学岗位不足情况下,勤工助学岗位安排作为有限的公共资源,不是所有提出申请的学生都能满足,因此,作为一种程序要求,评定组织要在所有申请希望获得勤工助学的经济困难学生中优先选择最应获得勤工岗位的对象,将有限资源用在最需帮助的学生上,这就需要对申请学生作经济困难程度认定。我国高校目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和办法,也没有量化的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往往只凭某一方面的标准或办法,如仅凭一张学生入学时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学生生源地政府的贫困证明或学生个人的困难申请,学生书面申请的真实性和学校评定依据的标准都不明确,缺乏权威机构以家庭详实收支状况作依据而得出结论的材料,使得贫困学生认定存在困难,认定结果与现实情况常有一定偏差。

(二)尚未建立资助等级测算体系

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收费标准不同,不同地区生活支出不同,扣除学生家庭能够承担学生的在学费用后,每个经济困难学生所需获得多少资助金额才能完成学业也不相同。我国目前实行的资助政策一般实行等级划分(如助学金以特困生占5%,贫困生占15%二个等级划分),全国统一资助标准,没有考虑学校类型差别,地区不同差别,没有建立每个经济困难学生要有多少资助才能完成学业的测算体系。这就存在部分贫困学生可能通过国家资助就能较好完成学业,但还有一部分贫困学生即使得到资助,要完成学业还有一定困难。也导致难以根据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分配勤工岗位,就是需求高的分配可获得报酬较多岗位。

(三)勤工助学的管理有待加强与提高

1、动态管理仍需完善

家庭经济状况常受一些客观因素所影响。入学时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家庭可能通过自身努力等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改善;入学时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家庭可能因不可抗拒突发事件短时间内陷入贫困。如果不是通过学生如实报告或细致调查,学校很难得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勤工助学岗位分配时仍会沿用原先了解的情况,造成需要得到资助的同学无法分配到勤工岗位,而已不需资助的同学却仍然占着有限的勤工岗位。

2、缺乏有效的量化管理指标

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一般较注重勤工助学岗位的拓展和分派,对学生在岗位上的工作状况把控不够,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没有配套的奖励和考评制度,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部分学生仅仅为缓解经济压力而被动地参加勤工助学,不重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

3、组织管理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大多挂靠学生处(学工部),通常担当行政管理角色,对勤工助学基金的筹措和管理介入不多,也难为参与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规范服务。由于机构设置不健全,从事教师大多为兼职,专业水平不高,人员、经费、办公设施的配备也没得到充分保障,造成勤工助学工作缺乏规划与研究,管理部门与用工部门协调沟通不够,这必然导致此项工作的开展与现实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4、勤工助学参与学生岗前培训较少

当前学校普遍还没有认识到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大部分学校没对参与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没有职业道德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学校资助机构在勤工助学管理中只求勤工岗位数量,不求勤工工作质量,使部分学生对参加勤工助学目的的认识产生偏差,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缺乏敬业精神,部分存在着“混岗”现象,从而严重悖离了勤工助学的初衷。

(四)勤工助学基金总额严重不足,基金来源渠道单一

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据调查,目前高校从当年学费收入中划拨出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的金额一般都低于国家规定的要求,基金缺口比较大。而且,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目前社会捐赠的助学款主要方式是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很少进入勤工助学基金,国家财政对勤工助学基金投入也不足,导致基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影响勤工助学正常开展。

(五)勤工助学岗位总量不足,技术知识含量低

由于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有限,缺口较大,加上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在勤工助学岗位提供上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与经济困难学生所需的勤工岗位有一定差距,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居于安全、管理、报酬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考虑,各高校提供岗位主要在校内,校外的联系多局限于介绍家教,开展代销业务等,很少与校外公司或企业联手为贫困生的勤工助学提供稳定岗位。另一方面,所提供的岗位以简单劳动为多,种类太少,范围偏窄,工作内容档次不高,与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实践关联不大,不利与学生今后工作相衔接。

(六)勤工助学信息化服务和管理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了较完善的勤工助学信息管理系统,因此也不能有效及时宣传贯彻学校勤工助学的各种管理规定,同时也不能及时更新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信息,学生无法及时查阅获取工作岗位信息,影响勤工助学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七)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和支持力还很不够。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对勤工助学基金的投入力度不够。目前,尽管有一些慈善机构和个人在各高校设立了奖学金或建立了基金会,但迄今为止,除了政府和学校,还很少有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第二,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岗位十分有限。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主要临时性岗位,固定岗位的提供十分有限。由于没有建立勤工基地,再加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勤工助学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第三,社会认识不足。有的单位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个别不法分子还利用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使学生上当受骗。另外,随意克扣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时有发生。

(八)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没得到足够重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长期承受家庭贫困压力,内心上常蒙着阴影,自卑感特别强。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及时调节,很容易在思想认识及心理上产生误区。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时常怀疑自己,低估自己能力,总是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尊重。受这一心理困境的驱使,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敢正视贫困,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他的家境困难,认为参加勤工助学或接受他人的资助有失面子。目前,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疏导重视不够,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比较严重。

三、完善高校勤工助学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统筹安排,形成一体化的勤工助学体系

为了更好解决勤工助学岗位不足和学生勤工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的问题,可由各省学生资助中心牵头,在全省各地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或由各用人单位组成的勤工助学联盟,集中报送所需岗位数、工种、用工时间,经各地学生资助中心统计后,统筹安排,将岗位分配到所在地的各个高校,各高校可根据用工时间需求合理安排学生上课时间,这样可解决学生勤工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的问题,也可有效规避用人单位要求工作连续性和学生勤工时间零散性的矛盾,同时也极大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做到用工单位满意,学生勤工安心。

(二)多渠道筹集勤工助学资金

勤工助学基金是勤工助学开展的保障,没有基金的支撑,一切勤工助学活动都无法开展。除了确保国家规定的资金划拨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实基金来源。第一,从国家扶贫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扶贫基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将其划入勤工助学基金,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第二,从教育事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可以把原来的助学金、减免学杂费费用中的部分经费纳入勤工助学基金,鼓励经济困难学生主要以勤工助学方式解决完成学业的费用。第三,通过政策调整引导企业、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调整税收政策,规定企业、个人捐赠的勤工助学专项基金可部分或全部用于抵扣税赋。

(三)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大幅度增加勤工助学岗位

勤工助学岗位“僧多粥少”是制约勤工助学顺利开展的一个瓶颈。如何拓宽勤工助学岗位供给渠道,也是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学校除将后勤服务岗位尽量安排给勤工助学学生外,还应发挥其知识和技术的优势,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及校办科技产业相结合,与学校参与的社会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和培训工作相结合,增加勤工岗位科技含量,提高勤工工作档次;另一方面,鼓励社区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勤工岗位。学生在社区从事的勤工主要以为公众利益服务或对社区的发展有益为主,这样可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另外,学生在附近熟悉的社区工作可保证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勤工报酬可由政府、勤工助学基金、社区三方共同负担,这样的工作岗位相对比较长期稳定,有力地保证了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连续性;再者,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建设,由政府组织一些企业组成勤工助学基地,并按企业对学生勤工助学贡献大小给予不同等级的政策优惠,也是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健全机构,加强管理,确保勤工助学活动健康稳定发展

勤工助学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工作涉及面大,沟通协调性强,工作量大,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的专业人员对此项工作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管理,经常性组织对管理人员培训,是搞好该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勤工助学规章制度,完善量化指标,强化激励及奖惩机制,使勤工助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用工部门受到约束并保障参与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参与学生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经常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让参与学生经济得益,人格和工作技能也得到提升。定期对参与学生资格进行复审,加强对参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鼓励家庭经济好转的学生主动将岗位让给急需帮助的同学。

(五)加速勤工助学活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引入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可提升勤工助学的管理效能,简化管理程序,增加管理的透明度。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各高校应加强这方面工作,加速建立较完善的勤工助学网站。网站不仅有完整经济困难学生资料、国家及学校的各种管理规定、提供各种表格的下载服务,同时也能实时更新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信息,以方便有需求的学生及时获取工作信息。

(六)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

对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从经济上帮助,还要心理、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引导,做到经济上“解困”与精神上“解困”并举。所以,开展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也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自强自立精神的教育,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自助精神,争做生活的强者;其次,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克服自卑或过强自尊心理,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七)明晰经济困难学生界定标准,建立完整资助等级测算体系

各地要逐步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界定体系,明确界定依据,统一界定标准。学生申请资助时首先需完成由省或地市资助中心提供的“学生资助申请表”,网上填报和提交,由资助中心汇总。学生必须如实填报家庭经济状况,不得隐瞒虚报,否则将取消一切资助,降低信用等级并记录在案。根据学生在表中提供的自己和家庭的经济信息,可以判断学生的家庭能为教育所做的预期支付能力和学生完成学业所需教育费用,这两者之间的差就是学生的经济需求,由此形成较为完整资助等级测算体系,并以学生的经济需求为主要依据完成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界定。学校再根据资助中心反馈学生的经济需求信息决定学生的勤工助学等经济资助的量与形式。

(八)转变资助观念,提倡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形式

由被动的的“受助”向主动的“自助”转化,是高校资助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单纯的发放助学金、减免学费等无偿资助措施相比,勤工助学这种有偿资助把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输血”变成“造血”,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解困形式。这一资助形式既能够使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有效资助以保证完成学业,又可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责任感、劳动观,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达到育人目的。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相应报酬,用以补贴完成学业费用,心理压力小,自豪感强,内心也相对比较平衡。所以,必须转变资助观念,大力提倡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形式。

参考文献

[1]刘小丽等.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年第4期.37-38.

[2]刘博敏.高校勤工助学比较研究[J].中国外资2009年第2期.162-163

[3]夏金元.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年第6期.11-12

作者简介:陈文源、1962年6月生、男、籍贯:漳州市、工作单位: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职务:学生处副处长、专业学位:生物学理学学士、研究方向:学生事务管理及生物制药、邮编:361008

上一篇:视觉设计中的网格浅析 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应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