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座位之殇

时间:2022-10-19 02:40:49

上小学时,曾经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别无选择地被安排在班级最差的座位。说这个座位之差,不仅仅是我渺小的身板被安插在“一座座大山”之后,还在于我的同桌精神上有问题,他大小便都在座位上,浓烈的异味让我痛苦不堪,每天简直是将上学视为炼狱体验。几次找到班主任要求调座位,都被我的成绩不好为借口否决了。此后,调座位就成为我认真学习的动力。还记得期中考试时以数学满分,语文九十七分的高分一跃成为年级第一,我的座位也被调到前面,占据教室最佳位置。这种以成绩排座位的方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我当上班主任之后,座位安排也成为我最关注的问题。

教室的座位如何安排?这对“老班们”来说,实在是一个头疼的话题。当前一些教师的座位安排受到很多功利因素的影响,赋予座位更多的功能,其中充满着严重的不公平,还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危害。不科学的座位安排集中表现为把整个教室“版图”分割为多功能的“行政区域”,试图让每个区域都符合自己的主观意志,都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即使班主任排除各种干扰。出于公心对教室区域功能划分和座位安排,其效果又会怎样呢?我们让教室的座位来说话。

被冷漠的隔离区

记得曾到某校听课,竟然发现有个班级的座位安排颇具个性。男左女右,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戒备森严。原来班主任怕男女生混坐一起,可能导致男女生“误读”青春,产生男女生交往过密,甚至引发令班主任“头疼”的“早恋”问题。我们需要警惕男女生交往过密和“早恋”现象的发生,但男女生之间需要正常交往。因此,对于男女生关系我们积极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围追堵截。一旦决堤,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必将付之东流。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好奇甚至有好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我们不可因噎废食地将教室的座位安排也像厕所、浴室、宿舍那样必须严格贴上男女标签。即使我们人为地给学生交往制造了障碍,但少男少女们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能维持多久?难道窄窄的通道就能完美体现“防火墙”和“隔离区”的功能,阻挡住少男少女们青春的脚步?男女生的交往完全可以通过情感和眼神交流,学生在教室之外的交往也是“割离式”座位安排所能阻挡得了的吗?

“堵则痛,疏则畅”我们务必牢记。班主任对男女生交往的设防只能像禁止禁书传播一样,越禁就流传得越广,因为“禁”激发了好奇心。说不定距离产生美,隔断式的座位安排让这些少不更事的少男少女们的感情来得更加猛烈,更加难以控制。对异性的敏感和好奇是学生发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的生理、心理特征,如果我们人为地加大男女间的分界线,学生反而会增强对异性的好奇心理。如果我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封闭、保守,不让异性之间交流沟通,不仅影响他们当前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对他们长大以后的就业和为人都有极大的影响。

被优待的贵宾区

教室里的最佳位置和“黄金地段”基本上是班级三四排中间四列,因为这个区域视听效果好,且在老师的最近视线内,有利于师生互动。不会离黑板太近而产生近视的隐患,又没有两边座位反光的担忧,更不会有后面座位看不清听不清的影响。

有的班主任“功利”思想作祟,不顾学生身高视力等生理现实特点,硬性规定成绩优秀的学生对这些座位享有无可争议的使用权。毋庸置疑,班主任以成绩定座位,可能会激发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保住“优秀”的座位更加努力拼搏,也会促进一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但此举弊端多多。首先,贵宾区的设置在激励班级少数同学的同时,也打击了班级绝大部分同学。在座位选择方面享有无可争议的“”成绩暂时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滋生一种特殊化的心理,自我感觉良好,甚至看不起同班其他同学。而屈从班主任安排于“贫民窟”的学生必然从屈辱中滋生“仇富”心理,开始在班级中排挤孤立贵宾区的学生。这很有可能导致班级集体四分五裂。进而学生对班级缺乏认同感和向心力,集体观念淡薄,集体主义荣誉感严重缺失。这样,一个和谐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就被班主任“三六九等”的座位安排方式粉碎了。学生虽然面对教师不公平的座位安排“不敢言而敢怒”,由此滋生不满情绪和不服气的心理,总是在不断寻找发泄的时机,这也会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令人屈辱的座位安排还会使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到备感失落,进而自卑。于是破罐破摔,其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糟糕。而且班级的生活不会单调到只剩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不是全才,运动会、文艺汇演也需要借助于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学习之外的才华,广播操比赛、常规管理以及文明班级需要全班同学的共同奋斗。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没有达到激励优秀学生的结果,反而刺伤了班级大多数人的感情,使全班学生心理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其结果是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

被遗忘的边缘区

一般被放在前两排、靠着墙几列以及最后几排,这是往往被教师忽视的教室边缘区,班主任通常把这些座位安排给班级的中等生。绝大多数班主任习惯于“抓两头,促中间”的班级管理模式,即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培养尖子生”和“转化后进生”上。中等生既不会像“后进生”那样有无数劣迹斑斑的缺点,又没有优等生身上那些耀眼的亮点,他们身上贴上了“安全”和“平庸”的标签,班主任留给中等生的可能最多只是匆匆的一瞥和仓促的背影。中等生现象是当前中学教育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几乎被遗忘的中等生被放心大胆地丢在边缘区,可能长期游离于班主任的视野之外,对中等生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可能哪天班主任不经意地关心也会让他们激动好久。放心成为教师忽略这些学生最充足的理由。所有的表扬都给了优等生了,所有的批评都给了问题学生了,班主任留给中等生的只能是放心幌子下的冷漠了。

有人说“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对他的漠视。当老师无视孩子的存在,无视他的成功失败,那是对孩子最大的心灵伤害。”许多时侯,由于许多教师对班级中处于中间型的学生关心不够,使他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的聪明才智不能被好好挖掘,也得不到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长久的被遗忘让这些中等生们的青春不再飞扬,梦想失去了翅膀,他们失去了进取心,失去了提升自我的动力和勇气。

被看管的监控区

教室讲台的两侧以及前两排在功能上算作监控区,班主任往往会把这个区域的座位安排给所谓的“双差生”。有些班主任往往从自己善良的愿望出发,将缺乏毅力、成绩较差的学生有目的地编排在讲台两边的位置或者前两排。在有些班主任看来,这就是对这些学生的优待了。如教师认为自己这样做就会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并没有因为他们成绩差、毅力弱而歧视他们,放弃他们,而是时时刻刻把他们放在心上。学生上课时坐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管住自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但班主任却忽视了将“双差生”打入“冷宫”,置于教师的“二目”睽睽的监督之下,学生被迫学习的屈辱和伤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机器,更不是学习的努力。在教师的监督之下,这些所谓的“双差生”可能服服帖帖地压抑自己,装模作样地假装认真学习,一旦离开班主任的视线,就可能释放被压抑的能量。原因在于对学生实时监控意味着班主任对这些学生严重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让学生自身感到屈辱,也产生了不自信。

有些教师们眼中这些学生不仅自己不好好学习,更让人头疼的是他们还会破坏课堂纪律,基本上被认定为班级正常学习秩序的“害群之马”。为了在客观上把他们所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有些教师为防止他们对的“不良”影响,对这批学生实行分割包围,削弱他们的有生力量,让他们教师的“驯民”。在“超级女声”的重重包围之下,这些天真烂漫充满个性的孩子们被迫“处于孤独的愤怒之中”,只好收起自己的天真率性,把“小手放放好”,变得老成起来。教师扼杀的不仅是孩子活泼的天性,也摧残了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

科学的座位安排,除了需要照顾学生的身高和视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学生的主观愿望也是班主任在座位安排过程中必须着重考虑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座位的主人是学生,座位的使用者也是学生,我们为什么剥夺学生对座位的自由选择选择权,一定要学生使用他们不喜欢的座位呢?学生对座位的要求,除了座位的位置之外,对周围同学的软环境也有很高的要求。我们不妨尊重学生的意愿,可以让志趣相投的学生坐在一起,形成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也可以让一些心理上存在这样那样不足性格内向的学生与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学生多接触、交朋友,感染和带动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我们还可以让性格互补的学生坐在一起,双方都可以从对方身上学习有点,克服自身缺陷,完善自我。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吸收同学性格中的优点,有利于自身个性的完善和发展,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发挥学生之间的自然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在编排及调整学生座位之前,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把学习有差异,性格有互补的学生尽可能编排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共赢。这样坚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安排座位,必将有利于创建一个“班风优良、纪律严明、团结有力”的班级。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坚持与成长 下一篇:春风拂面般的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