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充满活力的“绿色教育”

时间:2022-09-27 03:42:22

打造充满活力的“绿色教育”

武昌,作为中国内地新式教育的发祥地,集湖北百年教育之大成,名师云集,名校林立,在历史上的每一个阶段都保持着教育高位运行的姿态,素有“学在武昌”的美誉。近年来,武昌教育更是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绿色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以生命为载体、以生命为发展对象的教育,它具有生命性,尊重和呵护生命是其前提和本质;它具有规律性,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它具有开放性,需要以开放性的大教育观将一切能促使学生发展的学校、家庭和社会融为一体。“绿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彰显个性的基础上激起发展的欲望,实现全面发展、最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金秋十月,我们慕名前来,深入学校,对话局长,希望通过几个维度的展示带您一同感知“绿色教育”的温度。

教育更需要回归和坚守

“绿色教育”坚定不移地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可持续发展。

“我们现在的教育更需要的是回归和坚守。”每当有媒体问及区域教育的创新,武昌区教育局王兴文局长都会以这句话作为回答。的确如此,教育不能追赶时髦,更不能作秀,而是要在纷繁的口号和现象中保持清醒,探寻本质。

早在2008年,武昌就在全区做了一次教育质量大型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负担较重,教育教学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现象依然存在,其原因涉及教育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方面,较为复杂,但其中最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忽视。以王兴文局长为首的武昌教育人意识到,教育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回归教育本质,真正用行动来诠释“以人为本”。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描述教育,王兴文局长觉得“绿色”最为合适。在他看来,“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生机与活力。绿色是一种生态,往往让我们联想到自由生长的青草,只有提供充足适量的阳光和雨露,才能让生命得到真实自然可持续地生长”。

教育发展的关键是质量。在“绿色教育”理念提出之前,王局长就率领武昌教育人开始对“绿色教育质量”进行了探索。王局长坦言,当时并没有对“绿色教育”的内涵做一个科学的界定,但凭借多年的教育实践,他从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未来发展的角度列了几条看似“感性”的标准,简单的说就是“三个不要一个要”,即牺牲学生健康的质量不要,高投入低产出的质量不要,虚假的质量不要,科学健康可持续的质量才要。

如果把武昌教育比作一辆列车,王局长认为,增加其内生动力远比施加外在推力更重要,也就是说,每一个教育人对教育价值真正认可之后所迸发出来的能量远大于制度或惩罚的效用。因此,武昌区提出了“绿色教育”的理念,希望以此统一全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将工作的重心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位上来,重新认识教育对生命成长的价值,切实关注每一位师生的教育生活质量。通过系统地规划设计和教育实践,将课改十年的新观念、新思想通过行动落地生根,转化成真切的教育效果,最终反映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

用评价为质量保驾护航

“绿色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和谐均衡,积极倡导人才标准的多元化,努力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自由发展开辟空间和舞台。

在“分数决定论”依然有一定市场的今天,武昌却在全区每所中小学开展“大家唱、大家跳、大家展”活动,并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校园生活幸福感等要素纳入学校年度绩效考核,其教育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可见一斑。

谈及全区的教育管理,王兴文局长“用评价来引导学校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观”的智慧引人思考。他给记者讲了基层的这样一个现状:“每年教育局下发的年度教育工作计划,校长们一般都看一遍,能够看三遍的简直是凤毛麟角,但是对每年下发的学校绩效目标考核奖励方案,所有校长不但会认真地看三遍、甚至五遍,而且还会将各项任务逐级分解,一一落实到位。”由此可见,评价在“绿色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他的带领下,武昌一改往常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而是构建起以“遵循规律、轻负高效、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教育质量”三级评价体系,力求以评价变革引导基层教育工作者确立正确的育人观,引领全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所谓“绿色教育质量”三级评价体系,即促进全区均衡发展的整体性评价、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全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全学科评价。“整体性评价”是以北片学区、特色教育联盟、联动发展三类“教育发展共同体”为基础,研制出《武昌区义务段学校整体评价联动发展方案》,变单一的学校个体评价为对学校个体评价与对发展共同体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区域内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全过程性评价”是变单一的分数评价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评价,它涵盖了考试、课程、作业、教研、学籍、招生、近视率等方面,以引导中小学校向过程管理要质量;“全学科评价”是将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部学科课程纳入教学质量评价范畴,对学生每门学科学业达成度水平、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发展水平、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在评价的引领下,武昌区加大了体艺等非考试科目的教学管理力度,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将每天1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纳入到中小学校的作息时间中统一执行,做到“天天有活动,班班有安排,人人有项目”;建立32个“初中体育与艺术活动基地”,6所市级体育后备人才试点高中,9所市级体育艺术特色高中,组建多个学生艺术社团,为学生个性成长提供发展平台;以北片学区为主,通过教师走教加大优质课程交流力度,着力构建学区课程;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加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力度,组织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母语关涉民族自尊自信

“绿色教育”克服急功近利,追求健康和谐,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情感、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的高度统一。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应摒弃功利心,否则,一切教育行为都将变形。2010年起,武昌区以“20+20亲近母语行动”为重点,在全区实施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工程,每天早晨20分钟诵读经典,中午20分钟练习书法。对于为何要在全区开展这种看似“无用”的活动,王兴文局长有自己的理解:“法国人在公共场合都讲法语,即便懂英语也不会讲,对母语的这种态度,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和自信。”

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教育局通过统一时间、材、统一经费保障,使工程得以强力推行;通过全员培训、全程研究、全覆盖调研,使效果辐射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学生;通过教材免费发放循环使用,任务不带到课外,保证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

自实施“20+20亲近母语行动”以来,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全区近五万名小学生,除语文教材指定篇目外,人均新增诵读古文50篇,背诵35篇以上,学生写字优秀率达到75%以上,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教师也在活动中受益,每学年,全区小学语文教师人均完成专题活动课144课时,批阅习字练习册7200人次,开展专项研训活动34次,探索出各具特色的“20+20”课型教学法,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不少学校结合“20+20亲近母语行动”开发传统文化课程,使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家长们普遍认为该行动不仅能让孩子写好汉字、说好汉语,而且对孩子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交际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调查显示,家长满意率达到100%。2012年2月,教育部将这一做法向全国推介。

教学与德育应融为一体

“绿色教育”倡导创设科学、民主、和谐的绿色课堂,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

熟悉武昌教育的人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以前全区的教学工作会和德育工作会是分别召开的,然而近两年却合为一体。缘何?王兴文局长认为,“德育和教学应融为一体,不应该分开也是分不开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同样也是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培养的主阵地。因此,武昌区切实树立大德育观,一直把中小学德育工作纳入全区教育的整体框架,将“有效德育”与“高效课堂”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强力抓手,通过对德育和教学的联合指导,实现课程育德,全面育人。

武昌区在开齐开足开好各级各类课程的同时,坚持十七年开展教学质量主题年活动,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切实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不断完善区、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加大研训工作力度,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促进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有效构建多样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极大地满足了全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近几年,全区涌现出实验中学综合实践课程、粮道街中学“希望教育”、武汉中学“人格教育”、二十五中学“阳光教育”、原三角路中学“中学生生活价值观”课程、南湖学校“自省教育”课程、中山路小学“白帆生活学校”实践课程、棋盘街小学“美乐教育”实践课程、昙华林小学“三个了不起”课程等一大批德育校本课程。

如今,“绿色教育”的理念已经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逐步贯彻落实。谈及对未来的期许,王兴文局长告诉记者:“以‘绿色教育’为统领并不意味着以同质化的模式来推进,还需要各学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主动探索和实践,让这一理念内化到校园文化之中,反映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让师生展现生命之美、焕发生命之光;让武昌这片教育生态园地充满更多的阳光与活力!”

上一篇:仰“惠人”遗风 育“济世”之才 下一篇:让德育不愁的“成长护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