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变更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10-19 01:56:16

CFO变更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高管进行盈余管理动机分析的基础上,以CSMAR和CCER数据库所提供的2007-2009年间,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5个行业共74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横截面修正Jones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发现:CFO变更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影响。

【关键词】CFO,盈余管理,高管变更

一、盈余管理动机分析及提出假设

关于盈余管理的涵义,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理解的盈余管理是企业高管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允许范围内,按照某种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相关盈余信息进行规划和编制,其目的是影响以阅读财务报告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企业行为。

Watts(1997)及Watts and Zimmerman(1978)假设经理报酬计划会使企业经理人员有动机为扩大自身报酬的现值而选择会计程序及应计利润来达到目的。Healy(l985)的论文对此提出了-个更有说服力而且全面的理论——为了提高自身报酬而引发经理人员管理盈余。他的这篇论文自发表后一直到现在都被视为是盈余管理领域内的经典。

Murphy and Zimmerman(1993)、DeAngelo(1988)、 Deloitte and Touche LLP(1993)研究表明新任 CEO任职的第一年,他们倾向于减少报告收益,以使未来的绩效成绩表现得更强。Geiger and North(2006)的研究显示在继任CFO 带来公司的操作性应计利润降低显著。

王倩(2009)对薪酬动机是否导致高管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以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发现为了薪酬而导致上市公司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是确实存在。

由此可见,为了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及财富最大化,无论是即将离任还是退休的CFO都有动机使公司绩效最大化;而在公司业绩不佳或股票市场表现不好时,CFO为了保住工作,也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形成一个有利于公司股价变动的财务报告。

所以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在变更前一年,CFO会调高盈余管理。而对于继任的CFO,在就任前期倾向于使盈余管理下降,不仅由于继任者对公司运作尚在熟悉,还可以通过前低后高的对比,以示公司日后的财务报告质量有所改善,将治理不善的后果推给前任;但随着任期的延长,新任CFO会因为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而导致盈余管理动机会越来越强烈。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CFO发生变更前一年,CFO发生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CFO未发生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

假设2:在CFO发生变更当年,CFO发生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CFO未发生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低;

假设3:在CFO变更后一年,CFO发生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CFO未发生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

二、计量模型及变量定义

(1)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在模型选用上,本文采用Bartov等(2001)和夏立军等(2002)学者较推崇的横截面修正Jones模型来度量盈余管理程度,具体模型如下:

模型中的变量解释如下:TAit:第i个样本在第t年的应计利润总额,用第i个样本在t年的净利润减去该样本同年经营现金流量净额计算而来;Ait-1:第i个样本在第t-1年的总资产;REVit:第i个样本在第t年与第i个样本在第t-1年的营业收入之差;RECit:第i个样本在第t年与第i个样本在第t-1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之差;PPEit:为企业i在t年的固定资产;?孜it:随机项。

本文采用以下3个步骤来计算各样本的盈余管理程度:

其中:TAit为第i个公司第t年总应计利润;Eit为第i个公司第t年净利润;CFit为第i个公司第t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②计算非操控性总应计利润:分行业将所收集到的未发生CFO变更的所有公司的数据分年度地用方程1-1进行回归,并将方程1-1的回归系数和发生CFO公司的相关数据代入方程1-3得到各发生CFO变更公司的非操控性总应计利润NDA。

③最后按公式1-4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

DAit/Ait-1是经过总资产调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用来衡量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

(2)CFO变更与盈余管理的检验模型

为了检验CFO变更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本文使用以下多元线性模型进行检验,并将相关变量作为控制变量。TR=a0+a1CFO+a2SIZE+a3MB+a4TAR+a5CFFO+a6GROW+a7ROA+?孜 1-5TR=a0+a1CFO+a2SIZE+a3MB+a4TAR+a5CFFO+a6GROW+a7 ROA+?孜 1-6

模型中的变量解释如下:CFO:发生CFO变更取1,反之则取0;SIZE:公司规模,用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MB: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表示企业未来的成长机会和发展前景;TAR: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用来衡量企业的债务约束状况;CFFO: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状况;GROW:公司的销售增长率,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增长率表示;ROA: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可以集中反映经营业绩的总体变化情况;:为各指标与上一年相比的变化额。

三、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在样本的选取中,考虑到在2001年和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本研究又需要CFO变更前后一年和当年连续3年的数据,因此选择2007-2009年为研究期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非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样本公司的相关数据分析运用EXCEL和SPSS13.0进行处理。

为研究方便,本文执行了以下筛选标准:

1)从巨潮资讯、证券之星网站和“金融街”证券网站收集样本公司各年报或各种类型的临时性公告, 通过阅读每份年度报告中“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的文字和“高级管理人员变动情况”一栏可以确认在2007-2009年发生CFO1变动的情况;

2)为满足计算企业连续3年操控性应计利润和回归分析的需要,所选样本的相关数据在CSMAR和CCER数据库中可以全部获得;

3)剔除了无法确认CFO人选或变更年度的样本;

4)剔除了CFO变更两次以上的样本,如07、08年均发生CFO变更的样本;

5)剔除了数据缺失的样本,以保证所有的样本都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能够被合适运算;

6)考虑到异常值对统计结果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剔除了一些极端数据的样本。

按照以上标准,在阅读了沪深两市1057间上市公司07-09年的3171份年度报告,最终得到5个行业共749个样本。

四、实证分析

在进行控制变量和盈余管理程度(TR值)的差异性检验时,均值用的是参数T检验,中位数用的是非参数Wilcoxon检验。

1、盈余管理程度的描述性及差异性分析

从表1-2来看,CFO变更组的TR平均值波动幅度要比非变更组的波动幅度要大。具体而言,在变更前一年,CFO变更组和非变更组的TR平均值均为负,表明CFO变更公司和非变更公司在变更前一年,都在进行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变更组的调减幅度要比非变更组的大;在变更当年,CFO变更组的TR平均值显著上升,表明CFO变更公司都在进行调高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从t-1和t年的平均值来看,说明CFO变更前一年,盈余管理并没有上升,变更当年,盈余管理也没有下降,反而是升高,但这两年的平均值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变更后一年,CFO变更组的TR平均值(0.0223)不仅显著高于比非变更组的TR平均值(0.0000),同时也比变更当年的TR平均值(0.0021)高,并且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

2、回归分析

为排除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本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并对企业规模、成长性、债务约束等因素进行了控制,见表1-4。其中Panel.A以CFO是否变更和相关控制变量为自变量,以盈余管理程度TR为因变量,;Panel. B以CFO是否变更以及控制变量的变化值为自变量,以盈余管理程度的变化值TR为因变量。

从表1-3可见,模型1的CFO回归系数大于零(0.016)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变更的前一年,即将发生CFO变更公司比未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从而假设1得到了实证支持。

模型2的CFO回归系数小于零(-0.015)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变更的当年,发生CFO变更公司比未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低,这一点同时也从模型4的CFO系数小于零(-0.037)且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得到确认,表明CFO变更当年,这些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上一年相比有明显的下降,从而验证了假设2。

模型3的CFO回归系数小于零(-0.003),说明CFO变更的后一年,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低于未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模型5的CFO回归系数大于零(0.006),说明CFO变更后一年,这些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上一年相比是有稍微上升的,但模型3和模型5的CFO回归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假设3没有得到验证支持。这可能与新上任CFO尚在熟悉企业的决策和运作,继任CFO与CEO还在磨合的阶段,董事会对其激励还没使其产生很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模型尚待完善等因素有关,导致实证结果无法对假设给予支持。

五、结论

通过实证,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在变更前一年,与未发生CFO变更的公司相比,即将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要比未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在变更当年,与未发生CFO变更的公司相比,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要比未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低;在变更后一年,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未发生CFO变更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的结果并不明显。这说明CFO的变更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urphy and Zimmerman, 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33(3):375-400

[2] Healy P M.1985.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7):85-107

[3]Geiger and North. On the choice and replacement of chief financial officer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60(1):143-175

[4]苏文兵,施建军,杨惠.CFO变更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

[5]王倩. 公司治理、盈余质量与经理报酬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 南开管理评论, 2009,(2): 28-33.

注:1、本文的CFO变更是指上市公司中的财务最高负责人发生了更替

上一篇:论足球市场参与主体间关于运动员转会交易价格... 下一篇:财务共享服务在A集团采购支付及费用报销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