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信中心:以软实力撑起云服务

时间:2022-10-19 12:28:54

西信中心:以软实力撑起云服务

走进西信中心现代化超大机房,可以看到这里分布着集中监控区、灾备指挥中心、空调机房、气消瓶组间、生产机房、变配电室及信息服务演示体验中心等区域。

西信中心投入运行以来,闪耀在镁光灯下的更多的是硬实力,然而,当真正了解以后,更让人感叹的是,西信中心软实力更“牛”!何谓软实力?就是准确的战略定位、丰富的运营经验和先进的技术谋略。

转型引擎

能引导西信中心复杂、完备的软硬件设施和谐“起舞”的,首先是它的长远规划和准确定位。

“西信中心现在有三个定位,第一个定位是综合信息服务提供者;第二是前沿技术研究基地,如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第三就是对外合作发展的聚合基地。”西信中心总工程师冯静告诉记者,“我们是信息服务中心,而不是简单的数据中心。”

西信中心一系列的动作,在记者看来,与中国电信转型息息相关。目前,中国电信正在积极地朝着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发展,云计算等新的服务模式,将成为中国电信未来重要的突破点。

据了解,早在几年前中国电信就已经开展了针对云计算的技术研究工作,并成立了专门的云计算研究机构,在关于云计算的信息搜索方面收集了大量的云计算技术文献,并通过虚拟化技术来测试掌握相关技术成熟度,对行业化主流的虚拟化设备和虚拟化管理系统进行技术测试。2010年,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针对中国电信的运营特点和要求,就已经搭建了基于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云计算测试平台,同时,利用英特尔数据中心管理平台结合英特尔节点管理器技术对云计算测试平台进行了功耗测试。

据相关人士介绍,由于云计算现业务并没有成熟的行业标准,西信中心在云计算上也只是开始探索。西信中心是中国电信集团的云计算试点的四大基地之一,承担着中国电信在云计算技术和业务方向的探索任务。西信中心在云计算方面有两条发展路径:一是与华为结成的云计算战略协议,在集团的支持下建设了X86云计算平台,其能力为500台虚拟服务器,100TB存储,10G带宽的虚拟IDC资源,积极开展云计算研究,主攻异构平台的管理、与中国电信现有CRM计费平台对接、用户自服务流程、数据库分布式计算研究、基于互联网的高速存储等方向。另一方面是与世纪互联在云计算视频业务方面进行合作,采用基于英特尔至强5000系列双路处理器的CISCO UCS系统,构建了视频业务云计算平台,其能力为3000台虚拟服务器,100TB存储,20G带宽,并利用世纪互联的云计算管理平台,对业务进行管理,并对用户提供自服务功能。

据悉,未来西信中心将在金融、外包服务、高新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娱乐、游戏等行业的服务触角延伸,并提升服务能力,产生巨大影响。西信中心会以行业应用为主,通过在基础能力、服务能力、运营能力的综合提高,建设成为国家西部信息灾备基地、西部金融后援基地、政务信息服务中心、移动互联网服务中心。西信中心考虑的是整合,不仅仅是业务上的融合,还包括产业链的整合,以及向外的一些联合,比如跨行业、跨区域的联合,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整合。

刚柔并济

光有了目标还不够,西信中心更注重脚踏实地的执行,其重要依托就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重修炼。

“用户把自己的核心应用、关键系统放在我们这里,我们就必须要保证系统的高效性、可用性和可靠性,西信中心的软硬件资源已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但是如果我们的软管理跟不上的话,就会浪费硬件资源。”冯静告诉记者,中国电信已经有十多年的数据中心运营经验,现在又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了武装。目前,西信中心引入全球领先的统一云计算平台、统一安全管理平台、统一运营维护平台,集数据中心和信息应用中心为一体,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符合国际TIA-942标准、《国家电子信息机房设计规范》以及绿色建筑评估体系ASHRAE标准、LEED标准,是西部唯一通过国际权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认证,依照ITIL和ISO20000标准实施业务运营管理的信息中心。

“良禽择木而栖”,五星级数据中心的标准自然吸引了客户的关注。2010年11月,成都银行和锦泰财险公司入驻西信中心,成为其首批客户。成都银行是四川省首家城市商业银行,本次入驻中国西部信息中心,合作内容主要为数据存储和十多项重要应用系统的迁移设置。锦泰财险是成都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双方合作将分为两个阶段,现在为首期项目,主要包括IDC机房租赁、机柜上线等,后期将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合作。目前,包括成都市工商局、劳保局、招生办等部门的重要数据,都在西信中心进行了存储或备份。

但是,光把数据送进“保险箱”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数据在保险箱里“升值”,通过应用让信息产生价值。除了数据存储和灾备服务等基础服务外,西信中心还在为客户量身定制包括信息化外包、综合信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内的五星级信息服务和支持。

据悉,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正与成都高新区政府共同规划,在居住、商务、医疗、教育、政务五大领域推行三网融合、办公一体化、智能互联楼宇、数字媒体、城市管理、智能卡、协同、集中运营中心等服务。

“在我们的机房里,可以看到从业务到管理等多种业态、多种层次的托管,我们的用户千姿百态,他们所采用的设备、基础设施也是五花八门的,我们需要提供管家式服务,从管理层面也好,技术层面也好,不断地梳理、总结。”冯静告诉记者,“我们的很多管理软件是靠自己编写的,倾注了我们10多年的IDC业务与灾备、安全等专业服务的实践经验。这些管理工具并不是单一地去解决服务器、网络、存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而是关注整体效能问题。”

新技术谋略

虚拟化、云计算、物联网⋯⋯新技术潮流一浪高于一浪,在西信中心眼中,并不是简单的堆积,就能用好这些技术,而是需要谋略与布局。

2011年1月19日,在西信中心竣工投产仪式上,由中国电信与多所高校联合组建的“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云计算高校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该联合实验室旨在充分整合三所高校在云计算方面的优势研发力量,对接西部信息中心优质的“云平台”资源和“云服务”需求,推动西部云计算高端产业资源、技术资源与科研资源有效整合。

冯静表示,目前西信中心的技术研究实验室联合了几个国家级的实验室,对新技术进行研发。在商业模式上,西信中心的做法就是循序渐进,发挥资源平台优势。作为西部IDC业务的领军企业,西信中心在10多年的运营中拥有了丰富的IT设备资源。但是,随着业务的变化,平台的升级,西信中心手中有了不少的富余IT设备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这些IT设备资源重新整合,将传统的静态物理资源转换成动态资源,以互联网为交付渠道,构建快速的计算平台,结合电信自有的计收费渠道与流行的网上支付渠道,一方面盘活了西信中心的IT设备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了西信中心业务创新、孵化和部署的速度,降低了IT资源的投入和整体运营成本,提升了节能减排效果,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冯静说:“我们将以虚拟化技术为依托,包装成多样化的云服务,这就需要打破我们原来的商业模式,需要整合营销。原来中国电信卖带宽,卖互联网接入,而现在是提供完整的融合业务,考验了我们的系统整合能力和产业联动能力。在网络层面、CPU层面、应用层面,虚拟化都可以贯穿各种维度,每一种维度又会出现很多的虚拟化形式,凭借我们的经验,加以组合,将产生更多的虚拟化应用模式。可以说,虚拟化充满了想像的空间。”

借助虚拟化技术的伸缩性和灵活性,西信中心完全可以帮助用户提高资源利用率,简化资源和服务的管理和维护;利用信息服务自动化技术,将资源封装为服务交付给用户,减少了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西信中心的责任,就是要把虚拟化、云计算等相互关联的技术谋划在一起,产生更大价值。”

冯静感言:“如果把西信中心比喻为一个舞台的话,我们希望产业链上的领先企业都来一起‘唱戏’,我们已经在借助包括思科等在内的多家IT公司的技术,提升服务水平,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背景资料:坐落在成都天府新城的西信中心占地面积90亩,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其IDC机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万平方米。西信中心是中国电信九大中心节点之一,也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中国西部最大的数据灾备中心、信息安全中心、电话呼叫中心基地,也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通信交换和信息处理的核心枢纽。

上一篇:《计算机世界》第10期产品信息 下一篇:纺织:重平台 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