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角下对农村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思考

时间:2022-10-19 12:27:01

新课标视角下对农村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思考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不再是以传授为唯一标准,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语言表达和学习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农村地区语文课外资源不足,经典诵读就尤显重要。如何合理指导小学生进行诵读,是决定诵读效果的重要方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方法,并就其合理性并结合实践的效果来进行论证。

关键词:经典诵读 针对性筛选 家庭资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很好的实现经典诵读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诵读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诵读量;近年来的国学热和媒体对于经典诵读的炒作,使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得到了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学生家长受到传统的神童思维影响,积极鼓励学生大量背诵,并将之作为学生是否聪明、是否有出息的一个重要标准。以量的多少来判定诵读教育是否成功的观念深得人心,然而反思这种现象,所谓的诵读其实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并无太大帮助。经典诵读教学在农村存在许多误区,探索科学有效的经典诵读教学模式成为当下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神童梦想和经典诵读

在学生的儿童阶段,衡量其是否聪明的一个标准――在农村家长看来――往往是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最为明显的标准就是看其背诵了多少诗文。这一标准在古代是适用的,而在农村这种观念已然存在。

首先,自古以来的神童观念在农村代代相传,根深蒂固,而衡量自己孩子的标准也正在于此。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一旦发现孩子能够有类似的天赋,家长的成就感是空前的,正因为此他们从小就会教孩子背诵经典诗文――即使自己对这些经典一点也不懂。在他们看来,这一方面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同时有监督了孩子的学习,自然也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在起作用。[1]

其次,近些年的媒体造势。在利益的驱使下媒体大肆宣扬神童塑造和神童典型,迎合了家长的心态,坚定了家长的神童梦想。所以神童,只是在某些方面有着超出其他同龄人之处,并不能代表神童具有神秘天赋和特殊能力的存在,这正是神童塑造者们要掩盖的。

再次,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使得家庭教育缺位,家长以知识的增长和成绩的提升作为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学生懂事与否和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而最为明显的成绩便是记忆力基础上的背诵量的增长。

家长的神童梦想和学生的自尊心,是建立在与比较基础之上,其后果并不是我们所期待,而是一种恶性循环――在比较中优势的一方会继续努力保持优势,而劣势的一方则慢慢变得消沉。在经典诵读中避免产生这一现象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回到诵读经典的初衷上面来。正如新课标所阐述的,经典诵读是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从这个初衷出发,无论如何也得不出诵读量越大就越成功的结论,作为教师必须理性的认识到这一点。

首先必须明确为什么在小学阶段诵读经典诗文,一如新课标上要求;其次是因为在小学学习阶段其主要能力依然是记忆力,所以注重诵读,初中阶段就应该是理解和分析了。在明确了为什么要诵读之后,接下来就是很关键的问题了如何选择经典诗文了。

二、经典诗文的选择和归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什么是经典诗文的理解和选择,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要解决面对诗文如何选择的问题。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小学生和教师接触古典诗文的机会越来越多,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选择便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解决诗文的选择问题,其关键还在学生。我们在诗文诵读中往往会忽略主体是谁的问题,作为小学生,无论是起理解能力还是记忆能力还相对较弱,在诵读中往往难以适应大篇幅或生僻字较多的诗文,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真正该读的,什么是不适合读的。在多年的诵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在经典诗文选择上有以下几个规律可循:

1.真正为小学生喜欢的是那些浅显易懂的诗文,这种诗文的特点是生僻字较少或无生僻字,在诵读过程中他们对此类诗文往往表现出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然他们自主选择时候他们也往往爱选择此类诗文来诵读。

2.篇幅较短的。对小学生来说,面对经典诗文,他们的第一想法是背诵,而背诵的难易很大程度取决于篇幅的长度。有人为了凸显学生的诵读能力,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背诵而背诵,很显然这是有悖于学习规律的。

3.为小学生所喜爱的诗文一定是在媒体或者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方面这种高频率的呈现帮助了他们诵读,另一方面在他们诵读后能经常在生活中遇到,这会增加他们的亲近感、加深记忆。

4.经典诗文所反映的道理或者描述的事物一定是贴近他们生活的。作为一个小学生,他们不可能体会到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正为他们所喜爱的一定是道理浅显易懂,景物优美可爱。

5.要推荐给小学生的诗文一定是成系统的,这个系统不是说的是时间上或者是篇幅上的关系,而是诗文所反映的道理和所描写事物的系统性。建立在此系统上的系统的背诵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口语和写作表达。

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适合小学生诵读的诗文大致可分为:描写风景、阐述道理、劝学励志、故事陈述、修身之道、情感教育几个类别。每一类大致三十到四十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诵读,在其诵读中形成意象群,在之后的口语表达和作文写作中他们会不自觉的运用到这些为他们所熟知的诗文。[2]

三、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

在对经典诗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分层次、分步骤、分板块进行,在明确学习主体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合理引导其理解、体会诗文。在课堂上,笔者采用先诵读再讲述的办法,先让学生自己多诵读,在熟悉诗文的基础上在进行点名或者自主朗读,适当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以及情感的表达;在诵读基础上诗文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自己所诵读内容。在学生基本掌握诗文的前提下进行分角色的饰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进行再创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将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外对于诗文诵读则是分步骤进行。主要是让学生在推荐的诗文中自主选择,自行背诵,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检查,在相互监督中,相互学习,真正实现课下学习的目的。

加强老师、学生、家长沟通,和学生谈心,更正家长的不科学教育观念,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经典背诵),劝导家长关注学生,检查、引导学生进行诗文的选择和背诵。

经典诵读教育,在农村小学必须要转变神童观念,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建立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三者良性互动,实现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素质和道德情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贺金红 《小学国学教育策略》 现代教育科学2014, (04)

[2]司霞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学周刊 2014, (15)

上一篇:浅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下一篇: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