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思考

时间:2022-10-19 12:21:57

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思考

摘 要: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但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篇文章从企业价值网络重构的理论视角对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式进行清晰、系统的解释,此外,还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及演进机理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归纳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同时更好的指导企业如何正确有效的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关键字:商业模式价值网络破坏性创新

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作为管理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商业模式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从早期的商业模式概念、要素、分类研究逐渐转向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化零为整,从宏观层面深度分析商业模式中的整个系统性资源的整合,指出现有研究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一文中,作者打破了关于商业模式的传统观念,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商业模式呈现多样化,除了占有率外,企业也开始关注品牌、利益相关者和客户满意最大化等方面,而且,企业也不再满足于现有商业模式的逐步调整,而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利益共同体的联系日益紧密,企业期待对现有商业模式进行破坏性创新,力图发展出一种或多种更具吸引力的商业模式。

在现在的商业模式创新中,企业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来通过商业模式获利,而是处于与利益相关群体所形成的整个网络中综合考虑其他群体来共同吸引更多顾客、实现共同目标。经济租金理论修正了交易成本理论存在的一些缺陷,它更关注企业自身及所处的利益群体网络,而且,经济租金提出的"超额剩余"概念实际上指的是企业收益,通过企业的努力可以不断增加,但是交易成本的减少与节约理论上讲是有限的、可以穷尽的,因此经济租金理论能够更好的解释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指出企业不再作为单独个体来创新商业模式,而是应该对整个系统(包括内部和外部)进行价值链分析,这与《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一文的观点不谋而合,不仅如此,这篇论文还对其进行了发展补充。

在《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中,作者指出,企业不再是依靠单纯的线性思维,通过在价值链上降低生产成本、与对手竞争吸引更多顾客来建立商业模式,赚取利润,而是认为合作和竞争同样重要,企业如果一味的注重竞争,可能会忽略利益相关者关心的问题,从而失去相关方的支持,最终难以创造更大利润,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企业关心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利益,还应该考虑价值网内其他主体的收益,以实现多方共赢,通过集合各个主体的资源、优势和能力,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另外,在价值网观点下,企业不仅要与顾客、供应商、互补者之间展开竞争以获得价值(价值分配的过程),更要与顾客、供应商及互补者合作以实现双赢并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价值创造的过程)。

本文着重探讨了重构模式下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在塑造商业模式时,必须考虑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创造/传递顾客价值和如何实现企业盈利,传统模式下,顾客习惯付高价来获得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企业需要关心的是如何通过创造客户价值来实现企业盈利,但是,随着电子商务、全球化、竞争加剧等,顾客渐渐开始希望以低价甚至是免费获取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企业创造客户价值和实现盈利的过程逐渐分离,即使企业吸引了更多的客户也未必能够实现盈利,这就对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解构和重构:主导产品未必给企业带来收入,企业要获利就必须重构产品组合或服务组合;目标顾客未必给企业带来收入,企业必须重构用户组合以拓展新的收入源。主要途径有组合价值、附加产品、顾客分类、第三方市场等。

Fuller&Morgan(2010)把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称为"菜单",认为它给管理人员和学者们提供了一种方式,来描述和区分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的不同类型的企业行为,从而为他们提供已经尝试过或试验过的理想类型的商业模式的例子,理论上其它企业可以跟随。从1998年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开始,学者们就把供应商、顾客纳入商业模式的研究范围,Ostenwalder,PigIleur&Tucci(2005)研究中提出顾客界面(目标顾客、配送渠道、顾客关系)和架构管理(价值结构、核心能力、伙伴网络)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商业模式并不是各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还应包括各要素间的规则集及作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特定的产出。Amit&Zott(2012)指出,商业模式的变革可能是细微的,甚至它们还没有潜力破坏一个产业,但它们仍能对创新者产生重要的收益。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形式之一就是通过增加新颖的活动,如前向或后向一体化,他们把这种形式的商业模式创新称为新活动体系的"内容"。

姚伟峰,鲁桐(2011)指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管理活动,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当企业为谋求发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需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各方利益间寻找平衡感。王鑫鑫、王宗军在《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一文中,对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的方向性做了研究,研究指出从企业组织形式出发考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问题,并认为企业间合作经营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动力和方向。

理论应该随着存在于案例及其背后内在逻辑中的各种新型关系模式的出现而不断发展。本文正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篇总结商业模式价值创新系统的不同渠道,然后对企业整体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进行了系统思考,主要涌现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一,这种方向性研究的优点是拓宽了研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的思路,但这种方向性研究离实施还有一定距离,还不足以指导企业的实践。

二,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难以做出科学评价。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是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决定是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以及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73-81.

2.李东: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自主创新专题研究,2006:141-145.

3.刁玉柱,白景坤: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分析:一个系统思考框架[J],管理学报,2012,9:71-81.

4.王鑫鑫,王宗军: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2:33-38.

5. Baden-Fuller,C.,Morgan,M.BusinessModels as Models[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156-171.

6. Amit,R.,Zott,C.Creating Value Throug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Review,2012,53(3):41-49.

7.姚伟锋,鲁桐:禾IJ益相关者博弈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1,1:81-84.

作者简介:吕孝双,山东莱芜人,女,1988年7月生,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司战略与创新方向。

上一篇:对当今流行语言的探究 下一篇:关于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