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数学能力

时间:2022-10-19 11:45:47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数学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是关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突破口。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切实使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自主探索学数学,合作交流学数学。

关键词:教学观念;学习兴趣;生活实际;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65-02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你要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让学生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在数学学科领域联系尤其紧密,因为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的教学过程更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内容。

1.提前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生活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利息和利率》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并没有利息、利率这样的概念,直接学习学生难以接受,在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请教父母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在银行存钱?如果同样是一万元存一年跟存两个月有什么不同?”,然后自己还可以带领学习小组的组长到信用社去参观,把本来比较陌生的抽象的知识通过亲身体验有了直接的认识,又可以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知识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又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了理财的观念,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让孩子们不觉得数学抽象、枯燥,而是更加热爱学习数学。

2.补充“生活化”的数学材料。书本只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典型的范例,是死的,但教师在教学时,决不能依样画瓢,生搬硬套。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让孩子们觉得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内容时,面对“枯燥”的问题,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的事件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我与妈妈换角色”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妈妈在家每天需要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件,设计一些数学应用题,如:中午计划吃土豆丝和西红柿炒鸡蛋,带上十元钱去买菜,土豆5角一斤,西红柿二块五一斤,那么买5斤土豆,剩下的钱还能卖多少西红柿?这样不仅把枯燥无味的数学题目改编成了富有生活气息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题目,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家长的辛苦,让学生发现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还会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感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本中的一些问题多是复杂问题简单化或者是一些生活问题数学化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从生活中挖掘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也就是我们必须得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融入数学中去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之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星期天小明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还带着小妹妹去公园划船,每条船最多只能坐3人,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才能一块儿玩儿?这个题目是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三、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迁移是运用自己已经学过的概念、公式、法则去解决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后继学习,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正迁移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新知识。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启发学生回忆。你还记得圆面积的公式推理吗?学生回答后,接着问:现在你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计算出体积?然后分组讨论,学生也很自然地把平面图形的转化思想迁移到立体图形中(长方体体积=长方体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圆柱体积=圆柱底面积×圆柱的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放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抽象性、思维性较强,有时无法讲清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会产生这样那样多的新问题,那时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同时又在操作过程中得到圆满的答案。如我在教圆周长计算时,是这样启发学生操作的:首先出示这几个圆。问:这几个圆的周长哪个长?长多少?第二个问题学生就产生了疑问,然后再指导学生分组测量。有的会用“绕线法”,有的会用“滚动法”,也有的会用“折叠法”。测量出硬纸板做的圆周长。但画在纸上的画周长能否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于是又通过实验,出示: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径分别是否2厘米、3厘米、4厘米的圆,先通过上面的测量方法,填入表中。得出圆周长=直径×3.14,这样,学生对圆周长计算公式印象深、容易记。

五、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求异思维能力。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们进行合作交流。在教学《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时,上课伊始,课件出示: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几棵?之后马上提出目标:今天我们复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飞思维的翅膀,在小组内讨论这道题有几种解题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热烈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发挥了它真实的功能,真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我们身为人师应积极改革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在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如何上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 下一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