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玉米通透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19 11:24:51

小议玉米通透栽培技术

玉米通透栽培技术是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科学的种植方式,改善和增加田间植株的通风、透光状况,良种、良法结合,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来提高玉米质量,增加种植密度,利用合理的间作模式、科学施肥,进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现将玉米通透高产栽培技术简述如下:

一、选择良种

要针对各地不同类型的气候特点,土壤情况,栽培管理水平,种植习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并且,为提高玉米品质,增强市场竞争性,应选择适于密植的优良品种。也是实现玉米优质高产的重要手段。

二、合理密植

据生产条件、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管理水平、种植方式、产量水平等实际情况,做到合理密植,种植密度可根据土壤肥力程度和品种自身特性来确定,株型紧凑,早熟矮小宜密植;株型平展,晚熟高大宜稀植。肥水条件应遵循“肥地水分足宜密,瘦地水分不足宜稀”的原则。

采用种植两垄玉米空一垄的栽培模式。由于空垄的出现,充分利用了边际效应,改善了田间通风性透光条件,促进了光合作用,增加了产量。另外由于空垄的出现,空气流动较常规小垄栽培大大增加,利用玉米成熟时籽粒脱水,降低含水量3~4%,提高玉米质量。该技术的具体方法是:把原65厘米或70厘米的两条小垄合成130厘米或t40厘米的一条大垄,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大垄上玉米行距为35~45厘米,种植密度较常规栽培每公顷增加4500~4600株,达到60000~70000株。

三、田间管理

1、苗期

①化学除草:播后苗前,每亩可用40%莠去津或42%玉草净或异丙草莠等200毫升+50%乙草胺200~250毫升,对水45公斤,进行均匀喷雾。苗后,可在杂草3叶以下时(杂草越小,效果越高),每亩用80%玉农乐4~6克进行叶面处理;7叶以上时(拔节后植株高60厘米以上),可用克无踪进行行间定向喷雾。施药要均匀,做到不重喷、不漏喷。②间、定苗:幼苗3叶期间苗,4~5叶期定苗。留大苗、壮苗、齐苗,要按单位面积保苗密度留足苗。③病虫害防治:播种或移栽前,可在土壤中撒施药剂防治地老虎、黏虫、蓟马等。

2、花粒期

注意防治病虫害。①灰斑病:统防统治,发病初期可摘除带病底叶,选用70%甲基托布津、70%甲基硫菌灵等农药喷雾防治。②大、小斑病:发病初期,可用70%甲托或多菌灵500倍液防治。防治锈病可于发病初期用5%粉锈宁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连喷2次,间隔10~15天。

3、规范育苗,加强苗床和栽后管理

3.1 加强苗床管理。苗床管理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调节苗床的水分和温度培育健壮、整齐的秧苗。播种至出苗时期,要严盖地膜,保持床土湿润和较高的温度,以利出苗。出苗后,要选择晴天及时揭膜炼苗,防止烧苗,要及时防治病虫和鼠雀危害。要根据床土湿度和秧苗情况,施用清淡粪水提苗,确保壮而不旺。

若为大苗移栽,或因故不能适时移栽时要及时移动肥球或方格,阻止幼根穿出,以免移栽时损伤新根。

3.2 栽后管理。必须以促根、壮苗为中心,紧促紧管。要勤查苗,早追肥、早治虫,并结合中耕松土促其快返苗,早发苗,力争在穗分化之前尽快形成较大的营养体,为高产奠定基础。

4、玉米授粉后管理

玉米授粉后,即开始进入灌浆成熟的生育后期阶段,这期间切实加强田间“三项”管理,对加速灌浆,促使早熟,提高粒重,增加产量极为重要。

4.1 割除“空秆”。人们常把没有长出雌穗和虽有雌穗但到秋只是个青棒或瞎棒的玉米植株,统称为空秆,在一般的年份里,这种空秆对产量影响很大。这些空秆株,严重地影响通风透光,与正常植株争水争肥,要及早彻底割除。

4.2 去除病株和玉米无效果穗。作物病株既不能构成产量,又空耗养分,而且还可传播病害,必须除去。玉米植株上,除去上部果穗外,其第二、第三果穗发育迟缓,吐丝较晚,除特殊品种外,一般情况下小穗是不能成棒结实的,群众叫“瞎棒”。抽出后必须逐个去除,减少养分无效消耗,促使主穗充实,棒大粒多饱满,增加产量,又有促早熟作用。

4.3 除“乌米”。玉米“乌米”即是丝黑穗病,为害玉米穗不能结实,而成为“灰色”。在田间要全面检查,如发现乌米在破钯前必须连同玉米植株清除田间,妥善处理,不能作饲料或沤肥,防止病害再度传染。

四、科学施肥

玉米的科学施肥技术,根据玉米生长期的营养吸收规律及原则是:施足基肥(底肥),施好种肥(口肥),重施拔节和穗肥,巧施粒肥。

五、利用间作模式,提高玉米产量

采用间作栽培技术模式,可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种植密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大豆间作玉米的形式,各地多种多样。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可适当缩小行、株距,增大密度,以充分利用间作田间透光良好的环境条件,发挥玉米边行效应的增产潜力,大豆则要适当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减少密度,以改善大豆田间通风透光的条件,使大豆植株个体得到较好的营养面积。一般玉米行距40厘米,株距20厘米,大豆行距27厘米,株距10厘米,大豆每亩约1~1.3万株,玉米亩留苗9000~4000株。

上一篇:天价富硒香葡萄――川红 下一篇:3S技术在农业及大豆种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