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堂教学安一个“天眼”

时间:2022-10-19 10:57:52

给课堂教学安一个“天眼”

作者简介:谢慧兰(1984.10-),女,汉族,福建龙岩人,现供职于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西南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摘 要: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个指向性明确的主问题,能够使整个课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既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主问题就如同“天眼”探头,能够透视周遭、关照全局。我们可以从找准关键语句、调动学生熟悉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入手设计出一个合适的主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有些老师无限放大学生地位,课堂看似热闹实则空洞;还有些老师固执守旧,课堂看似完满实则纷乱。语文课堂需要实在明白,需要突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功能。因此只有教师真正明白了课堂要“教什么”以及“怎么教”,学生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最终才能学有所成。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关于主问题的研究便显得意义非凡。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散的、短暂的、浅层的问答式提问而言的。设计“主问题”,要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结合所教授过的课文,我也谈谈自己对于设计教学主问题的一些想法。

首先,要找准关键语句,化零为整,一击即中

比如,在教学《行道树》时,我们就可以准确地抓住文章的主旨句:“站在城市的烟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从而设计教学的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这样一来,在一课时的教学中就可以避免因为一些简单而指向性不太明显的问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正如刘熙载所指出的那样,主旨句也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其他部分。比如李森祥的《台阶》一文中,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就应该要把注意力放在文章开头的那句“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之上,并由此设计主问题“父亲为什么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以此为指导,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个答案,然后慢慢地衍生感知父亲的形象,从而自然而然地完成文章的教学任务。

有时候,我们在抓关键语句之时,甚至也应当关注文章的标题,它很可能成全一个绝妙的主问题。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针对此文,第一问可以设计成“请给标题中的’悲’字组一个你认为最适合的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便会更认真地阅读文章,在对事件认真思索之后,在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悲壮”这个答案便会脱颖而出。而对这个“壮”字可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索这五人的所作所为,并理解他们的行为对于人类发展的伟大意义,学习他们勇敢执着地追寻理想、甘于奉献、团结协作的“伟大心灵”――而这就是“伟大的悲剧”。

而有时情感高潮也可设计出一个不错的主问题。郑振铎的《猫》中作者情感最深沉之处在于倒三段,我们可以就此设计主问题:“作者为何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最为难过?”学生们对此问已有些看法,可让其大致谈谈但暂不予评论,进而引导其再次浏览找出三只猫的详细信息,并对作者给予它们的不同情感加以比较并分析其原因。经历了这些的思考交流后,再回到出发点“作者为何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最为难过”,此时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较为全面的看法,然后我们再去探讨作者那种关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的情感,这样一来对于中心的把握便显得水到渠成了。

其次,应该触动学生兴趣点,化陌生为熟悉

《社戏》充满着作者对儿时的童真童趣的美好回忆。这些美好的东西距离七年级的学生并不遥远,但是如果教学中仍如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寻找情节,而后学习景物描写技巧,最后品析人物性格导出中心思想的教法,虽然面面俱到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却生硬地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性,学生们自然也是学得兴味索然了。与其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找寻自己最为关注的有趣情节,这样便能化被动为主动,变陌生为熟悉,学习起来也自然是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因此,可以把《社戏》的主问题设计为:“你觉得文章哪个情节最有趣?”这样一来诸如“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公公送豆”等答应就一呼而出,关于情节的梳理便自然而然完成了,

紧接着,适时的追问便显得格外重要了。“就你所喜欢的情节,谈谈你觉得最精彩的片段。”此问一出,学生们的思维大门也应声打开了。他们可以从月下行船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谈,可以从平桥村各人鲜明的个性色彩来谈,也可以从迅哥儿的自身的童真童趣来谈。总之,不管怎么谈,教师只要做到稍加引导、适度总结,及时追问,最终的答案都能指向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异心,也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真可谓一举两得,殊途同归。

最后,要注意从学生口中来,到学生心里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要让学生有想的空间,说的欲望,进而最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因此主问题的设计,还应力争让他们自觉地在主问题之下主动生成新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提问始终引领到教学重点之上。而《在沙漠中心》的一次教学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只设计了简单的一问“在你眼中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希望学生浏览后在阐述中得出答案。预设的答案是:既从正面来谈他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向上、执着追求理想死而无憾的探险者,也能从负面感受他在深陷沙漠腹地,面临死亡之际曾有过的痛苦怯懦、无奈绝望。我希望学生能全面地理解这一位探险者形象。

事实上,学生确实如同预设的教学步骤般,慢慢地完成了目标,接近了中心。可未曾想过在具体细节方面,学生思考讨论的能力却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找到了“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斗牛士…….那就是生命”,并由此谈到作者的生命观――不同于斗牛士拿自己的生命为赌注去换取金钱利益的赌徒般的生活,他是拿生命去换取人类航空事业的发展,进而谈及作者执着追求理想的死而无憾;他们找到了“……面对星空被绑在贩奴船的甲板上”,并由此谈及如同被贩卖的黑奴一般身不由己地走向厄运的那种完全绝望了的心如止水……没想到这样简单的一个问题,却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他们都有话可说,并且几乎已是非说不可。正因为所有的理解全从他们口中来,自然也就能够真正地走到他们的心里去。所以主问题的设计,一定得注意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此他们讨论得出的答案便能够由口中来到心里去。

设计主问题的角度因人而异,但不管如何设计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尽可能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少而精的主问题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过程展露出丰富性和灵活性,让各个环节都能直指教学目标,就能够真正地让学生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阅读”,而这么一来就如同给课堂阅读教学安装了一个高屋建瓴式的“天眼”,既能关照全局又能突出重点。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

[2] 余映潮.说说主问题的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07).

[3] 范维胜.也谈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兼与康宏东老师商榷[J].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10).

上一篇:理想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论新课改下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