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

时间:2022-10-19 10:53:00

略论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

摘 要:从如何理解“工学结合”入手,提出了实现“工学一体”的四个条件,继而认为实施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能整合四个条件,同时简要论述了“融入式”人才培养的七个层次。

关键词: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职业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学习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及其任职要求密切相关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在校外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一、如何理解“工学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工学结合”也好,“工”也好,“学”也好,都是非常抽象、宽泛的概念,如何具体化以及具体化到什么样的程度,会随着职业背景、个人认知结构等因素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认为“工”是工作,“学”是学习,“工学结合”就是将未来工作和在校学习结合起来,实施人才培养。这种理解仅从词语拆分的角度,初步界定了“工”和“学”分别指代什么,但“未来工作”和“在校学习”具体化程度不高,更没有涉及如何结合和结合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第二种理解将“工学结合”具体化为“工学交替”,强调到行业企业工作与在校学习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交替展开。这种理解已经涉及“如何结合”的问题,属于初级具体化。

我们认为,“工学结合”的关键是在哪些方面结合(内容)和如何结合(形式),如果侧重形式表述,“工学交替”是“工学结合”的具体化;如果侧重内容表述,“工学一体”是“工学结合”的具体化。也就是说,“工学交替”注重“工”和“学”两个过程相对独立地交替展开,重在如何结合,而“工学一体”不仅要求“工”和“学”两个过程融为一体,更注重两者内容上的和谐统一。因此,“工学一体”应该是“工学结合”的最高表现。

简单地说,“工学一体”就是要做到学习即是工作,工作即是学习,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就是要通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整合“课程教学”和“在岗工作”,整合“课堂”和“车间”。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在教学中将“工”和“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统一起来,突破理论知识体系带来的束缚,真正实现职业技能实训与工作岗位一致化;与此同时,可以将一部分教学任务、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内容科学合理地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顶岗实习多维化,不再为了实习而顶岗,实现校内教学或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互相贯通、融为一体。

毋庸置疑,无论是作为校外实际工作的“工”的过程,还是作为校内学习的“学”的过程,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互相对应,形成不同的层次。这些不同层次的融合统一是“工学一体”最终实现的保证。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提出实施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是实现“工学一体”的有效途径。下面拟就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理论分析。

二、实现“工学一体”的条件

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实现“工学一体”,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

1.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高端技能

型人才的有效体制机制,为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有机衔接提供

保障。

2.要通过校内建设“一体化”教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课堂“车间”化,建设“校中厂”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设生产和教学合一的车间或工作室,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场地“课堂”化,建设“厂中校”。其目的就是实施“实境育人”,其关键在于构建企业或职业的真实环境,通过真实行动来学习和为了真实行动而学习。

3.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分析研究真实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技术技能标准,并以实践教学为主体,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确定工作任务,以行动为导向,设计技能训练项目,以项目驱动教学。

4.通过建设“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提高专兼教师技术技能讲解示范、实际操作等方面的教学能力;整合教师操作、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操练、强化等教学环节于一体,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

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实施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可以持续不断地解决四个条件满足问题。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即是在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主要环节(层次)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校企双向融入。

1.学校通过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不断拓展合作层次和领域,形成了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

特色。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设置与专业方向调整、课程改革与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素质提高培训与专兼教师比例调整、技术人才交流等方面,校企互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多层次、多角度融入行业、企业经济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同时,行业、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主动将技术开发与革新、在岗员工培训、人力资源开发、岗位任职要求调整、职业资格认证、企业发展规划等工作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科研工作中来,校企共同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新技术,合作培训在岗员工。

2.学校通过实施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形成了基于“工学一体”背景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特色。

一方面,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制订教学计划、整合构建“工学一体”课程、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实施校内实训、组织校外顶岗实习,使学校的教学融入行业企业经济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全面、职业化程度高、基础知识够用、岗位可迁移性强、生涯发展后劲足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区域经济建设所聚集的产业集群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主动将自主技术开发与革新、人才培训与提高、职业素质调整、发展规划等工作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科研等工作中来,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调整与建设以及实践实训教学。两个方面和谐互动,共享资源,同创品牌,最终实现了校企双赢,实现了“工学一体”。

四、“融入式”人才培养的层次

1.办学模式

作为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的第一个层次,是所有层次的总纲,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最具抽象性的概括,是对学校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行业企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界定。因此,在这个层次上如何界定“融入式”人才培养的内涵,将对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起着纲领性作用。如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融入式”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另外,行业办学、企业办学、学校办产业等也是“融入式”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有机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2.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通过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引入企业发展运行的市场机制,以市场供需平衡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行业企业通过融入合作院校人才培养,突破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深化人力资源即是生产力的生产经营管理改革。

3.专业设置

随着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必将打破专业界限,代之以人才类型为设置名称,其内涵也将随着不同人才类型的内涵变化而变化。

4.课程建设

人才类型的区分是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认证为依据。这种新型的专业(此时应该不能冠以“专业”之名)设置,必将彻底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点所形成的“散点式”课程结构,更利于与行业企业发展融通互动,将成为高职院校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又一突出特色。

5.师资队伍

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所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教师身份的重新定位,即教师必须兼备嘴上理论讲解的能力和手上动手操作的能力,既是教师也是技能操作熟练的技术人员;二是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在熟练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必须达到一定分析讲授的教学水平。

6.理论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上的两个变化,淡化了理论教学的理论色彩,以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不再强调“为什么”甚至“是什么”,而把“怎么做”提高到突出地位,陈述性知识逐渐被程序性知识所替代。

7.实践实训

多层次“融入式”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实践实训教学改革表现为:一是实践实训教学学时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实践实训学时数超过50%,甚至达到70%~80%;二是实践实训教学场地的一体化,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经营场地都将不同程度承担教学任务和实训任务;三是“教学做”一体化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必将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主导模式。

(作者单位 湖北省鄂州职业大学)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英语“三导”阅读教学模式之我见 下一篇:一节公开课的磨课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