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在新疆:用行动展示真我形象

时间:2022-10-19 09:45:17

河南人在新疆:用行动展示真我形象

2006年10月10日,30名优秀豫籍在疆务工、创业人员受到河南省政府表彰,一个问题再次被提起――如何维护河南人形象?

河南省政府部门掌握的情况是,新疆有360多万河南人,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此前河南人在新疆同样遭受着与其他省市一样的被歧视、被丑化和被妖魔化。

此次,河南省以“为当地做贡献,为河南添光彩”活动在新疆拉开了维护河南人形象的帷幕。

河南人在新疆的印象

“你是河南人,就不可信”、“你是河南人,就会坑蒙拐骗”、“你是河南人,就只会吹牛造假。”、……

“当年真的没有想到,我们河南人在新疆会受到比南方沿海城市更为严重的歧视。”新疆广石冶金集团董事长张广为,一个靠收废品白手起家的河南企业家,回忆起来新疆刚开始创业的经历,作为河南人,有比其他地方来疆人员多承受了比任何困难都更加可怕的歧视。

张广为清楚地记得当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冬季的一天,他搭车去谈生意,的哥听出他的河南口音后,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骂他,并扬言要收拾他,后来索性把他扔在路边后扬长而去。

如今,在张广为的身边,仍有人说“你是河南人”,但他只是一笑了之,他清楚了解他的人说这句话的涵义,也明白不了解他的人说这句话的用意,他只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河南人,真正的河南人是什么样的。

新疆河南企业联合会一位副会长愤愤不平地说,他在新疆生活了20多年,经历和目睹了河南人在新疆遭受的一切不公平待遇。

这位副会长例举了几件事:儿子谈了个对象,后来女方家长一听说是河南人,死活不同意;自己谈了一桩生意,后来对方听说是河南人,就开始百般刁难,生意只好放弃;当年妻子在菜市场卖菜,虽说从不缺斤短两,但一些顾客一听妻子浓重的河南口音,买了菜还要到其他菜贩的称上过秤后才算放心。

河南省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常务副主任吕同航说,在全国范围内诋毁河南人的最早年代无从考证。但一个不无恶意的传说是:当年每当陇海线的火车进入河南,列车员就会提醒乘客“列车已驶入河南境内,请广大旅客提高警惕”。而嘲弄河南人的“段子”大规模流行,则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河南的地域歧视由此开始明确化。

两年前,吕同航初来新疆时,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了句“贼河南”,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但是一位在新疆待了十多年的河南人告诉他,“贼河南”是个带着褒义的贬义词,意思是说河南人比较精明。

河南人为何会受歧视?

河南省文明办协调处处长郭守占分析河南人在外地受到诋毁、歧视的原因时说,历史上因为几次生态灾难,生存威胁下的河南人逃荒走出河南,再者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些人到一个个陌生的地方,与当地的居民竞争并生存下来,谁会对他们有好感?这也是河南人受到歧视的根本原由。

河南作家马说在其作品《河南人惹谁了》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会给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留下各异的影像。但到了今天,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历史这面镜子随着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异化’而变成了哈哈镜。

说河南人四野皆无赖的传言到处都是,诸如:炸碉堡临终喊的是,“千万别和河南人打交道”;被火烧,是河南产的防火衣伪劣;爱国者导弹,在河南农村三天就造好;某军官回河南老家探亲,买一条阿诗玛香烟,他爹看后说,这是咱村造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故意贬低、指责、损害河南人的行为,确实令很多河南人在外地不敢说自己是河南人。河南人的形象似乎糟糕到了极点。

河南人在维护自身形象

“在河南,政府、媒体两个层面上的‘反歧视’和‘反妖魔化’行动,至少已经进行了五年之久。但是新疆的这种行动表面上才刚刚开始,其实在每一个正直的河南人刚来新疆时,就已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开了这种‘自卫反击’。”新疆河南企业联合会会长许时瑞说。

有关人士指出,嘲弄河南人在过去十年中演变成了一种集体狂欢,人们进入佯醉状态而避免了道德责任。对于河南人来说,这种伤害是不可原谅的,尽管相当多的人一旦走出嘲弄的声场又会重拾彼此尊重之道。

和大多数河南人一样,吕同航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新疆扭转外界的偏见和误解,树立良好的河南人形象,每一个河南人都需要竭尽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干好自己的事情,自重、自信、自立、自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处做起,实实在在行动起来。

据了解,河南的反妖魔化行动始于民间,而新疆作为河南人移民最多的省区,反妖魔化、反歧视只是在默默地进行,并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很多在新疆的河南人面对歧视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无声的反击。这次河南省在新疆借“双为”活动表彰30名优秀豫籍务工、创业人员,是由政府方面的第一次维护河南人形象的运动。

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对当地大学生讲话时呼吁:“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河南形象。”改善河南形象关系到亿万河南人的利益,因此,改变被妖魔化的处境,在河南几乎是共识。

“通过在新疆的河南人努力,比起前几年,现在外界对河南人的印象已经好多了。”新疆广石冶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广为颇有感慨地说,今年七月发生在乌鲁木齐的河南民工贾红旗英勇救人的事迹、还有河南籍的哥拾金不昧的事迹、河南企业联合会的成立等等都是在新疆的河南人向外界证明河南人真正的形象。

“远在新疆,河南的辉煌不是证明我们自己形象的法宝,在新疆和我们河南人打交道的人根本不会关心你河南过去出了多少英豪,他们只关心的是:我身边的(这些和单个的)河南人是否讲文明、是否守法律、是否重诚信?”新丝路网站一位自称是河南籍的网友说。

消除地域歧视必须重塑法律体系

在新疆,一些人一提到河南人就神情紧张,似乎要穿上防弹衣来防备河南人,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已经从简单地对接触过的河南人有偏见上升为地域歧视。

“如果在内地的省市我们河南人受到歧视可以说成是河南人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存的话,在新疆作为移民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什么理由和资格排挤和歧视河南人呢?”大多数河南人认为在新疆遭遇如此歧视是对河南人的不公平。

有关专家指出,歧视实质上就是一种态度,它的外化形式是“丑化”之类的攻击,它的内在核心是由于社会心理畸形而导致的种种世俗偏见。现在,在某些地域肆意流传的针对河南人的种种不实之词,大多也是按照从“偏见”到“歧视”,再从“歧视”到“丑化”这样的逻辑发展蔓延开来的。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力。”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不同而受歧视。”

中国地域歧视第一案,深圳警方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标语案以两名河南律师,准确地说是以被歧视的河南人的胜诉收场。

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指出地域歧视其实是思想上的不正确,除了存在贫富差距的地区或省市之间的地域歧视,在我国,最普遍的地域歧视就是城乡差别,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

有关律师指出,我国除了在宪法中规定公民的平等权之外,民法通则中还规定了名誉权、荣誉权等具体的民事权利,并且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了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但是,消除地域歧视必须重塑法律体系。

上一篇:爆烤鸭创始人携“世界大麻花”卷土重来 下一篇:火患,从细节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