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教育

时间:2022-10-19 09:09:04

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教育

摘 要:任何一种语言都植根于文化之中,同时反映该文化的内容。借助文化背景知识这一桥梁,有助于目的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学习者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从习语、数字短语、文化冲突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知识之一。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文化差异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Gu Rong, Zhao Ting-yu

Abstract: 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a given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reflect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Learning the culture background knowledge can strengthen the command of target languag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achiev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occasion. The vital importance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teaching is fully discussed in the paper, involving English idioms, number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background; cultural difference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的今天,英语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的语言,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更加突出。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在教学中培养、强化学习者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本文试以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习语表达、文化习俗三个方面为切入点,介绍、总结了一些有趣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对增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效能颇有补益。

一、文化背景教育在当下公共英语教学中十分必要

“In its most basic sense, language is a set of symbols and the rules for combining those symbols that are used and understood by a large community of people”①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正确地使用一种语言,单纯的词汇(symbols of that language)学习是不够的,还需掌握这门语言的使用规则(the rules for using those symbols),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语言负载着特定的文化,并表现着盖文化的特征;文化的多样性又制约着语言的有效习得和正确使用,一个语法完全正确的句子脱离了该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出错。

英语教学绝不是单纯的词汇、篇章或语法教学,语言的习得不能脱离相应的语言环境和相关的文化、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背景知识。实际上,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渗透着目的语文化的习得。因为语言社会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②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不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语言学习者所习得的词汇、习语是空洞的,所理解的篇章是片面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介绍、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社会生活等差异在语言上形成非对应现象

1.英语习语的理解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③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习语,生动形象、言简意赅。但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习语的表达上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英语中通常用“There is more of Sampson than of Solomon in him”来形容身体强壮而缺乏头脑的人,其中Sampson是基督教《圣经》中力大无穷的勇士,而Solomon是古代以色列智慧贤明的国王。“doubting Thomas”这一习语源于《圣经》,Thomas是耶稣的门徒,起初未能亲眼见到复活的耶稣,而不相信其他门徒的话,不相信耶稣已经复活。现在人们用该习语形容“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类似的来源于《圣经》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或神话以及《荷马史诗》等古老的文学作品中的习语表述不胜枚举;又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习语的理解往往不能断章取义,仅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不同的文化中,形式相似的习语往往意思相差甚远;了解了这些习语的文化背景,才能够正确地理解、运用它们。比如,英国所处的特殊岛屿环境使得其航海事业和渔业极为发达,在语言中就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短语,像“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勉强度日),“all at see”(不知所措),“drink like a fish”(经常豪饮 ),“a fine kettle of fish”(一团糟)等。再如,在西方国家中,狗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也派生出许多与狗相关的习语,用以比喻人的行为,且大多都不是贬义:“to be dressed like a dog’s dinner”(穿着十分时髦),“top dog”(有优势的人),“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之中),“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日)等。此外,像“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to raise to the purple”(升为红衣大主教),“marry into the purple”(嫁入显贵之家),等短语的理解也需与紫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尊严、权力的含义相结合。有些短语则与西方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in apple-pie order”(排列得很整齐),“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to rain cats and dogs”(大雨倾盆),“Break a leg.”(祝你好运),“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talk horse”(吹牛),“chicken-heated”(胆小如鼠),等等。

2.英语中数字的理解

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以数字为词素的词语,形象简洁,但是多数在翻译成英语时要转译成抽象的概念性词语。例如,“一心一意”(heart and soul),“三番五次“(again and again),“十全十美”(be perfect in every way),“三思而后行”(to look before you leap),“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The scalded cat fears cold water.)等。英语中也有大量的与数字相关的习语,但是由于宗教文化、神话传说、民族文化心理等的影响,英语语言中数字往往有着不同于其字面意思的内涵。例如,“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类似于汉语中的“半斤八两”。9世纪,北欧海盗(Vikings)和丹麦人(Danes)频繁地长达三百年之久地入侵大不列颠岛,对英国大部分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12进位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个短语也保留了下来。“baker’s dozen” 常常在西方被用来指代13这个数字,则源自15世纪的英国。当时因为生产条件有限而不能保证面包的重量,面包师为了避免因为短少斤两而受罚,便宁多勿少,在规定的一打12个面包上免费加送一个。“at the eleventh hour”源自《圣经》,耶稣教育自己的门徒说,天国犹如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做工,和工人讲好一天一个银元,结算工钱时,清晨5点来的和夜里11点才来的工人最后的报酬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能够进入天国即使在最后时刻也来得及。所以该习语表示“尚来得及的最后一刻”。“three sheets in the wind”来源于航海的水手,形容醚酊大醉东倒西歪的样子。“twenty-twenty hindsight”是眼科术语,原指“理想的、完好的视力(perfect vision)”,现被用来表示“事后聪明”之意。“be in the seventh heaven”原指“七重天,是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天国”,被用来表达“心情极为愉快、满足”之意。“one-horse town” 源自美国,表示“规模小的小镇,落后沉闷的小镇”。此外,还有诸如“Friday Face”(神色不佳的人),“Sunday Punch”(杀手锏),“A nine day’s wonder”(昙花一现),“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穿着盛装),“be at sixs and sevens”(乱七八糟)等。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英语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语言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教师所讲授的语言点,而是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所以说,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社会交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将会减少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误解,甚至冲突。在《新视野大学英语》和《全新版大学英语》中都出现了大量与价值观念、社会文化有关的题材。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Face to Face with Guns,Time-Conscious Americans, 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 Longing for a New Welfare System, 等文章,以及《全新版大学英语》中的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 The Richest Man in America, Down Home, The Glorious Messiness of English, America as a Collage, The Nightmare and the Dreams,等文章。教师在课堂上应适量地补充英美价值观念、文化习俗、重大节日、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比如,相关的历史事件、社会传统、金钱观念、个性独立、个人隐私、家庭生活、待人接物、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帮助学生清除文化隔膜,使其能够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灵活地使用得体的英语交际,例如,英美人比较强调个人隐私、个人独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所体现。在我国,人们见面会很自然地用一句“你去干嘛?”或者“你去哪了?”打招呼,而且并不期待得到很具体的答复。然而,这样的问题会让很多英美人以为你要了解他们的私事而感到很尴尬,不知道如何回应;因为他们常用“Hello”,“Hi”,“what’s up?”这类问候语问好。邀请朋友来家中做客,在我国,主人往往会谦虚地讲一些“没什么菜”,“菜做得不好”之类的客套话;在餐桌上,会热情地、反复地劝客人多吃些,甚至会主动为客人夹菜。然而,英美人会很不习惯这样的做法,他们会直接地讲,“I hope you enjoy this.”,或者“I hope you like this,it is an old family recipe.”在用餐时,主人也会很热情地说,“Help yourself,please.”,或者“Make yourself at home.”,但不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更不会给客人夹菜。在我国,人们常用“天气冷了,你要多穿点衣服。”,“你要多喝水、多休息。”之类带有劝告性的话表示对对方健康状况的关心。但是,英美人却往往很不喜欢这样的语气;这会令他们感到自己被当作小孩一样;他们通常会说“I’m sorry to hear that.”,“Take care of yourself.”,“Hope you get well soon.”这样的话宽慰对方。

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融入中国的步伐,其中英语无疑承担起了跨文化交际枢纽的角色。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语言的丰富。“因此,在未来社会中,没有多种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将是‘残缺不全’的人。”④只有成功地跨文化交际才能确保畅通的、准确的交流;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要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使用时的表达习惯。

注释

① (美)萨莫瓦(Samovar,L.A.)等. 跨文化交际.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②④ 杜瑞清. 文化自觉,开拓创新.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③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中国翻译, 1999.

参考文献

[1] 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中国翻译,1999

[2] 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彭庆华.英语习语研究.语用学视角.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 高博.英汉教学的语对比之异同.天中学刊,2001

[5] 朱永涛.英国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美)萨莫瓦(Samovar,L.A.)等.跨文化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2-01-15

上一篇:不同场合中日语词汇区别使用之研究 下一篇:教学媒体与技术和生物学科知识整合的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