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朵荷花般的微笑,留在心底……

时间:2022-10-19 08:52:21

那朵荷花般的微笑,留在心底……

7月11日,从网上知道了季羡林先生当天上午9点左右去世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怀疑――我怀疑这是有人在网上的“恶搞”,我多么希望这噩耗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啊!因为今年4月,我们《文化月刊》杂志刚刚刊登过季先生为庐山题写的墨宝:“人文圣山”,而从现场拍摄的先生题词时的照片来看,他身上虽然穿着肥大的病号服,但是精神健旺,气色红润,脸上根本看不出来多少的病容。

这才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季羡林先生怎么会突然驾鹤西行了呢?

但是,死神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拾穗者,不肯放过任何一棵麦穗。铺天盖地的各种报道,都使我不得不相信,这无情的噩耗居然是真的――今后每年的7月11日,就是季先生的逝世纪念日了。先生撑着一身瘦骨,挺着胸膛,昂然走完近百年的人生旅程,安详地飘然而去了。

季先生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其实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透明的真诚的“真”人啊。

打开最近的各种报刊和电视,很多人都在纷纷表达对季先生的仰慕和怀念。他们的眼泪在纷飞,哭声在嚎啕,各种关于季先生的生活细节,也重新在人们的忆念中一一还原。而在我的心底,也静静地,重新浮现出季先生那张温和平易的笑脸。

唯一的一次采访季先生,是在八年前的一个难忘的日子。那个日子――2001年的9月11日,我一直记得非常清楚。因为那一天,地球另一面的美国世贸大楼轰然而倒――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就发生在那一天。我找出那份刊登着我写的那篇《季羡林先生的“胡思乱想”》的《中国文化报》,还有当时和季羡林先生的合影,许久许久,沉默不语。

印象中,季先生是个恬淡的人。但是八年前的那一天,我听到的季先生的那次谈话,却如雷霆滚过,颇有些慷慨激昂的感觉。九秩高龄的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季羡林老先生,那一天严肃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有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在21世纪的第一年,是否也应该想想,这100年怎么过?问题在什么地方?”

季先生的语调中带有一缕缕齐鲁大地的纯朴乡音,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他身穿一件中山装,脸上带着那朵标志性的慈祥温暖的微笑。

记得那天是在全国政协礼堂出席一次不同文明对话的研讨会。季先生说,不同文明对话并不是自己的研究课题,但自己有个特点,就是好“胡思乱想”,经过这样的“胡思乱想”,也就有了“一定的看法”。他问:“所谓不同文明,不同在什么地方呢?这里有个‘小不同’和‘大不同’的问题。小不同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不同,即使是信仰同一宗教的国家,也有自己的不同于别国的文明特点。至于大不同,从全世界来看,文明可以分成东西方两大体系。东方文明包括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这些属于东方文明体系。另一种是古希腊、古罗马到今天欧美国家的文明,可以归为西方文明。”季先生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

“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现实问题。”季先生继续设问:“假如没有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妨看看我们相聚的这间屋子,电灯、电话、扩音器,这些都是文化交流的成果啊。21世纪必须处理好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应该加强友谊、合作和理解。”

季羡林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每一句都像是重锤敲击在人们的心上。他说:“有人预言假如21世纪发生世界大战,不是为争油,而是为争水。当然我们不希望发生战争,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战争。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不同文明的对话。21世纪一个最大的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处理的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涉及的不是某一个国家和某一种文明,而是整个人类。歌德说过:‘大自然永远不会犯错误,犯错误的永远是人。’恩格斯也说过:‘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每次胜利都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大意)。’西方文明在近代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更多地体现在这方面。科学发展的弊端就是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征服’这个单词在英语里是conquer,词典例句中就有“征服自然”的意思,其实大自然是不能征服的。我们中国有种思想,叫‘天人合一’,我的解释是大自然和人的合一。人类和大自然不能成为敌人,而是应该成为朋友。宋朝张载在《西铭》一文中说过:‘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里的‘与’就是伙伴的意思,这两句话充分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季先生旁征博引,学兼古今中外,我亲身体验到了。但是先生引用的张载的两句话我却不熟悉,没有听明白是哪几个字,就不好意思地向老人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先生宽厚地微笑着,在我的采访本上耐心地写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样几个字,还特意在“与”字下加注上“伙伴”两个字。我握着先生的手,虽瘦骨嶙峋,却又充满温暖和力量。

“21世纪应重点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什么我们讲环保?因为环境非保护不行了。这方面,发达国家的责任更大一些。我们倡导和平、友谊和理解,进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不要战争,不要核武器,如果人类能做到这些,人类的未来才会更美好。”老人的话音刚落不久,在地球另一面,美国时间9月11日上午,纽约和华盛顿等地即发生了恐怖爆炸事件。这一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类的未来怎样才更美好?“这100年怎么过?问题在什么地方?”此时回想一下季老先生的话,是多么意味深长啊。

新闻稿写出之后,我按季先生留的电话号码联系请他审核。以后修改直至寄出样报,我又打过几次那个号码,但每次都是季先生的秘书李玉洁老师接电话。再后来没多久,季先生住进了北京301医院,就不容易见了。但是通过各种媒体,我还是能经常听到季先生的许多哲思和隽语――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这话说的多好啊。季先生的头上有许多灿烂的光环,比如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等等。老人的精神、学问和品格在许多人的口中传颂着。但是我认为,他关于和谐和对话的深情呼唤,则尤其应该引起世人的重视。季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和谐。和谐三个阶段,一个天人、一个人人、一个个人,天人好讲,人人也好讲,就是社会和谐,个人怎么讲呢?就是我相信人、人类都是向前进步的,向着真、善、美发展,这是总的规律,懂得规律的话就有了个人和谐了。怎么讲呢?这个规律,你一行,一举一动应该按照这个规律走,不能违反这个规律,违反了就是不可以,顺着规律走就是和谐,规律就是人的趋向,向真、善、美发展。”

想起季先生的这些话,我的眼前就闪动着季先生脸上那朵温暖的微笑。是的,我们的世界是多么需要微笑,尤其是多么需要互相微笑啊。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微笑。人和自然之间,应该互相微笑。国与国之间,也应该互相微笑。老先生走了,走的是那样仓促,又是那样安然,不带走一朵云彩,甚至都没有挥一挥衣袖,没有打扰任何一个人……但是他那温暖的声音还在,那温暖的微笑还在,留在了我们的心底,也留在了永恒的光阴里。

很多年前,季先生曾在北大朗润园前的池塘中投入几粒莲子,此后长出一塘清荷,绿盖擎天,红花映日,风来似歌,雨来如韵,成为北大一处奇丽优美的独特风景。先生为我们留下的那朵温暖的微笑,也仿佛是一朵香远益清的荷花,永远飘散着淡淡的却持久的魅力芬芳。

想起这朵微笑,我的耳边就回想起那一声深情的疑问:“人类的未来怎样才更美好?”今日的地球村,各种纷争仍是连绵不断,各种贪婪、仇恨和霸权如同肆虐的风雪,摧残着那些荷花般美好的想象和梦幻。不过,季先生在那篇《清塘荷韵》的结尾,已经充满自信地回答过我们了,他说:“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上一篇:群众舞蹈:舞蹈世界的生力军 下一篇:美术创作课应引导学生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