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不密 第8期

时间:2022-10-19 08:24:31

《周易・系辞》:“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失身者,杀身也。看来不管是谁泄露了机密,后果总是下级承担的多一些。

君臣之间的秘密沟通,到清代的奏折制度臻于极致。奏折在当时亦称密折,作为一种秘密上行文书出现,主要用于报告机密政务、个人事件,以及皇帝指定探听的特殊事项。

奏折的特点,一是要由上奏的官员亲自缮写,不许假手他人;二是呈送程序极为严格,奏折密封于奏匣之中,直达御前,不经过内阁或者后来的军机处;三是奏折由皇帝以朱笔亲手批复。有了这三条,就可以保证奏折的机密性,除了皇帝和具折人之外,不会有任何第三人参与其中。

雍正即位之初,奏折的处理制度又加了一条:凡是有皇帝朱批的奏折,具折人阅读之后,必须及时缴回宫中,不得私藏。推测起来,这可能和当时朝野上下遍传雍正得位不正有关,他想把康熙的所有批示一律收回,以免有人利用朱批中的某些字句做文章。

雍正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对批阅奏折尤其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他的朱批经常写得很长,有时甚至比原折的字数还要多,措辞也十分直白显露,赌咒发誓,言辞鄙俗,简直到了肉麻的程度。不仅如此,他还从自己批过的奏折中选出7000余件,勒成一书,题名《朱批谕旨》颁行天下,这是清代唯一公开出版的朱批汇编。

不过,《朱批谕旨》里面所收的雍正朱批,不但经过选择,而且还有润色删改,与原本的批示并不完全相同。幸好朱批的原件都已收回归档,口径易于统一,臣民引用,一切以《朱批谕旨》为准,至于大臣将朱批抄录副本,存留家中,以为备忘或者留念,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到乾隆朝,奏折的秘密性逐渐减弱,但朱批缴回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清亡,未曾改变。山西按察使黄检,是已故大学士黄廷桂的孙子。乾隆三十八年,黄检将黄廷桂遗留下来的奏疏编集刊刻,其中170多件奏疏都附了皇帝的朱批,时间跨越雍正、乾隆两朝。刻工事竣,印送同僚各官,兵部侍郎高朴奉旨到山西审案,也获赠一部。

过了几年,黄检升任福建巡抚,正赶上文网最密的时候。福建刻书业发达,书籍贸易兴盛,黄检也算尽忠王事,查办了不少禁书案件。乾隆四十三年,高朴因贪污案杀了头,家中书籍一概查抄,呈缴乾隆御览,皇帝一看之下,立刻发现了黄廷桂的这本奏疏。

乾隆先看到黄廷桂奏疏里刻了先皇和自己的朱批,对这种公然泄密的行为已经“深为骇异”,随机翻检一篇,还发现其中所载的雍正朱批与《朱批谕旨》多有不符。令军机大臣校核,统计出黄廷桂奏疏收录的雍正朱批,较《朱批谕旨》所收雍正对黄氏奏折的批示几乎多出一倍,字句不同之处更所在多有。尤为严重的是,皇帝对黄廷桂的批示,有表彰,也有申饬,而黄检所刻的奏疏,只收入了表彰之语,而把不利的朱批全部删掉。

如此一来,黄检就犯了三个错误:第一,把皇帝没有公开的朱批公开了;第二,即使皇帝已经公开的部分朱批,黄检所刻的也与权威版本不同;第三,把皇帝的批示变成了自我表扬的工具。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乾隆不像乃父,他压根就没打算将自己的朱批公诸天下。

在查办黄检的上谕里,乾隆对自己为什么不愿刊刻朱批有一段解释。他说,当年先皇召见大臣时,为了让下面的人理解自己的苦心,经常长时间地训诲开导,反复叮咛,不厌其烦。结果大臣们退出时,都在私底下抱怨跪见的时间太长,搞得身体疲惫不堪,从来没有一个人谈体会、表忠心、交流心得,当面教诲尚且如此,刊刻朱批更无济于事。

皇帝不愿意公布的朱批,黄检却私自出版,当然算是泄密。所幸,黄廷桂这本奏疏一共只印了20部,后来书全部追回,版片缴出销毁,“流毒”还算有限,黄检又是旗人,所公布的朱批里面也没有涉及机密事项,最后只得了个“不堪重用”的评语,降级使用了。

翻看康雍乾三朝的实录、起居注,“臣不密则失身”这句话出现的频率很高。其实奏折制度也好,朱批缴回制度也罢,固然是为了保密,然而保密的目的,还是在于强化皇帝与大臣的纵向联系,而尽量减少官僚之间横向的信息交流。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

上一篇:谁为汉宜高铁事故负责 下一篇:“人民币国际化关键是国内改革”